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

2020-11-29叶友权

科技与创新 2020年7期
关键词:丘陵沿海地区海拔

付 萍,叶友权,薛 蕾

(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361021)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而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1]。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厦门地区地貌的形成与发育,也是在长期的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1 区域地貌发育概况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貌轮廓是地质时期历次构造运动形成的。燕山运动时,区内断裂和断块活动很活跃,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固结后形成的岩石组成了山地和丘陵。到了第三纪,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福建省构造运动仍以断裂和断块为主,继承了老的构造方向,并有较大幅度的垂直运动。沿海地区仍以流水和海浪的侵蚀—剥蚀为主,使第三纪沉积缺失,但是沿海地区的断裂仍有活动,在滨海地带循活动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新构造期以来(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福建省地壳运动以垂直活动及其伴生的断块差异活动为主,并以上升为总趋势。中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普遍处于侵蚀—夷平阶段,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红土风化壳更加发育。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红土台地和河流阶地广泛发育。晚更新世阶段,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推挤,断裂带处于活跃期,北西向断裂以引张活动为主。晚更新世末期沿海地区抬升,一些地段北东向断裂断块受到挤压上升,使晚更新世沉积的海相地层被抬升了30~40 m,沿海普遍发育二级阶地,高度10~30 m。全新世以来,海平面上升,海侵范围扩大,海水循北西向断裂发育的河流流入内陆,中期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在沿海断陷盆地、平原和滨海地区,普遍沉积海相地层。在北东和北西两组活动断裂控制下的断陷盆地,有较明显的下降,全新世地层较厚。全新世晚期,沿海地区的全新世地层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形成了5 m 左右的阶地。

2 厦门地区地貌类型

厦门地区的地貌主体属中低山—丘陵—台地—海积平原地貌,总体走势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态特征。区内西北部为中山、低山、丘陵地形,中东部为台地、海湾平原,东南部为浅海滩涂和人工堆积平原。主要分布的地貌类型有: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低山、构造侵蚀高丘陵、侵蚀剥蚀低丘陵、侵蚀—剥蚀阶地、海积阶地、冲海积平原等。

2.1 构造侵蚀中山

海拔大于800 m,主要分布在厦门岛外西北的灌口镇以北,例如天柱山(933.1 m)、仙灵旗(916.3 m)、白石眉(811.4 m)等。它们由侏罗纪晚期火山熔岩组成,山体高大、山坡陡峻,山麓地带有规模巨大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冲洪积扇发育,反映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壳上升运动强烈。

2.2 构造侵蚀低山

海拔500~800 m,主要分布在厦门岛外西北的灌口镇以北,例如狮涎山(600.6 m)、大尖山(592.7 m)、小岭山(565.7 m)、宋坑尖(522.4 m)和多座海拔565.7 ~796.3 m 的无名山峰。它们由侏罗纪晚期火山熔岩组成,山体较为高大,山坡较为陡峻,山前地带有规模较大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冲洪积扇分布,反映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壳上升运动较为强烈。

2.3 构造侵蚀高丘陵

海拔300~500 m,主要分布在厦门岛外北侧,例如大帽山(408.4 m)、天马山(393.7 m)、蔡尖尾山(381.5 m)和厦门岛上的云顶岩(399.6 m)等。它们由燕山期花岗岩或侏罗纪晚期火山岩组成。山前地带常有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冲洪积扇发育,显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壳处于上升之中。有些高丘陵的发育深受构造的控制,例如文圃山(海拔422.2 m),其长轴为东西向,与展布在该地区的东西向断裂构造一致,表明它的发育受到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

2.4 侵蚀剥蚀低丘陵

海拔50~300 m,主要分布在集美北侧和厦门岛,例如集美北侧的打石山(282.0 m)、美人山(256.0 m)、厦门岛上的西姑岭(264.0 m)、东宅山(220.7 m)、观音山(251.7 m)、碧岩山(207.8 m)和梧村山(208.9 m)等。它们由燕山期花岗岩或侏罗纪晚期火山岩组成。有些低丘的发育深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例如集美北侧的龟山(海拔69.2 m),其长轴为北东向,与展布在该地区的北东向断裂构造一致,表明它的形成深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上述低丘陵由于长期遭受侵蚀剥蚀,山顶或是起伏不平,或是呈浑圆状,山坡都比较和缓。

2.5 晚更新世冲洪积扇

晚更新世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灌口镇西北仙灵旗山东坡、文圃山北坡、同安新圩镇东北大帽山西南坡和厦门岛仙岳山东南坡的山前地带,由晚更新世冲洪积层组成。

2.6 全新世冲洪积扇

全新世冲洪积扇分布地点同晚更新世冲洪积扇相同,由全新世冲洪积层组成。

2.7 侵蚀—剥蚀阶地(红土台地)

侵蚀—剥蚀阶地广泛分布于集美、杏林、灌口、角美、同安新圩、马巷及厦门岛北部。台地面波状起伏,大致可分为Ⅲ级,海拔分别为=5~10 m、=20~30 m、=40~50 m。

2.8 冲、海积阶地

2.9 冲海积平原

3 结语

厦门地区的地貌主体属中低山—丘陵—台地—海积平原地貌,总体走势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态特征。它的形成与发育是在长期的地壳运动、断裂构造以及流水和风力的剥蚀、堆积作用下塑造形成的。

猜你喜欢

丘陵沿海地区海拔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高海拔的甘南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沿海地区冬奥项目发展的研究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