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

2020-11-28秦洪庆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秦洪庆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42)

一、背景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多个政策文本和讲话中对劳动教育作了规定和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将劳动意识作为学生社会参与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年7月)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阐释劳动教育目标时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上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 战略。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体,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寓教育于劳动过程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使他们认同一种劳动观点、端正一种劳动态度、学好一种劳动技能、形成一种劳动习惯、培养一种劳动感情。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用辛勤劳动托起人生梦想,用诚实劳动获得幸福生活,用创造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是劳动、学习、实践、创业、奋斗的统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注重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劳动思维、劳动技能、劳动价值的培养,更要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将其融入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劳动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

劳动教育是一种劳动品质教育,注重劳动品质的锤炼和锻造,补足精神之“钙”;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勤俭、感恩、奉献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通过劳动使大学生对自身的劳动价值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劳动教育是一种行动意志教育,需要学生强大自己的行动意志,坚定自觉行动和积极实践的决心,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毅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享受行动和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需要大学生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恰逢其时,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因此,高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复兴圆梦的人才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只有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格,培养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砖添瓦。

(二)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是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说文解字》中指出,“劳”指生活艰苦,“动”指起身作事,“劳动”合起来指人辛勤地干活。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劳动的古诗句,《归园田居》展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形象,《秋浦歌》展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赞美,《芣苢》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从《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勤于劳动、崇尚劳动、艰苦奋斗不会过时,也不能丢。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使其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尊重劳动、投身劳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育人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价值,才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涵养劳动精神品格,锤炼劳动意志品质,切实提高劳动育人实效,这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

(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使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意义。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是合格的建设者,更应是能担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大智慧、大格局,具有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奉献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事业观、审美观和幸福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具有更基础、更基本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实现道德的不断提升、智慧的不断增长、体魄的不断强健、美感的不断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通过对教育教学生态因子、组织生态因子、环境生态因子进行探讨,探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系统。

(一)教育教学生态因子

1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1)以劳动课程为着力点。高校应将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必修课,保证学分、学时、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场地和师资,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劳动概论”“劳动科学概论”“劳动伦理学”“劳动教育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系统讲授各类劳动的科学知识,切实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参与性的学习引导,提高劳动理论素养,培育劳动精神,涵养劳动品质,增强劳动价值认同。

(2)以专业课程为关键点。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明确专业课程的劳动育人标准,在传授专业知识中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引导,自觉融入劳动要素,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例如,理工科专业中可以结合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培育劳动情怀,不断提升专业劳动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创新创业课等,从就业、心理、创业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营造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劳育氛围。除此之外,高校应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拓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引入慕课等网络资源,通过云课堂等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即时性、趣味性、互动性和有效性。

(3)以思政课程为链接点。高校应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嵌入劳动教育,发掘思政课程的劳动元素,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解析、理论传播、理论武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政治经济学》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讲好劳动故事,讲明白“奋斗幸福观”,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强化劳动教育队伍建设

(1)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型”师资队伍。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需要配全、配足专职从事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新时代高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注重“专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年度教师培训内容,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培训,成立劳动教学教研室,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执着教书育人、育人水平高超,对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有学习、有理解、有践行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劳动教育“专业型”师资队伍。

(2)培养劳动教育“复合型”师资队伍。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第二课堂等深度互嵌,实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兼职劳动教师相互融合促进,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育人的工作体系,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目的。高校应在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上下功夫,支持教师通过学历提升、研讨交流、访学进修、实地调研等方式,鼓励他们到基层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提升劳动实践技能,持续改进课堂教学,将劳动元素和劳动精髓融入课堂,最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实效。

(3)凝聚劳动教育“社会型”师资队伍。高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科学大师等各领域的优秀的社会人士、杰出的校友,以及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劳动教育校外兼职教师,凝聚起劳动教育“社会型”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打造“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面对面”“工匠精神进课堂”等活动2 .0升级版,让学生零距离、面对面接触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聆听劳模工匠故事、感受劳模工匠情怀、观摩精湛匠心技艺等,增强劳动教育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置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二)组织生态因子

1 .完善规范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该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劳动教育有保障、有措施、有依据、有方向,建立起制度规范、措施具体、分工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劳动教育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和学分认定等工作,统筹协调劳动教育的设施、场地、平台、经费以及人员保障,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2 .构建科学化评价体系

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过程、重视能力、讲求实效,坚决杜绝“走过场”“表面光”。建立劳动教育结果应用机制,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将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设立“劳动奖学金”“勤劳奖学金”,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劳动教育必修学分权重,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免试研究生推荐的参考条件。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强化教学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实现可持续发展。

3、构建三维化协同机制

高校应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化”劳动协同育人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协同联动,实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建立起联络沟通、资源共享、氛围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撑作用,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良好格局。

(三)环境生态因子

1 .内部环境

(1)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劳动素养教育,通过创建文明校园、文明教室、文明食堂、文明宿舍,争做文明大学生等活动,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以文明理念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习惯,以文明思想促进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帮助学生体悟到劳动所承载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

(2)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构建劳动教育文化体系,使劳动教育逐步渗透、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论坛、主题沙龙、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重要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大国工匠”话剧展演、“劳动美,中国梦”主题文艺演出、“雷锋月”主题教育活动、“劳动最美丽”主题劳动周、评选表彰“最美劳动者”、成立劳动教育类社团等,抒发对劳动者的敬意,唱响劳动最光荣、最美丽主旋律。通过网站、校报、新媒体,宣传报道不同类型奋斗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讲好劳动故事,传递劳动最强音。

(3)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放创新实验室、建立创客空间、建设智慧科创工厂、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嘉年华,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以及省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重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不断提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新品质。

(4)将劳动教育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垃圾分类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高校有必要将劳动教育与垃圾分类相融合,引领社会新风尚,建设美丽中国。通过开设垃圾分类劳动课程、发布倡议书、举行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征集垃圾分类警示标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海报设计比赛、征集宿舍垃圾分类方案、成立垃圾分类教研室、建立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体系等,做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做起,实现垃圾分类入脑、入心、入行。

(5)将劳动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高校应在校园绿化管理,公共区域清洁,图书馆、教室、食堂、实验室管理等领域设立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以勤代补”“以劳代助”岗位,经济困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给予培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提升素质、磨炼意志、学得技能、赢得尊重。

2 .外部环境

(1)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通过与政府、社区、学校、医院等深入联系,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等,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乡村振兴等,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

(2)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高校应组织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开展社区工作服务、特殊群体帮扶、绿色环保服务、义务维修等公益类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与社会服务,提高劳动意识、感受劳动乐趣,培养劳动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良好社会风尚。

(3)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强化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校外劳动育人平台,建立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承担实际生产任务,在实习劳动中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从而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职业准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深入推动教育与劳动的深入融合,探索并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和全社会在劳动育人中的作用,凝聚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的合力,形成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劳动育人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