APP下载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2022-11-05张鸿舜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奥尔夫教法教具

张鸿舜 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后简称“奥尔夫”)作为我国儿童教育领域流行且较普遍的教学法,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热捧,但是“奥尔夫热”出现异化的现象,变成教育领域里一个异化的神话,“奥尔夫热” 这个异化的神话背后所体现的本质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运用的“神话学”符号分析理论正是对异化现象进行本质分析的一种机制,其社会集体性的固有特征正与“奥尔夫热” 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相吻合,所以,出现“奥尔夫热”这个异化的神话,我们用冷思考的方式,结合“神话学”符号分析“奥尔夫热”背后的本质,理性看待“奥尔夫热”这种现象,从而真正有意义地看待它,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回归本真。

当今很多幼儿园或幼教机构开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目的有的也许是哗众取宠的噱头、有的可能是用来装点门面作为创收的一种手段、也有的或许是深切为儿童思考而进行改革的新模式等等,这些本质问题也就导致了教学实施的本质差异,会在引进和扬弃上出现浅表化。

如今,父母们都热切地把自己的子女送进有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的机构里学习,有部分父母听闻“奥尔夫”内容如何之丰富、模式如何之创新才趋之若鹜,有部分是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特点和需要,了解有开办奥尔夫音乐课程的机构的具体教学实施状况,才慎重做出选择。这些潜藏的意识形态成为了“奥尔夫热”有力的助推之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奥尔夫”异化的助推之手。因此,“奥尔夫”的热需要用冷思考的方式,结合神话学分析“奥尔夫热”背后的本质,理性看待“奥尔夫热”这种现象,从而平和真诚地看待它,为回归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真提供正确向导。

一、“奥尔夫热”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

“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先生的姓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是由奥尔夫所创建。这是一个独特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体系,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重点是节奏学习。“音乐始自人自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立论点,即强调通过儿童自己即兴演奏来设计自己的音乐,表现得好与不好,不是目标,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因此,音乐的主动权回归到儿童手中,儿童不再是音乐创作里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地参与者。“奥尔夫”这种冲击传统音乐教学的新体系,以反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在世界儿童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引进、改革,并设立相关教学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与此同时,在我国,随着“奥尔夫”的本土化发展,它不再囿于一种教育体系,而是代表了一种理念,一股教育热潮。

(一)什么是言说方式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在其早期作品《神话学》中开创了文化批评。巴特认为,神话是人们创建出来的,以前是神和史诗,现在是明星和广告人充斥的消费社会,而巴特的计划,就是破解神话,他认为“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在他的《神话修辞术》一书中,他讨论了电影里的演员、有深度的广告,甚至只是一张震惊的照片,在他看来“世上每一物都可从封闭而缄默的存在转变为适合社会自由利用的言说状态,因为无论是否合乎情理,任何法律都不禁止谈论种种事物。”因此,“奥尔夫”神话是一种有规则可循的言说方式。它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追捧对象,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它摆出的是一副家长们所期盼的姿势,精准地掷中家长们的期待。

(二)“奥尔夫热”这种言说方式在现实中的反映

这股“奥尔夫热”似乎处处泛着明澈的光亮,对于幼儿园和幼教机构来说,这是一面很闪亮的旗帜,这面旗帜的宣言,就是代表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优秀杰出的教师素质,来使家长们听到,让家长们选择;对于教师而言,经过专门的奥尔夫音乐课程培训,再授以教学,是一件增加自己职业的含金量,以便在职场在家长面前增强说服力的事,而这,已渐渐成为教师们所怀有的一种情愫符号。“奥尔夫”所驰骋的地方,无不弥漫着“深层”的理念,“优秀”的教育,这些让观者得以满足的符号,正理所当然地吸引着家长们的目光,在家长看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再从表面来教学,而是从儿童的隐蔽潜能之处去启发,儿童可以接受到家长们所期待的心灵的教育、原始的教育。至于所开展奥尔夫深层之内要渗透并改变的实体教学,家长们则并不明确。“奥尔夫热”所承载的,是来自各方各面,或功利、或殷切的“神话”,持久的存在于这消费社会中。

