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分离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0-11-25李晓莉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李晓莉

摘 要 “课题分离”的概念来自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课题分离”的理念融入高职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边界清晰,同时又相互赋能,它有利于缓解高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同时促进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成长。“课题分离”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智慧,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需要与阿德勒心理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高职班主任 职业倦怠 课题分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34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ubject separation" comes from the Austrian individual psychologist Adler.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subject separation" into the clas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clear, and at the same time, mutual empowerment, it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e the "job burnout" of class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students' sense of self-responsibility. "Subject separation" is a complete set of life wisdom. In the practice of class management, it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Adler's psychological content, reflect in practic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las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lass teachers; job burnout; subject separation

高职生源连年下降的趋势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主力军的班主任也需要管理能力的革新,否则面对“不好管”的学生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阿德勒课题分离的概念或许能帮助高职班主任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1课题分离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1.1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指的是我们要分清别人的事情和我的事情,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做好课题分离的人在边界清晰之后,才会在自己该负责,该努力的领域全力以赴,而不会为了照顾别人实际上在勉强自己。

高职班主任的课题分离是要区分好哪些是学生的课题,哪些是班主任角色的课题。例如在高职院校中我们经常面临学生不去上课的问题。班主任的课题就是找到学生谈话,告诉他利害关系或者在班主任的角色范围之内去帮助他;学生的课题是他要承受不上课带来的后果。

1.2 课题分离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课题分离的反面是界限不清晰,界限不清晰会导致角色混乱。例如学生要补考,班主任已经在班级群公告时间地点,但是考试时候还是会有学生忘记,有的班主任会不厌其烦给这个学生打电话,结果是学生来考试了,但是他在下一次类似情景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按时来考试是学生的课题,承担缺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学生的课题。班主任的好心干涉了学生在承担后果中成长的“权力”,同时班主任的“好心”也消耗了自身的精力,让班主任在自己应该发挥的课题中力不从心。这是两败俱伤的做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要有“课题分离”的勇气。

1.2.1课题分离促进师生关系平等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横向关系”即平等。上文中提到班主任的“好心”实际上是一种干涉,干涉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关系,尽管干涉的初心是善意,结果是不利于学生自己的成长。如果能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横向关系(平等关系),就不会再有干涉。班主任在课题分离前提下才能正视自身课题,帮助学生用他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课题。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教师的课题就是穷尽所能把马儿(学生)带到河边(直面自己课题)。

1.2.2课题分离促进学生成长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说明了教育的长期性。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上例中班主任承擔学生忘记考试的课题,不厌其烦让其来考试,表面上是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干涉。反复干涉的结果是这个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课题是什么,不能在“吃一堑,长一智”中获得成长,最终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所以说课题分离能促进学学生长期的成长。

1.2.3课题分离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

高职班主任要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性,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他人(学生自己的)课题上,才能集中精力于自己角色的实现,这样反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下文进行阐述),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2课题分离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原则

一个课题分离的班主任应该是这么看问题的:以上例来说,学生没有去考试是学生的课题,但是作为班主任,可以为他行为的改变做点什么,关键在于班主任不会把在有通知的情况下学生不去考试这件事作为自己的课题而耿耿于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课题分离的几个实施原则。

2.1 课题分离要恰到好处

课题分离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偏左(不管)或偏右(什么都管)的极端。有的高职班主任会认为学生上了大学,应该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所以就彻底处于一种什么都不管的状态。高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很多人往往是带着各自在学习或人际交往等方面没有解决好的课题来到了高职院校。作为高职班主任什么都不管(连把马儿带到河边的心思都没有)或者什么都给辅导员去解决,显然是不对的。而另外一个极端是上文提到的什么都管,这就常常混淆课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所以,高职班主任在工作中实施课题分离要恰到好处,既不向左又不向右。

2.2 课题分离要学会划出界限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形容教师的诗句,表达的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职业操守。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课题分离”是比较有难度的。其难度在于如何划出清晰的界限。如果“我已经弄清楚我的课题是什么,而且在我的课题范围内我已经尽到了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我们可以在心中制造作为界限的门,不会为学生没有解决的课题而烦恼不已,可以全然忘却。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课题。这里的要点是:划出界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课题是不是已经尽到了足够努力。如果自己作为班主任应尽的课题都没有做好,还把学生的课题划出界限,这就不是一个真正好的教育者。

2.3 课题分离的重点是为学生赋能

班主任是学校中最基础的管理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通过课题分离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减少了,而是以更加轻盈的状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学生赋能。

高职生有其固有的特点,比如有较多的孩子是自卑的,对自己认识是模糊的,缺乏人生目标的等等。作为高职班主任为学生赋能就要对学生做到共情、尊重、热情等。

2.3.1 共情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班主任与教师属于不同年代的人,很多时候价值观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即便是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老师,基本上也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他们在求学阶段基本上都是高考的胜利者,而作为现阶段的高职学生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高职班主任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尊重的,就会产生好的感受,好的感受就会产生好的行为。

2.3.2尊重

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感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尊重。具体表现为语言的尊重,观念的尊重,行为的尊重,情绪上的尊重。例如尊重学生的心灵,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辱骂学生,不大声叱喝学生,更不会当众批评学生等。即便遇到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也要深呼吸,牢记“课题分离”的概念,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学生对与错及应该怎么去做。

2.3.3熱情

与共情、尊重相伴的还有热情。热情表现出来的是热烈、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伊指出,热情是一种精神特质,代表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高职学生或许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最缺少的是他人的认可,而高职班主任的热情,挂在脸上的笑容,亲切和蔼的态度正是这些高职学生所需要的。尤其是对那些老闯祸学生的热情尤为可贵与重要。班主任的热情可以通过一些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例如清朗的笑容,关爱的眼神,倾听时前倾的姿势,说话的语调等等。

一般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向师性,班主任为学生赋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做好自己,一个充满爱心、有能量又有边界的人自然能给自己的学生赋能。

3 课题分离如何融入班级建设中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把课题分离的原则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

课题分离来自阿德勒心理学内容,要做好课题分离,教师首先要全面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内容。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不要等着学生的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的改变,而是由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班主任要把班级同学作为自己的伙伴,与班级同学建立起横向关系,无条件信赖学生,建立班级学生的归属感,引导学生“他者贡献”,创造班级共同体。

同时班主任需要在班级建立之初把课题分离的概念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明白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无条件接纳自我,明白当下每一刻的意义,不念过往,不惧未来,着眼于当下自我课题的解决。

课题分离背后是一套阿德勒生活哲学智慧,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课题分离”为突破口,不断把阿德勒生活智慧融入班级管理中。在《不管教的勇气》中作者提到,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并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进行“课题分离”也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班会,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课题分离,毕竟在班级管理中课题分离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带动学生参与进来。

4 结语

课题分离不是“我不管你”,而是我要帮助你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高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学会“课题分离”的过程也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实践中螺旋式上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8SJSZ248)成果

参考文献

[1]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34.

[2] 刘翔平.师生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9-14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