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面御史”魏光绪

2020-11-25魏玉镜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崇祯权贵万历

魏玉镜

《武乡县志》2006年版是一本记载古代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旧志,其中有当朝高官魏光绪,他的光辉业绩至今被传为佳话。现将魏光绪的历史功德介绍如下。

魏光绪简历

魏光绪,字孟韬,号元白,长治市武乡县魏家窑村魏姓东二门九世人。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生。万历四十年(1612年)科考中第一名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辛丑科进士高等,授行人平命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迁云南道御史;天启三年(1623年)补福建巡道,抚按山东;崇祯元年(1628年)晋秩少京兆;崇祯二年(1629年)升太仆寺正卿;崇祯八年(1635年)被罢官归田;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与世长辞。死后当日,重新启用为宣大总督的诏书到家,惜时已晚。

魏光绪一生才华横溢,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因才高而弱冠及第,因刚正而声震朝野,因卓著而蜚声京楚,因德厚而泽惠桑梓,因能文而风流千古。他不仅在位时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国为民,有所建树,而且在罢官居家后,仍忧国忧民,扶危济困,多行义举,泽惠桑梓,表现了一个古代官吏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怀和仗义疏财以及视名利地位如粪土的优秀品德。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冥冥中留下了无尽哀思,千古佳话。

因才高而弱冠及第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魏光绪生于魏家窑村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魏鳌,曾任香河、府谷县令。父辈弟兄5人5房,同锅吃饭50年,没有分家,却始终谦谨如一,和睦相处。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道德熏陶,不但聪明伶俐,才智超群,而且少年老成,落落大方。入塾后,每参加童子考试,总是第一名。为了专心读书,13岁时他移居乡下,“帷攻苦学,不问家人生产”。19岁时,他参加了由学使吴士奇在三立书院主持的乡试,夺取了第一名举人,得到了考官们的提携。第二年他参加了辛丑科考,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摘取了“进士高等”的桂冠。朝廷量才授官,刚刚20岁的魏光绪,被任命为行人平命使,“于役江右楚豫诸省”,到湖北、河南一带考察行勘,执行公务。按照惯例,楚豫诸省的权贵们,对到他们属地行勘的朝廷官员,都要赠送金帛,但魏光绪一概婉言谢绝,不予接受。当行勘结束时,魏光绪将所过之处的各种利弊逐条上陈,事实清楚,洞若观火,分析透彻,切中时弊。

魏光绪是个孝子,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父亲魏鳌去世,魏光绪丁父忧归家守丧,哀哭的形销骨立。他亲自选择吉日,亲临督工造墓,父葬后,为父守丧6年。

因刚正而名震朝野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魏光绪丁父忧服满,奉诏回京,升任云南道御史。这时魏忠贤专权,朝廷中东西党争激烈,而魏光绪坚持中立,凡弹劾,不畏权贵。他上书弹劾的官员从不避权贵,更不考虑他是属于哪个党派,所以,朝堂上的大小官员以至衙门里的隶卒差役,无不把他看作“铁面御史”。

发生在万历朝的梃击一案,事关国本,聚讼十余年无结果,这一梃击案源于万历皇帝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依了大臣们的意见,立长子常洛为太子,没有将他原答应的郑贵妃的亲生子常洵立为太子。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宫中发生了“梃击案”:有人持棍棒闯入东宫,打伤官人,欲杀太子,作案嫌疑主谋是郑贵妃,但多年未得结果。万历皇帝于万历四十八年7月驾崩后,太子常洛继位,朝廷根据万历皇帝嘱托议册封郑贵妃为太后一事时,却遭众臣强烈反对。魏光绪连上抗疏4次,说由妃册封太后,既无古例,更不合礼法,即使是先帝遗命,也只是“临终乱命”。再说,“梃击”一案,郑贵妃作为主谋嫌疑最大,怎能拟册封太后。由于魏光绪刚正不阿,不属于任何党派,新皇帝对他的疏议极为重视,于是将此事作罢。

天启三年,魏光绪为死去的继母守孝服满,补福建道,抚按山东。他执法如山,人们都拿他和海瑞相提并论。他抚按山东时正好程启南升太常寺卿,离鲁回京。就在前一年,大盗徐鸿儒伏法授首。跟随徐鸿儒作案的人都隐伏下来。朝中和山东的当权者仍主张继续将这些因生活所迫而被逼起反的百姓斩尽杀绝。魏光绪深入民间细察详情,认为不妥,上疏力主招抚,使10万穷苦百姓免遭杀戮。他微服私访,勘察政情民风,从严治吏,匡正民风,收效明显;他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栽冗补要,新陈代谢”;他呕心沥血,勤于王事,又善于结合实际,革故鼎新,切中利弊,多有建树,受到朝臣好评。在甲子科“列贤书”评比名次时,都认为他应排在第一。吏部排列敲定后报上去,魏忠贤阉党来拉拢,让他亲附阉党,因他“嘱所亲不得遂,降级调外用”。

因卓著而蜚声京楚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阉党垮台,魏光绪奉诏回京巡视京营,他严肃军纪,整顿军风,使京营“戍政一新”。这时遭阉党排斥被重新任命的官员们,都想借机雪耻出气,便广搜苛求,牵强附会,大肆株连,使涉案人数大增。魏光绪不随波逐流,力排众议,“从中持议,保全善类”,劝这些“赐环诸君子”的人,说“应泾渭分明,弃浊扬清”“与人为善,养福为主”,更不必刻意搜求,使得不少并非大恶大奸的一般官吏免受株连,人心稳定,臣民振奋。

不久,魏光绪晋秩少京兆,主持科考。一权贵的儿子名落孙山,这个权贵便大闹朝堂。魏光绪上疏弹劾,据实陈述,崇祯皇帝弄清真相后,大为恼火,降旨对这名权贵严厉斥责,并令刑部进行查处。

