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古探今宁化城

2020-11-25郑志东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城

郑志东

说起山西省宁武县城,知道的人很多,谈到宁化古城,人们还比较陌生。宁武,宁化,两个地名,一字之差,两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熟悉宁武历史的宁武县文物馆文博馆员南宁说,先有宁化,后有宁武。宁化是村,宁武是县。

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在宁化村旁流淌了几千年,其实宁化村远在隋朝时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宁化古城。这里有承接远古、承载历史的实物实证,是个寻古探今的好去处。

山西省会太原有个生产醋的地方叫宁化府。宁武县宁化古城与太原宁化府的来历有什么关系?是否有什么渊源?作者走访宁化古城村民,找到了答案。众所周知,山西人爱吃醋是在全国出了名的,要说山西就不得不提太原。说宁化古城又牵扯明朝,牵扯太原宁化府,几者皆有渊源。

明朝共有276年的历史。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推翻元朝。1368年夏历正月,在应天府建国号明,年號洪武。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宁武地区设为太原左卫、前卫,并设宁化守御千户所,属静乐县管辖。

宁化府本是一座府衙,在明太原时期属北方重镇,明王朝为加强对山西的全局控制,朱元璋亲封自己的三儿子为晋王。按照明朝宗法沿袭制度,晋王朱棡的儿孙后代可以承袭祖上的王爵,因此太原城内出现了众多以王府命名的地名,比如晋王府、宁化府,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宁化府。

不论是宁武的宁化古城,还是太原的宁化府,人们说起这两个地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宁化府曾是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的府邸,而一下联想到的是宁化府的醋。这是为何?作者从宁化村耄耋老人口里获悉,因为宁化府得名来自宁化醋。相传朱棡爱吃醋,朱济焕为了孝敬自己的父亲,得悉宁武宁化人做醋有方,就从宁化村调回懂行的工匠驻扎太原建起醋坊,方便皇室生活。这些来自宁武县宁化古城的酿醋老工匠,怀揣酿醋秘方,他们制作出来的醋,醇正绵酸,风味有佳,官方乐用,民间喜食。宁化王朱济焕一日三餐,以喝汾酒为爽,以食宁化村人酿的醋为乐,天长日久,就把府邸唤作宁化府,那条街唤作宁化街。

宁化府醋是“活化石”。虽说时代更迭,但“小巷驰名凭店古,老醋雅号借酿陈”。宁化府的醋已经融入了山西省多地百姓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走在太原柳巷的“铜锣湾”商业区宁化街上仍能嗅到酸气十足、香味扑鼻的宁化府醋,走进宁化古城一样能闻到村民酿制的老醋之香。殊不知,太原宁化醋香,根在宁武宁化。

宁武宁化古城,宁化一名,在金、元叫宁化州。宋代叫宁化县。明代,因宁化人酿醋,传到太原形成宁化街。这正如山西人在清朝走西口,忻州人出口外(内蒙)谋生,在内蒙居住生活,内蒙包头一带有一处街叫“忻州街”一样,民间有典故也有出处。

民间传说也需考证。明代朱元璋的皇族朱家与宁武有过历史渊源,有些是有据可查的,也是不争的事实。宁化万佛洞的石匾是由明代总兵王崇古所题,说明了明朝廷对宁武的重视。

宁化村的人,宁化村的史,宁化村的醋……小小山村,是以怎样厚重沧桑的历史底气和源远文明的文化魄力又迎来新时代世人关注的目光,让偏僻小村可以允诺一场诗与远方的完美邂逅?我们不妨探寻一下这个宁化村的前世、今生……

宁化古城的前世

“边塞宁化,汾河人家。”这个说法颇为贴切。

历史是时代最生动的教科书。

宁化古城地处宁武南部汾河东岸的山前坡地,汾河由北向南从城西流过。现存城堡为明代在前几代修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因其依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周长约2.5公里。墙体夯筑包砖,周设敌台六座,东北角台上曾建有魁星阁楼。现存南北城门,门外各有瓮城。在城南仍保存有宋金时期的一段城墙,是宁化筑城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宁化是通往并州的锁钥,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必经的重要古城。唐、宋以后到清朝以前,是宁武境内行政和军事设置的主要驻地。

《宁武府志》载:“宁化自北魏、北周、隋皆为重地,至宋与辽界,金元明渐以无事……”可见宁化这个地方,至少在北魏时就已存在。而北魏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时间。《宁武府志》又曰:“宁武之宁化,汉汾阳地也。”汉时的汾阳,在今静乐附近,以汉时计,至少也是1800年的历史了。

边塞宁化,历史可考。据史书记载,宁化的建城史可追溯到隋开皇年间。初建时叫“隋阳宫”,也称“汾阳宫”,是隋炀帝为巡猎避暑之便而设立的行宫,而后在此基础上建宫城,称汾阳宫。具体位置在今宁武县宁化乡宁化村南。清代《宁武府志》记载:“隋汾阳宫,在县西南六十里,世传隋炀帝避暑处。”《山西通志》称隋汾阳宫城六里四十一步。《宁化志》称旧城六里二百九十七步。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因起宫而设郡。宁化城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在宁武“天池”所建的“汾阳宫”(俗称“天池汾阳宫”)并称“上下行宫”。

