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派晚期作曲手法对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启发

2020-12-06张政睿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调性民族化作曲

张政睿 孙 炯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12)

一、浪漫派晚期和声手法与古典时期的对比

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以自然音大小调式体系为基础,具有均衡的结构,清晰的和声,进行简明的调式关系的音乐作品;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的创作开始对古典主义的音乐作曲技法进行扩展,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自然音调式调性关系中很少见到的和弦,这主要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单一调性的和声技巧”的运用不断拓展扩张最终导致调性的突破产生的。作曲家们开始不拘泥于古典乐派共同写法时期的作曲技法,在开拓“和谐”的边界的过程中也扩张了调性和声的技巧,浪漫派晚期的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与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区别。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特点

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由于受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的影响,大多数以体现人文思想的内涵为主,随着大小调体系的建立和和发展,在和弦的使用上,三和弦是所有和声结构的核心,每一个音高,每个和弦进行,每一次转调,都与调性中心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为例,作为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具有严谨的写作逻辑,无论是和声的使用还是转调形式,都符合当时大众的主流审美。在和声上以典型的功能性进行为主,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十分均衡,结构内的转调也使用功能转调。虽然有使用大量的离调和弦,但总体来说还在基本的协和—不协和—协和的审美感觉中。

(二)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作品特点

随着复调音乐的复兴,作曲家们开始更多地考虑横向的音乐进行与纵向和声对位的结合,直到浪漫主义晚期,在瓦格纳等作曲家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主调的横向结构与复调音乐的纵向结构的的结合到了高峰。在诸多浪漫派晚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每位作曲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带来的不同以及各种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外,在这些作曲家的作品中有对古典主义严谨和声逻辑的拓展,对单一调性的扩张,对功能性转调色彩的不满足。因此,作曲家的转调越来越频繁,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原本可以单一调性表现的一个结构被拆分成一句甚至一个小节内就开始调性变化的主题,然后再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发展使作品听起来不那么“协和”。大量的远关系转调使调性变化越来越丰富,最终形成了调性的游离,古典乐派简明的调性关系被打破,更为复杂的调性关系使作品怪异却又不失新鲜感。

二、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本土化

在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大多是单旋律的民歌古曲,民间戏曲等,即使有小型民间乐队,也大多是演奏相同旋律并进行支声复调的合奏,鲜有纵向和声上的搭配想法。虽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着一些多声部音乐的组合方式与和声因素,但并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专业的多声部音乐创作才开始发展起来。

(一)早期对西方音乐民族化的追求

在西方音乐传入的初期,中国的作曲家学习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写作方法,直接尝试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改编创作。当时的作品与西方的古典音乐有些相似之处,在简明的调性下配以简单的旋律,和声进行严谨富有逻辑,伴奏织体单一,音乐的创作更多是取材自劳动人民歌唱的旋律。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但反映着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精神。

(二)建国后西方音乐民族化在国内的发展

随着建国以来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作曲家对西方音乐作品的学习也开始深入,于是音乐的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使用取自原始民间的特色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和编配。为了在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上体现出中国的民族性,作曲家们开始从原始的民间特色音乐素材中取材,同时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加以创作和发展。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时作曲家的创作就开始以民族化的主题进行,而不再是把民间音乐素材直接拿来简单地使用。这样的音乐需要作曲家运用一定的作曲技法对原始旋律进行改良和创作。

贺绿汀的钢琴作品《森吉德玛》《牧童短笛》是开始试探性地使用复调技法与纵向和声对位手法进行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是民间戏曲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样板戏《红灯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作品都是作曲家对西方作曲编配手法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的新试探。诸如桑桐、罗忠镕等作曲理论家更是对西方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发展而服务。

(三)改革开放以来专业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不断普及不断大众化,优秀的音乐层出不穷,中国音乐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全新的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思想先进的作曲家就不再拘泥于民间音乐的旋律素材,而是尝试直接采用原始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如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音阶和音程关系、不同地区的民歌节奏特征和旋法特点,从细小的点出发运用丰富的作曲发展技法对其进行扩充。此时中国的音乐已经有些形似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开始调性的扩张与游离。

当代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系列作品,作为二胡演奏的现代作品便是使用西方现代技法民族化创作的代表,这样的作品大多采用地方性民族音乐的特点,选择其中的特色元素进行改编创作,整首乐曲中都体现了复杂的调性变化,听起来是模糊的调性,回味时却又能发现其中鲜明的民族性。虽是对大众审美的挑战和碰撞,但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引人深思从而引导大众审美。

三、如何结合浪漫派晚期手法进行专业音乐创作

通过上述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本土化的发展历史,与西方古典主义、浪漫晚期音乐作品的对比,发现当代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已经与西方浪漫主义晚期的作品有诸多相似之处。随着音乐多元化的发展,结合当代作曲技法发展民族化的音乐就是作曲者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使用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技法并结合民族化的特征进行创作呢?

(一)了解当下世界音乐的潮流

音乐发展到当前阶段,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了解音乐的渠道并不少,从世界最前沿的音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目前可以接触到的近现代作品中总结可知,当前被世人推崇的优秀音乐作品大多数是结合本民族特点和民族韵味的作品。西方有西方的文化,中国也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是文化特色的不同才能满足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新鲜感。

如今,优秀的音乐层出不穷,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才能令人耳目一新。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度,想要挖掘民族化的特征并不困难:中国自古以来的五声音阶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特点;中国北方的民间音乐多由五度三音列的旋律构成,南方的汉族音乐多使用四度三音列;各地区还有不同的特色音阶调式,云南的飞歌在传统的五声音阶中加入偏音降mi,陕北的苦音音阶与中国的七声燕乐调式十分相近,这些特色的音阶调式既是当前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是适宜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的创作元素;中国流传下来的乐器大多是可以模仿人的音调的乐器,如二胡、古琴等,这些乐器的音色与人的发声有关,可以在创作中带给我们思考。在当下世界音乐的发展潮流中,只有掌握了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加以创作和发展,才能真正被世人接受和关注。

(二)深入掌握浪漫派晚期作曲技法特点

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深入掌握音乐创作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做支撑,需要大量分析优秀作品的谱例。想要作出优秀的作品,掌握技法特点是第一要素。

在前文中已经大概对浪漫派晚期的作品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想要完全熟练掌握也决非易事。浪漫派晚期的作品大多是在传统材料发展的基础上对原材料进行更为复杂的变奏和展开。在和声方面是对和声的思考方式打破,不仅考虑其纵向的排列与横向发展的对位,还要考虑和声整体结构的布置是否贴合原始民族特点;在调性方面,虽然表面上是毫无逻辑关系的远关系转调,其内部是对音的独立看待,因此无法确立独立调性;在创作思维方面,最难的不是突破传统,而是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在民族化的作品中需要作曲家用民族化的方式去思考作曲方向,才能作出具有民族性的音乐。

四、总结

纵览中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历史,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吸收总结前人的作曲技法经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出来的,西方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如此,中国当代音乐亦是如此。在这个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时代,作为音乐创作的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先进作曲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创作出优秀的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

猜你喜欢

调性民族化作曲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逐梦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那一天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谈“调性”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