崇祯二年十月,努尔哈赤打到北京城下,京城戒严。魏光绪上战守方略,得到皇帝赞赏并全部采纳。年底提升他为太仆寺正卿。他到任后,发现太仆寺的国家牧地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大小权贵们圈占,他不顾这些权贵们的胁迫,据理力争,为国家收回数万顷牧地。同时设法筹集白银两万两,派人去购买西部的良马,充作军用,装备京营骑兵,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明朝末年,楚中发生动乱,七府震动,官军溃散,局势危急,举朝公推魏光绪巡抚,赴楚平叛,平反冤狱。土司彭元景据险顽抗,魏光绪屡出奇策,设间谍使其自相残杀,自此,岳阳诸境方得平安。岳阳地区刚刚安定下来,又得到准确情况,有人正策動十五府同日举旗造反。他打探到主要策动者的活动规律后,将其秘密逮捕,使这次举事在兵不血刃中得到了平息。魏光绪不仅刚正不阿,敢于行事,而且保境安民,战功卓著,特别是楚地人民感念其德,在楚地为他建了生祠,贺相国将他的事迹勒碑刻石,存放祠内,千秋万代,永世传颂。

因德厚而泽惠桑梓

崇祯八年,一支义军攻占了桂阳,朝廷中对魏光绪心存嫉妒和成见的人便以此为借口,极力上书弹劾,于是朝廷将魏光绪罢黜。按说,桂阳属赣州管辖,不在魏光绪执行任务的范围之内,朝廷不向赣州主事问罪,却拿魏光绪替罪,人们都感到不服,觉得魏光绪蒙受了冤屈。后来,“台省”(尚书省)出面为其白冤,也仅仅是落了个“得勿问”,不再继续追究他罢了。

魏光绪免官归田后,仍忧国忧民,不遗余力。崇祯八年、十年、十三年,武乡遭遇了三次大灾情,每一次大灾降临,必是饿殍相望,哀鸿遍野。魏光绪把家中囤积的粮米尽数发出,分设粥棚赈济饥民,每日两次,先后赈济救活了3000多人。同时,他设立慈幼局,派人收捡在路途中被遗弃的婴幼儿,给予哺乳;他出资建造义冢,收葬那些抛尸在外的孤魂野鬼;他行医施药,救死扶伤,为穷苦百姓解除病痛。总之,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拯救穷苦乡党的事迹可谓数不胜数。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主张“输血不如造血”,设法帮助人们恢复生产,走到哪里,帮到哪里。一日出游到了监漳村,发现村南青溪涧水,日夜流淌,完全可以用来浇灌田园。于是他直接出資,说服当地父老,并亲自勘察设计,亲督工程疏浚,开挖修建了一条自流引水渠,将涧水引入良田。这便是武乡县历史记载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设施。监漳人民永世不忘魏光绪的助民功德,传颂至今。

为了保境安民,魏光绪不惜重金投入。武乡县城东南城墙毁坏,“不良于守”,他筹资重建,将塌损的城砖拆除,全部换成大石。又重修东城门以及城楼,花白银1000余两。他还造炮,筑寨,加强县城军备。崇祯五年(1632年)十月二十四日,“流寇”经由襄垣直扑武乡县城,魏光绪亲自协助县令守城,并急调自己亲手提拔的权店守备营参守张一龙和百总孟克济率部前来解困。他亲自运筹,命令张一龙、孟克济夜袭敌寨,三战三捷,斩敌首俊虎,杀敌50余人,将贼击败。二人追敌至漆树坡,遇敌援兵大至,陷入重围,张一龙受伤自刎,孟克济奋战力竭被杀。在此后一年内武乡境内又发生的几次激战中,他亲率子侄守土抗敌,为保卫武乡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魏光绪为魏姓于崇祯五年亲笔修了家谱。魏姓始祖魏成甫,原系河南省虞城县瓦岗店人,元朝末年因战乱逃到武乡创建了魏家窑村,到崇祯五年的264年中,已发展到十世,后世人遍及武乡全县,出了5名进士、31名举人、90名贡生。文官武将、名人志士辈出。他将魏姓功德总结写入家谱中,后人很感念。

因能文而风流千古

魏光绪一生才华横溢,在魏氏家族中属著作最多的一个,他的著作有《抗楚奏议》《四台封事》《南台封事》《南华沽》《字通》《家乘》《带草楼全集》《泰园谈记》《邑乘公记》《潞水客谈》《巡东奏疏》《邹西平寇记》《芳杜园诗集》《修武乡东城楼记》《重修南山神庙碑记》《大界峡赋》《陟秋山赋》等。

下面摘录魏光绪诗二首:

(一)

高岫峻嶒体势尊,太行为干此为根。

群峰绝似儿孙列,二水全同衣带翻。

民舍渐增新气象,春阴不改旧晨昏。

遥瞻直北宫墙近,邹鲁渊源教泽存。

(此诗写武乡八景之一“鼙山耸翠”)

(二)

监漳南沟之水可以灌田,而人弗知也。予悯连岁旱之苦捐资疏浚,亲督工役,兼题一律为识。

御墨何年晋两侯,乱山塞阻见灵湫。

源通墨海千枝玉,声断龙门一派湫。

绕洵崩雷摇殿阁,半天凉雨洒田畴。

缅怀禹迹今犹在,满目黄龙覆垅头。

(山有二龙池,宋宜和二年敕封仁泽、广泽二侯。为该诗第一句作了注脚。)

猜你喜欢

崇祯权贵万历
古罗马广场雕像探析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李铁夫的朋友圈·权贵篇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唐伯虎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