隋代宁化以隋阳宫而著名,唐代宁化以伏戌城而著名。五代后梁、后晋时这里设宁武军,北汉时这里仍置宁化军,亦称固军。宋立宁化县、宁化州、日壮城,领偏头、雄勇、董家、横谷、桔槔、护水6塞,以宁化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宋辽边界在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依次为东寨、三马营、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北屯、三寨、通关,而宁化南有南屯、川胡屯,东有教厂,西有西马坊。山头的烽火台,历经千年风雨,仍然矗立山巅,傲然瞭望烽火,向人们传递信息。

从唐代以后,因宁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始由宫城向军事防御性城堡发展,朝廷不时驻重兵于此。

宋代庆历四年(1044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奉使河东,先后两次到宁化巡视。四月,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臣昨因至宁化军,有百姓众状经臣马前陈诉,为配银数多……”请求皇帝为宁化军减免配银,开垦弃地,同时推荐了宁化军通判、大理寺丞武陶等优秀人才。庆历五年(1045年)二月,欧阳修又一次向皇帝上书《请耕禁地札》,请求开耕禁地,以解边民争籴之害,官军饥饱在敌之害。

宋时何灌曾领宁化军,同时面对辽国和西夏两敌。何灌有勇有谋,一次与西夏兵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射向跑在前面的骑兵,结果,箭穿士兵铠甲,从前胸射进,后背出来,又射中后面一个人。西夏兵见了大吃一惊,以为神人,慌忙退兵而逃。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宁化军口”并置宁化县。宋嘉祐六年(1061年),因西夏入侵隘口,设立宁化军,宁化宋城的称谓即源于此。

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宁化并入管州,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罢宁化州,改为宁化巡检司。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增筑宁化城,延安侯唐宗胜率千户唐成裁去宁化旧城7里,依山势别筑新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立宁化千户所。当时,宁化城墙为周方2里余,城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等建筑。

明代宁化千户所千户潘政早亡,其妻施氏年轻子幼,立志守节,培养子孙,其孙潘高、潘文兄弟俩年十八考中进士,在边关传为美谈。宁化为表彰此事,曾立“十八登科坊”以鼓励后人。如今石坊已无,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宁化村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推妙峰福登法师。他是著名的佛学家和建筑师。现存的太原双塔寺和五台山的塔院寺即为妙峰福登的代表作。

宁化古城西侧的山称宁越山。山中多有玄武岩山体,其中有自然石洞。这些洞后多被开辟为佛道之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佛洞。

从山脚下看去,山崖之上白云飘过,红砂岩的山体上怪石嶙峋,当中一洞,即万佛洞。在洞两侧的山体上还隐约有水迹。如果水源丰沛,会出现两条水龍绕石窟的奇美景观。

步登399级台阶,来到万佛洞脚下,第一层是利用开窟的石料搭建的石窑洞。从侧面踏道上到第二层是开凿于明万历年间的万佛洞,这就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高僧妙峰主持建造的杰出工程。工程历时5年,在山腰开凿出一方形石窟,高、深、宽均有12米。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妙峰福登法师偕同一舟法师云游宁化宁越山,见石壁峻峭,紫崖千仞,汾水南流,青山环抱,动念开凿宁化万佛洞。妙峰福登法师历尽千辛万苦,耗时5年,终于在一个整石壁上开凿了巨大石洞。万佛洞的石壁上至今仍完整保存有妙峰大师的诗作笔迹石刻,同时还保存着明代壁画,以及曾国荃亲笔写的碑文石刻。曾国荃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亲弟弟,指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城,消灭了太平天国,后曾任山西巡抚。门楣上“万佛洞”三字,为明朝万历时期的边镇著名守将、宣大总督王崇古(山西运城人)所题。万佛洞门两侧是松鹤道人书联:“智海圆充含万象而不遗纤芥,真空方广现森罗而不隐微毫。”右外侧是明万历丁酉仲春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妙峰福登题诗《万佛洞》:“岩龛天设自升辟,宵壤浑然一法体。妙相圆充碧嶂间,灵光深隐丹崖里。施能工,运奇指,銮出慈容无数已。识得白毫处处彰,乾坤何所不如此。”左侧对联外侧也有一诗,名《洞顶华藏海》。落款为万历癸卯,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十分珍贵。据专家估计,宁化万佛洞是继云冈石窟造像之后,中国晚期石刻遗像的精品。

