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的上海健康科普实践特征分析

2020-11-24乐坤蕾黄晓兰孙源樵潘新锋尉晓霞董悦青吴立明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普肺炎新冠

乐坤蕾,黄晓兰,王 彤,孙源樵,陈 德,潘新锋,尉晓霞,康 凯,董悦青,吴立明

2019 年末,在我国湖北武汉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对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卫生、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和挑战。1 月15 日,上海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1 月19 日,上海市发布加强可疑病例排查预警信息;1 月20 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的专家评估确认,上海首例疑似病例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根据防控形势,1 月24 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管理”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期间,上海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家,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全行业动员、全社会覆盖、全人群关注、全过程推进、全媒体传播,以“五全”手势,构筑2,400 万市民的疫情“防火墙”。在防疫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海都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科普工作,解疑释惑,安抚社会情绪,提升市民自我防护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上海的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切实缓解了广大市民的焦虑情绪,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系统收集整理了上海一级响应期间,各主流媒体健康科普相关信息的发布情况。希望通过梳理分析,了解本次疫情中科普工作的总体情况、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日后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提供建议和对策。

1 资料和方法

选取32 家主流媒体的49 个平台。见表1。以在上海市一级响应期间(2020 年1 月24 日—3 月23 日)发布的1,299 篇新冠疫情相关的科普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疫情科普收集工作小组成员进行人工筛检,并进行内容框架分析,随后进一步识别相关信息发布的内容主题、发布频率、发布模式等特征。

表1 媒体列表

2 结果

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发现,此次上海健康科普相关信息发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2.1 信息发布时效性强

从疫情发生的时间轴来看,各大媒体的科普话题都紧贴“热点”,并随着疫情的变化而进行及时地调整。1 月24 日,上海市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号召大家尽量少出门,不聚餐,“宅”家隔离,做好防护。此时,媒体从病毒基础知识、居家防护以及求医问药等市民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入手;1 月26日、27 日,国务院、上海市政府分别发布了延长2020 年春节假期的通知,明确了本市的复工复产时间,媒体便将目光投向了复工复产这一方向,加强企业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2 月18 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宣布,从3 月起上海市大中小学开展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媒体针对网课期间会遇到的各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同时,在此次疫情科普实践中,很多媒体采用了系列报道的形式,持续关注疫情的发展。例如,新民晚报的“一线心晴”、“疫”起谈心、康健园·战“疫”、抗疫问答、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看看新闻APP(上海电视台)的视频解读病毒基础知识、中国日报的新冠肺炎科普图解、劳动观察(劳动报)的心理抗疫等等。见表2。

表2 科普系列报道

2.2 科普作品的视角新颖独特

就科普角度而言,媒体也是动足了脑筋。同一科普话题,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请来各相关机构的专家进行解读,做到多角度切入,360°无死角。例如居家防护方面,媒体分别从隔离防护、饮食搭配、运动健康、口罩选择和佩戴、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择、宅家心理问题、外出采购等各种角度进行了阐释;复工复产方面,媒体分别从通勤、办公、消毒方法、返程等问题进行了科普;求医问药方面,媒体从发热门诊、就医指南和各类特定人群(孕产妇、慢性病人等)的就诊用药问题进行了报道;病毒基础知识方面涉及的面更广,媒体从传播途径到感染力,从结构到起源,从入侵机理到特效药,从检测手段到流行周期进行了深入科普报道;学生网课方面,媒体从视力、运动、营养、心理等角度向广大市民尤其是家长和孩子进行科普宣传。见表3。

表3 疫情科普话题及角度

2.3 科普作品的类型多元化

上海防“疫”科普信息不但影响广泛,也独具慧眼,真正做到了权威解读切片化呈现[1]。

新闻报道与健康科普相结合是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方式[2]。从释疑解惑到增强信心,科普宣传可谓是战“疫”的重要法宝之一。一级响应期间,媒体共发布了1,178 条健康科普作品。他们在第一时间联系专家学者,通过陈述、问答甚至是故事等各种呈现方式,让大众了解疫情相关知识,发出权威声音,提出专业建议,消除恐慌“杂音”,为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持续补给”,筑牢、织密、覆盖2,400 万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网。

与此同时,各主流媒体还将拥有更多权威信息源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级响应期间,共发布了121 条颇具引领性、代表性及影响力的经典述评。他们通过接触各级官方机构和专家资源,提供清晰、准确、及时、深层次的解读和述评,多元多点精准发力,一字一句直击人心,帮助人们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做出适应外部环境的调整。