二、“奥尔夫热”神话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罗兰·巴特说:“意指作用就是神话本身破解神话”,就是破译语言符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可想而知,符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是神话学的核心概念。直接意指是符号直接表明的意义,已经被勾勒出来的意义,也是人们最先接触感知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传播层。而含蓄意指则是符号所隐匿的意义,潜藏在现象的背后,似乎不在场,却又充实地发挥其使人正视的特性,我们可以理解为象征层。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潜在意义扭曲了其显在意义,在罗兰·巴特看来,神话与这一理论相同,语言符号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受到含蓄意指背后的意识形态影响,形成了含蓄意指对直接意指的扭曲和蒙蔽,从而使现象异化成神话,也使人们自觉受到这种意识的驱使,去追逐神话。

(一)“奥尔夫热”神话的直接意指

“奥尔夫热”这一语言符号直接意指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奥尔夫”到与“奥尔夫”有关的,即从奥尔夫本人所创建的教育理念到一切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有关的教育机构、教育者、教育工具,都被纳入了“奥尔夫热”的热潮中,共同作用着,生生不息。

然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奥尔夫最开始的教学实验班,会按其要求进行训练,从而进行示范课程表演,而这呈现出来的,是已经带有机械性质的示范课程,对于引进者而言,难以真正体会其原始课堂,更难以真正运用操控这种原始课堂。加之,“奥尔夫”强调即兴性、创造性,意味着“奥尔夫”弄不好容易变成“闹尔夫”。这些都加剧了其在我国本土化过程的艰巨性,使一切与 “奥尔夫”有关的教育机构、教育者、教育工具等,都蒙上了一层似真似假的面纱,而这,使“奥尔夫热”这一符号背后的含蓄意指变得复杂。

(二)“奥尔夫热”神话的含蓄意指

“奥尔夫热”相当于一张网,“与奥尔夫有关”的一切可以轻易地渗透进去,充满其中,并与教育实践相关联。这样,“奥尔夫热”这一神话就处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并经由某种心理状态呈现出来,这“某种心理状态”则是最关键的隐匿部分。如何隐匿?它潜藏在“与奥尔夫有关”的丰富意义中,使其受到这“某种心理状态”的影响,甚至支配。而这“某种心理状态”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是为实现“奥尔夫”是个优秀教育的标签而服务的行为动机。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最有效的手段追求事物最大的功效,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简言之,工具理性是为实现人的功利而服务的。所以人们选择奥尔夫教育,更多时候关注的不是奥尔夫教育本身的价值,而是选择奥尔夫教育这个行为,是否能成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样,“奥尔夫”在被拿来运用时,含蓄意指作用会掩埋奥尔夫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就是真实意指,留下的,也许是随时供市场召唤的皮囊。

三、“奥尔夫热”神话的三维解码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从引进到发展经历了一段蜕变的过程,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最后亦变成神话。

(一)“奥尔夫热”神话的起源:“与奥尔夫有关”局限性的正当化

通过对“与奥尔夫有关”的教育机构的深层访谈,了解了他们开设奥尔夫教学法的目的,教学实施状况。在对家长们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家长们似乎对奥尔夫这一类在市场上表现优异的教学法进行了集体免疫,过甚的期望抵消了奥尔夫局限性的质疑之声,于是,奥尔夫教育众望所归地推向实践,推向市场。