明代又在宋城的基础上加筑城墙,周方二里余,城墙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等建筑。宁化古城里文物古迹多且留有遗存。当地老者告诉作者,宁化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虽说规模不大,但是古迹不少。除隋“汾阳宫城”遗址外,还有宋城旧址、明清砖砌城墙、元代关帝庙、金代泰山庙、明代万佛洞等。映入作者眼帘的城门、城堡、砖包城墙、官街、南北瓮城、明代千户所官衙、三孔宋窑、隋“汾阳宫”遗址等保存均比较完整。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宁武府志》记载,“宁化城,因隋汾阳宫城之旧城廓而筑之”。曾称“牛角城”,为“卧牛城”(今山西忻州)的犄角之一。

宁化村里遍地的老屋旧巷陈砖破瓦,其中是保存尚好的沧桑古墙,屋顶脊饰均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艺术内涵。这些无不印证着其时古城的规制和人间烟火。老者引领作者目睹到的明代一窑已烧好未出窑的大厚古城砖更是铁证。难怪古代的各种民俗、多种遗风在这个村里一直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宁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构成了宁化特殊的关城文化与关城遗产,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失去了昔日的战略价值,而无可奈何地沦落成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立秋走进宁化古城,作者感慨颇多。宁化古城作为我国长城内侧的历史重镇,这里曾经是封建王朝的边关战地,曾经发生无数次血与火的征战。白骨累累,血流成河,金戈铁马,烽火连天,身边呜呜作响的穿山之风仿佛向今人倾诉当年的恐怖场景。宁化城头的明月也曾引发守边将士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宁化古城里有历朝历代边关将士的血泪构成的悠悠历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站在万佛洞前,走进宁化城里,竟然有种穿越历史的时空感,从历史走向历史,从沧桑步入文明……

宁化古城的今生

“城内烟火人间、城外种瓜耕田”是山西省宁武县宁化村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宁武县化北屯乡宁化村,东依大山,西临汾河。宁化村村域面积6.653平方公里,共有320户720口人,常住人口400人。全村共有土地1600亩,人均2.2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外出务工,种植业主要以种植土豆、玉米、豆类为主,养殖业主要有驴、羊、猪、鸡等。

宁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13人。村长赵利文告诉作者,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政策,21户31人实施政策兜底脱贫,17户49人参与大象生猪养殖项目脱贫,2户5人通过生态护林脱贫。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知古兴今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宁武县打造“留形留人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宁化古城活化新版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引深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在中共忻州市委、市政府,宁武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下,宁武县境内宁化古城的修葺建设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令人鼓舞。作为我国长城内侧历史重镇的宁化古城,宁武县委、县政府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增强脱贫功能、改善当地民生的宗旨原则,对宁化古城实施保护修缮,挖掘古内涵,策划新亮点,达到古为今用、借古兴今的目的。古城建设依照宋朝的建筑风格、传统风貌,以小街小巷、市民市井、民俗民风为文化元素,留住本色、打造特色,保持“原貌原味”“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延续宁化古城的历史根源、历史纹理、历史文脉和历史记忆。对历史负责是今人应有的姿态。因为宁化古城建设是事关历史文化传承、事关群众福祉和百姓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工作,所以市县乡村各级高度重视,推进有力,已有成效。

宁化古城宁化村委会班子成员王天亮和赵利文对作者说,他们村不仅是供游客游玩的地方,也是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生活的地方。忻州市委书记郑连生任市长时就确定宁化村为扶贫联系点,百忙之中曾多次赴宁武调研驻村帮扶,指导宁武县坚持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原则,确定扶贫旅游开发和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的发展路子,通过两年两期的综合治理,打造宁化古城旅游景点,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政府大力支持,拨付506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县财政统筹用于宁化村特色风貌整治和整村提升工作。修缮恢复了宁化军知军府(旧县衙)东西两侧房屋,屋顶已在上瓦上椽中,旧县衙街商铺地基已建设完成,上街风貌整治完成,村口道路完成了水泥硬化。破旧院落拆除了20户1376.7平方米。村史馆(原供销社)完成了95%,新建村委会完成了70%;游客服务中心基础建设完成,沿河街路面基础已完成,沿河商铺基础建设完成90%;关帝庙已启用,旧县衙街道立面整治已完成;增加供水点25个,解决了全体村民饮水问题;新建一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安置了10个垃圾箱,形成了农村垃圾清扫常态化机制;村里与宁武县旅发委旗下的山西芦芽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宁武县化北屯古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脱贫步伐日益加快,帮扶成效非常明显,宁化古城的修复,真正提升了宁化村民的获得感,使村民享受到了古城修复的益处。

昔日破破烂烂的灰村子,如今漂漂亮亮的好村子。置身此地的宁化村民,对身边判若两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自内心感言:共产党真为人民,幸福常做宁化人。

人间万事出艰辛,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得来的。据了解,宁化古城不仅是宁武“五大景区”的古遗迹人文历史景区,也是宁武依托全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开发的重点。

“边塞宁化、汾河人家”,作为宁化古城的响亮口号,已在全社会叫响。宁化古城,既是先人的馈赠,也是历史的遗产。

猜你喜欢

古城
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佩特拉古城
沙漠里的古城
古城开荒?
《one two steps》《古城 2019》《涟漪 2018》《流年的礼物》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