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廷魁艺术辑考

2020-11-25温旭霞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竹溪介子乾隆

温旭霞

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在介休人眼中,在介子推、郭泰、文彦博三贤之下,能数得上第四贤的就是宋廷魁了,这是张颔先生生前说过的。

宋廷魁其人

宋廷魁,字其英,号竹溪,别署竹溪居士、竹溪山人、了翁,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介休张良村人。父宋邦和,“雍正丙午举人、孝廉,幼生怙恃,育于嫂郭氏,事嫂如母。每有疾即侍,汤药唯谨,俟愈始安。及嫂亡,哭泣尽哀,期年不宿于内。建家庙,春秋祭奠。及忌辰,辄泫然流涕,以为不逮事父母也。”(清·乾隆版《介休县志》卷十·孝义)。宋廷魁卒年不详,据其作于乾隆丙午年的《七十七初度诗》,可确定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宋廷魁仍在世。

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载:“宋廷魁,清代戏曲作家,号竹溪居士,汾州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雍正、乾隆年间。擅长诗词古文……”宋廷魁少负才俊,好友李文炳评其“为词章下笔敏妙,纵横不羁”。除戏曲作品《介山记》,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现藏其《竹溪山人诗文钞》五卷,凡二册,古籍善本部存《雪籁集》手稿一册,还有一部二十万余言的《鹤鸣集》尚未发现,张正仁称其“惊句逼人”“挥洒风生”“绝世吟”。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宋廷魁兼工书画,尤精于画竹,所以以竹溪居士自居。

在介休市连福镇张良村现存有乾隆年间修建的宋廷魁故居,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但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建筑外观雅致,结构精巧,设计考究,装修、雕刻简洁大气,处处闪烁着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村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时年慕名向宋廷魁求学、求画、求字的名人雅士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捐资修庙建府者。在此期间,在宋廷魁宅院附近和村子周围,先后建起宋廷魁家族祠堂两所及观音堂、三官庙、魁星楼等建筑。

在介休坊间,流传宋廷魁创作了《粉妆楼》,这与事实不符,何以有此讹传,不得而知。而且传有宋廷魁与乾隆权臣和珅交好,《介山记》与宋廷魁名声不能远布,与和珅垮台有一定关联。这些虽是风传,但从其活动交游来看,似未必是空穴来风,惜年湮世远无从考释。

《介山记》的形成与传播

《介山记》是清代一部重要的戏曲作品,曾广泛流传,时人评价甚高。其剧叙演了“介休三贤”之介子推的故事。千百年来介子推为历代文人学者乃至普通百姓歌咏传唱,介子推诸事不论是史实也好,传说也罢,千载之下已化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并与介休紧密相连,如历代文士官员到介休后写下无数追怀介子推的诗歌,介休人民长期以来由介子推事所形成的民俗……这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无形却又强大的文化精神已深深融入介休人的血液。长期生长生活于斯的宋廷魁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滋养下创作了《介山记》。这部扎根于介休文化土壤的传奇剧作无论曲词和内涵都是介休千年文脉的一种传承。

《介山记》最早写成并“脱稿”于乾隆五年(1740年)之前,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文人中间“转相邮致,转相说项”。乾隆十四年(1749年)春后,经周朴斋谱曲后,“始付伶人以行”。至此以后,《介山记》与作者宋廷魁的声名远播,索要原稿阅览者日益增多。乾隆十五年(1750年),宋以付梓事托付去南京经商的内弟康子阳,但据《介山记》卷首孙文龙的“附识”判断,该本最早刊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现山西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诸刻本皆为同次刊行的本子。

