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老县委书记的“三个没想到”

2020-12-01

文史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屋醴陵攸县

说起湖南攸县老县委书记易晚珠,那就是个传奇。

易晚珠属攸县大族、攸县新市镇新江易氏后裔,新江易氏在民国、新中国出了两位县长。一位是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溆浦县长、安仁县长的易蒲生,一位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攸县县长易晚珠。

领衔指挥修建酒埠江水库

易晚珠在旧社会是穷苦人,家无片瓦,因不满旧社会的统治,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易晚珠翻身当了主人。新中国南下干部主政攸县初期,培养的第一个本土县干部就是他。此后他历任攸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醴陵县委书记,湘潭市委纪委副书记等职。

我母亲易梅英娘家在今攸县新中社区的易家大屋,与易晚珠同属新江易氏。我母亲比易晚珠年纪大4岁,辈分却低两辈、见面还得叫他叔祖公。

我父亲刘炳仔漆匠技艺好,易晚珠当了县长后,还亲自上门请我父亲油漆家具。边呷饭(吃饭)边闲谈得知,易晚珠在旧社会很苦,开头靠打工、捉泥鳅、鳝鱼糊口,后为长久计学艺,成了有点名气的篾匠。他隔着饭桌大笑着说:“如果没呷国家粮(指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户口,由国家配发口粮指标),我就是一篾匠!”这些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一位县官与一介平民的距离。

易晚珠对攸县人民最大的贡献就是:身为县长的他,与时任县委书记的闫明润在1958年合谋了一个大决策:拦河筑坝,引水上山,沿山开渠,网灌良田!这个决定得到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支持。1958年5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截断攸水上游,上一个大项目——建酒埠江大型水库,财政投入1300万元。

县长易晚珠曾兼任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通过详尽勘探和精心设计,1958年10月31日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当时,各公社抽调2.2万民工,以连营团建制,扎工棚驻社田村河谷平原,在酒埠江村处拦河筑坝,将河岸毗邻山岗用河坝连起来。攸县民工建大坝,醴陵县民工建副坝,1960年1月合龙,正式截断攸水。同时建电站、船闸,修泄洪道、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最多时上了10万民工。后来又修了东干渠、西干渠。库容近3亿立方米的酒埠江水库,把水送到了湖南攸县、醴陵和江西萍乡的52万亩农田——这些稻田自此旱涝保收。

“三个没想到”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建制是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生产队的农民出集体工。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易晚珠倡导生产队实施奖励政策:农民每出一天集体工,奖励大米3两。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作大会报告时,身为县委书记的易晚珠,脱稿飙出攸县土话:“3两米搞起水在咕溅(攸县土话,指每人每劳动一天奖励3两大米以后,农民干劲大,在水田干活,干得水花四溅)!”形象土话一下子在全县传开。

这种突出物质刺激、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言论,在“文革”初期被造反派收集,作为易晚珠反对毛泽东思想的证据。易晚珠当即被揪出来打倒,并在全县巡回批斗,长时间被关进监狱。

1970年,易晚珠得以平反。经中共湘潭地委推荐,参加醴陵县的党代会,当选县委书记。

后来在一次学习中,易晚珠回顾坎坷经历,深有感触,说自己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当长工捉泥鳅的穷苦人当了县委书记;没想到当了县委书记,“文革”期间还会被打倒,关进监狱;没想到平了反,出了监狱还能当县委书记。

这时,他归结出一句话:什么时候都不忘朝前看,总要向前看!

身后安葬的尴尬

在易家大屋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易晚珠为人处世的故事。

易家大屋漆匠师傅易志远,是我舅父的长孙,也是我父亲——有名的刘炳仔漆匠的得意门徒,得了我父亲的真传。特别是会土漆工艺。比方其中一项绝顶功夫,叫土漆煺光,据说需用细布包着碾磨的瓷灰(打烂瓷器后碾磨,细微得像面灰),将土漆底灰(用土漆调和石膏灰,在木制家具表面刮上薄薄的一层,叫“打底子”,是土漆家具的第一道、第二道工序。在此基础上,才能土漆盖面)的表面反复打磨光滑,然后才能上盖面土漆。土漆煺光工艺只用于家具桌面装饰。特点是:桌面光滑如镜,可反照人脸;坚硬如铁,指甲划不出印痕。更神奇的是:点燃农村土制茗烟(攸县农村用土纸包锯木屑制成的驱赶蚊虫的土蚊香),紧贴桌面放置,茗烟燃尽,不伤桌面,只留下一路淡淡的水印。

易晚珠本来就是一位有点名气的篾匠,故而很喜欢传统工艺,追求家具、用具的工艺水平。他了解志远漆匠得了炳仔老漆匠的真传,就三次请志远师傅做土漆家具。最初为农村的老家做一套,在醴陵工作时为武装部当兵的小儿子娶媳妇做一套,再做一套送给在湘潭当普通工人的大儿子。

三次做上门功夫,一介工匠易志远与县“七品官”易晚珠,日常相处一个多月,成了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

易晚珠说:志远师傅,打内心讲,别看我有权,我县委书记不能搞特殊。只说我当兵的大乃哩(攸县土语,一般指长子),他复员的岗位辛苦工资低,就对我有意见。我送他一套土漆家具,算是一点补偿吧。

做功夫期间,恰逢节日,外地来慰问的,每次给县委书记赠送两张戏票或电影票,易晚珠便吩咐儿媳妇说:我晚上工作忙,没时间看。易师傅很辛苦,你陪他散散心。

在“县委书记不能搞特殊”的理念支配下,易晚珠从来没有为老家楼上大屋特殊办事。

1979年,55岁的易晚珠调离醴陵,任中共湘潭市委纪委副书记。离休后的易晚珠于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安葬他的骨灰盒时,老家的族亲说,易晚珠从来没有为老家楼上大屋办过事,他的骨灰盒不能葬祖山入祖坟。攸县新市镇新中村的领导说,那就安葬到村里的林场去,那里地盘大。易晚珠的4个子女嫌路途远、不方便今后祭祀,不蛮同意。

怎么办?

这时,在村干部沟通过程中,易晚珠生前的忘年交朋友漆匠易志远站出来说:这样一心为公的县委书记,我敬重!就让这位老领导安葬在我的住宅旁边吧。

易志远当时在地名含灿岭的地方建了住房。这里是新中村的山地,紧挨106国道。村里领导、易晚珠子女和当地老百姓一致赞同。易志远当即在家宅菜园处砍掉几棵小杉树,空出地盘,用作易晚珠墓室。忙累一辈子的“泥腿子”县官,自此就在含灿岭安息。

附注:本文作者刘富喜,湖南攸县人。1967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曾任攸县县委办副主任、酃县(今炎陵县)县委副书记、株洲教育学院院长、株洲市教育局长。发表论文上百篇,著有《教育的新视野》《攸县方言》等。

猜你喜欢

大屋醴陵攸县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攸县:成立学前教育行业协会
醴陵特色菜小炒肉
毛泽东:家乡的瓷器真好啊
山那边是攸县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萧红亮 作品
电站燃煤锅炉效率与NOx排放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大屋村:种茶脱贫 文化扶志
渌江侧畔“红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