在我国,最早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是著名学者廖乃雄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引进犹如一道全新的曙光,照亮了我国灰暗的学校音乐教育,也引起了音乐教育界的共鸣。因为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音乐教育的道路一直不受重视且坎坷难行,导致其甚少与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念接轨,在科学的教学研究方面没有突破、停滞不前。而廖乃雄教授看到了这个现状,在1979 年赴当时音乐教育强国德国考察的时候,拜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奥尔夫先生,并有幸参观了奥尔夫学院,而这是中国“奥尔夫”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笔,因为看到这股先进教育理念与强大生命力音乐教学法的廖乃雄教授,在1980 年回国时就开始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后,大量的奥尔夫音乐教材被传播、翻译、编写,有关的教学宣讲、培训机构乃至真正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最终中国奥尔夫学会成立。经过第一个十年的了解阶段,第二个十年的吸收消化阶段,以及第三个十年的大力发展阶段,“奥尔夫热”开启了它的神话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很快卷入“奥尔夫热”的潮流中。

那么,如何破解“奥尔夫热”的神话?如何正面“与奥尔夫有关”的局限性?其实在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机构和授教者都已略感到吃力,因为他们最初感兴趣的是“奥尔夫”新颖的课堂形式,引进的也只是课堂形式,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主动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算有教育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想通过用奥尔夫游戏来套自己上课的内容以重新找回主动权,但发现“奥尔夫”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变被动了。究其原因,不是“奥尔夫”本身的质疑局限了教学,而是“与奥尔夫有关”的教学者把“奥尔夫”在我国运用的局限性正当化了,也就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没有运用好本土文化。面对这个难题,首先得“承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存在阻力和弊端,因此需“谨而慎之”。其次,开办机构要明确自己开办“奥尔夫”的目的,因为开办目的这个本质问题会导致开办成效的本质差异,即是否深切从儿童教育角度出发,还是哗众取宠用来装点门面。最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为我所用”。

事实上,人们不难意识到这种层层递进渗透式的取用模式,但实际付出行动的寥寥无几,“与奥尔夫有关”的教育机构们最擅长的就是不断地强调自己的奥尔夫教育多么新颖不同又切实可行,仿佛这样就与“奥尔夫”的局限性划清了界限,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正是对某种行为的重复、强调,才泄露了它的意图”。这种自觉的“划清界限”的行为,形成了社会大众对其的认可度,满足了“奥尔夫”作为优秀教育的要求,于是,在“与奥尔夫有关”的优秀性成为自然状态那一刻起,“奥尔夫热”的神话便开始运转,那些自身没有什么实质,却从神话中借取意义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二)“奥尔夫热”神话的表象:其教具和教法的广泛性与形式化应用

人们对奥尔夫教学法最初的关注是来自于其独特新颖的课堂教法,以及课堂上所运用的多种教具,这些尊重原始性教学的教具和教法,在我国诸多乐器的音乐课堂上展现了其作为“舶来之物”的异彩,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传播并盛行的除了其教育理念,还有其教具教法的运用。在奥尔夫本人看来,心中的喜悦,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儿童智慧满足儿童喜悦感的一种重要源泉。而在此信念下所创造的教具和构建的教法,自然地被认为是创造儿童心中喜悦的教学而备受期待。据了解,有关“奥尔夫”的教学在运用其教具教法时,都带有一套标准化操作,于是就有疑问,是不是只要满足这套严谨有步骤的标准化操作,就可以将自身炫示为奥尔夫教学,就可以在标准的教具教法的表面之下掩盖其真实的教育质量。

而现实中,奥尔夫教学因其教具教法标准化操作的广泛性而显示出的“科学性”,以一副放之四海皆准的姿势,在儿童教育市场里被不断地选择。人们以为看到了奥尔夫教学的本质,却不知是被其教具教法的明显长处牵着鼻子走,奥尔夫教具教法的标准化性质取消了其本质动机,让人们以为奥尔夫教具教法就等同于奥尔夫教学法。如此表象,虽然安抚镇静了大众,但标准操作化的教具教法却成为了人们选择儿童教育的精神性符号,掩盖住了奥尔夫本人创建此教育模式时的初衷,以及“与奥尔夫有关”的丰富意义的异化。而这极易让人们产生误解,似乎只要“掌握”奥尔夫教法的教师都是值得信赖的好教师,只要配置了奥尔夫教学设备的机构就是先进的机构。其结果只能是,奥尔夫教学的实践渐趋形式化,即重操作轻效果。