介子推事最早记载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经过《离骚》《韩非子》《吕氏春秋》《庄子》等润色后,介子推的故事情节逐渐丰富发展了“割股啖君,赋诗言志,抱木燔死”等情节。《史记·晋世家第九》记叙介子推事沿用了《左传》《吕氏春秋》的基本框架,但剔除了抱木燔死这一较具传奇和虚构性的情节。然《史记》之后有关介子推之死的记录更倾向于抱木燔死之说,刘向《新序》、桓谭《新论·离事》、蔡邕《琴操·龙蛇歌》都有记载。至此,介子推的故事逐步从史官叙事的领域进入到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范畴。元人狄君厚创作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可看作是介子推的故事进入戏曲的首次尝试,并且此剧本把介子推的故事与寒食节习俗联系起来。

明末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左传》有关介子推的叙述200余字,《东周列国志》扩充为1600余字。至此,介子推的故事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结合了历史、民间传说,与民间习俗联系了起来,从史官叙事逐步发展到文学创作,故事内容日臻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东周列国志》成书后的一个多世纪,宋廷魁作传奇《介山记》,以传奇这种较长篇幅叙演介子推的故事。

《介山记》全剧二十四折,分上下两卷,为当时戏曲剧作的一种通行规制,其曲词和内涵都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目的。李文炳在序中称“第见逸气虹流,真精蟠结,结构谨严,词意隽雅,苍凉之际仍带烟霞……”“是书几于打到词场,踢翻文案矣”。散文大家方苞评价“则见其修词立格,亦不出元时诸家之藩篱,而其词义新惊,则实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气”。孙人龙从自己作为“视学”官员的角度来评价《介山记》“是有功于世道人心的”。其眉批有“评氏繁多,不及详载”之语,足见《介山记》在当时流传之广泛。

《介山记》作者创作思想和受众传播思想高度契合、互相一致,“精光不可磨灭之气”的实质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义”的精神之气,因此“有功于世道人心”。《介山记》是创作手法集大成之作品,成为“举诸家之要义,概括而成”的一部佳作,主要体现在介子推成仙,同时淡化了文公焚山的情节。事实上,文公所焚之山只是一座没有介子推的空山,这样的结局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蝶的结局,以此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升华。

《介山记》刊刻于南京,曲词风雅,未曾发现在北方传唱,笔者想当时乃昆曲兴盛之时,疑谱以昆曲唱于南方,然而,这仅仅一家之揣疑,尚有待考释。

书画情缘

宋廷魁精于书画,北京瀛台石刻曾有他的书作。介休博物馆藏其草书横披《后赤壁赋》,书法唯美艳丽,用笔酣畅,其浓淡枯湿,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自然流转,若龙蛇飞动,故有一种汪洋恣肆之感。其落款为“痴谷老人宋廷魁”。介休人更为熟识的是宋廷魁的“云卧”二字,洪山源神庙现有此木刻匾额。行书有魏碑风,结体谨严,浑厚且端庄,漆以红底色,金字,尤显华美庄严。起首为壬辰榴月,推算概为1772年农历五月,落款为竹溪之题。

明清時期的画家极青睐“元四家”,宋廷魁宗法于元代画家黄公望。黄公望,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父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他曾参加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他的《富春山居图》平淡天真,画之灵动、洒脱皆发于笔端,又出于胸次,似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合乎道的自然本性,也合于“大痴道人”的真意。《后赤壁赋》“痴谷老人”这一自称,流露出宋廷魁的道家思想,他修得道家何重境界不得而知,但从中可管窥其理想人格。介休源神庙壁上曾有过他的石刻竹画,几竿青竹雄秀挺拔,竹叶疏密有致,遒健清劲,极具飞动之感。

他的《国色天香》花鸟画为墨色纸本,迎风招展的牡丹从石后穿插而出,其中两朵染墨,一朵仅为线描,一只鸟儿引颈俏立于石上,几叶兰草蓬勃于石旁。画面清新雅致,线条秀劲,骨意含蓄,皴擦点染平实中显清奇,渲染恰到好处。画面有一种高雅清静的境界,有明清时期典型的文人画特质。

猜你喜欢

竹溪介子乾隆
清明节与介子推
竹溪
碧波荡漾竹溪河
竹溪县林业经济发展案例及新思路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介子推守志
清明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