2.4 信息发布渠道创新

2003 年“非典”疫情暴发时,互联网流媒体技术尚未普及,人们还停留在发短信传播信息的年代。17 年后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渠道变得多元化。本研究收集到的信息中,通过传统媒体渠道发布的比例仅占到35.9%。当前,各大媒体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APP 客户端、视频音频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向广大市民传播第一手科普信息。新媒体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一种网状的传播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时效性、可读性,这就是新媒体网络化的特点[3]。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 年2 月21 日起,在市政府新闻办支持下,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增设健康科普环节,真正做到权威发声。一级响应期间,24 场发布会先后邀请到了16 位医学专家轮番上阵,健康提示涵盖了全民健康、个人防护、心理疏导、运动营养、科学就医等方方面面,并有热点问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从“有序复工复产、疑似病例排查……”到“网购快检试剂盒靠谱吗?流调怎么开展?”,从“新冠肺炎难不难治?在家学习如何防控儿童近视?”到“到隐瞒病史如何惩戒?新冠肺炎是‘不可抗力’吗?”……面向公众直播健康科普要点。

3 讨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上海的健康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切实缓解了广大市民的焦虑情绪,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暴露出媒体在做应急科普时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科普能力,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去伪存真,完善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审核机制

此次疫情中,出现了很多热点讨论话题,有些不完全准确,甚至完全失实。例如,有消息称“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病毒”,但很快就出现了反驳的声音。还有一些报道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例如“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粪口进行传播”等。一方面,当前科学研究的进行时态以及阶段性的结论已是科普面临的新常态[4]。与常见的已发传染病相比,科学界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更新的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科学领域内部观点冲突或官方发布前后差异的情况[5]。主流媒体在做信息发布时,一定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将这种结论的即时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一并告知公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强化舆论引导,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反复验证信息来源,真正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当聚焦社会影响面大、存在健康风险的内容时,应当依托专家库资源,建立相关传播审核机制,为市民提供权威、科学的健康科普信息,提升健康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对本市健康科普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升健康科普信息的整体质量。

3.2 提高专业素养,增强科普信息通达性

所谓通达性,指的是受众对科普内容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科普方式的有效到达能力[6]。在通俗性方面,不仅要考虑科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应与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相匹配。建议根据不同的疫情防控阶段以及受众群体的年龄、诉求等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分类传播;在传播途径方面,除了微博、微信、客户端外,近几年抖音、快手、头条号等新媒体,无论从平台数量、受众规模还有传播时效上,总体上都早已实现了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超越。当前,主流媒体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尝试开发互动性更强、更生动的方式,以增强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可视性。

3.3 整合资源,将团队报道形式常态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记者并不需要各项技能样样精通,各项技术样样掌握,而是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中,各个团队成员应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各自分担小组新闻采访任务,能显著提升新闻采访报道的效率[7]。这次的疫情报道,研究者发现文汇、新民等都成立了专门的报道组。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可以把同一条线的记者集中在一起,大家共享信息,分工合作,专人专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优化资源配置,让市民在第一时间读到“烫手”信息。希望各大媒体都能借鉴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加强协作,以便在突发事件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4 拓展平台,加强跨部门合作

随着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断更新,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新闻内容的需要逐步提升。新闻采编流程已经发生改变,网民在流程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因此,在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受众提出的意见和观点。要及时做出回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于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要及时回复,派出专业记者进行跟踪采访与深度调查,帮助群众解决难题[8]。据了解,一级响应期间,上海12320 卫生专线平均每天会接到5,000 个左右的市民电话,来电大多为询问当前防疫情况。各大媒体可以考虑与其长期联动,通过热线来电情况挖掘更多大众关心的话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采访报道,做好专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科学团体体、自媒体平台与内容制作者各主体间的即时协同,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使用、即时参与、广泛互动形成应急科普协同合力发声的机制,形成面向大众疫情防控应急科普的高效供给[9]。本次上海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增设的健康科普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本研究是基于上海市的主要媒体开展的,试图揭示出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下的上海健康科普相关信息发布的主要特征,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对策。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因疫情还未结束,所分析的信息主要集中发布在一级响应期间,未能做到覆盖整个疫情时间段。因此,研究结果难免存在偏差。日后还将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收集,进一步分析上海健康科普相关信息的发布特征,总结防疫健康科普工作,让防疫经验真正成为上海市民的健康生活启示录,把防疫法宝转化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民众积极树立健康理念,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确保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

猜你喜欢

科普肺炎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