(三)“奥尔夫热”神话的催化剂:家长对孩子的特殊期望引起的教育方式的工具化诉求

期望是指人们对某种东西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而家长对孩子的特殊期望,是家长根据自身的社会经历和情感要求,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一种成才的基本构想,也是亘古不变的引起社会足够关注度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今,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家长们对孩子将来的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这个社会,什么能第一时间安抚镇静这股躁动呢?家长们把目光思索般地投向了教育。

根据前期的调查,大部分家长都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对各种压力都应付自如的美好未来,有39%则是“顺其自然”,但无论是非常期望,还是顺其自然,家长们都无一不认为,教育是通向这条康庄大道的首要手段。而今天的儿童父母,大多是年轻奋斗的一代,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在祖国的变迁时期迅速崛起的一代,他们感受了时代新鲜的气息,也饱受变迁带来的竞争苦楚,这份独特的经历,使他们在儿童教育上,不同于上一辈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寄予了更热切的期盼,而这都使他们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于是避免不了的出现了家长以工具化的态度盲目选择儿童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家长们内部此起彼伏的教育声张,让本身不迫切的家长感觉危机,让原本就热切的家长更加心急,似乎如此竞争的21 世纪,不想孩子“成才”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于是“盲从”很好地从中调和了这股躁动,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掉队,家长们很是青睐市场上表现优异的教育形式,而这会影响正在犹豫或已经做好决定的家长,迫使他们加入其中,于是,一浪推一浪地形成了一股教育热潮,淹没了教育内容的本质。而现实中,奥尔夫教学法确实在儿童教育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在这股热潮中形成了“奥尔夫热”的神话,家长们的工具化诉求意识为“奥尔夫热”的事实提供了难以察觉的生存养料,而“奥尔夫热”的事实加速了家长们对教育选择的盲从,如此意识和事实的契合,让消费者们难以抵抗,最终将“奥尔夫热”的神话当成自然状态去接受。

四、平和真诚地对待“奥尔夫热”,为回归其本真提供正确导向

“奥尔夫热”是一个带有隐性劫掠的神话,即“优秀儿童教育”这个标签对“与奥尔夫有关”的隐性劫掠。具体表现在人们对其进行选择时会固化其字面意思,过分强调其表面,从而造成与奥尔夫有关的丰富内涵的异化。神话在此并没有隐匿“与奥尔夫有关”,因为倘若是隐匿了,就不可能产生效应,而是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被看作是朴素自然的言说方式,把“奥尔夫”的历史和真实以自然化与表面化的面貌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利用和倒转,使人们不得不正视“奥尔夫”的“优秀”。

其实,奥尔夫本人一直对中国文化怀有一种神秘的钟情,所以才在其高龄时依旧接受来自中国廖乃雄教授的拜访。奥尔夫认为他的教育理念跟中国古代的“乐教”思想是相通的,中国幼龄学习者更应立足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通过“即兴、演奏、创作”将本土文化的魄力重焕光彩。他的这股思想,是在警醒我们引进奥尔夫教育的初心,纠正我们开办奥尔夫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他,我们都希望能让“奥尔夫”的外衣尽数褪尽,留下“奥尔夫”的真正灵魂——本土化的儿童教育。

可见,奥尔夫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定文化背景的,我们既要了解这种文化背景,更要理解自身的束缚,不能一味地做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布道者,也不肆意更改奥尔夫教育的特征,而是平和真诚地对待与奥尔夫有关的一切,避免现实与神话之间的背离,回归奥尔夫教育的本真。

猜你喜欢

奥尔夫教法教具
我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那些年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传播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