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角色与人际交往不良现象及危害探索

2020-11-24张进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

灌篮 2020年2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师生

张进 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成员,除了学习任务之外同时还要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在校大学生受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师生内部关系,是所有复杂关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能否顺利成长和劳动力生成具有决定性因素。师生关系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当前院校的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校园环境更加和谐,师生人际关系交往关系更加融洽,为国家强大社会安定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时常出现不和谐情况。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含义

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的一种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一般取决于人们交往的程度。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桥梁,还是群体与群体的桥梁,没有人际交往,就不会形成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们相互间建立了人际关系后,才会有巩固和发展的可能。

师生关系,是影响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因素,关系顺则人心齐,泰山移。从心理学角度讲,师生关系的内在本质就是师生心理的关系,要增进师生关系,就要学会多角度相互接触。因此,密切师生关系就要了解师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发展师生人际关系。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角色理论是通过角色将文化背景、社会关系与个人行为等因素组合成了一个系统,从而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角色扮演就像戏曲中的角色一样,在社会行为中会把自己想象成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分析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规范通过个体的行为活动得以体现,角色规范与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并成为调节行为的重要控制器。

角色认知就是角色扮演的前提,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认知越清晰,角色扮演才能更加符合角色规范。

角色冲突通常来说个体有多个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上,各类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从而引起角色的行为冲突。

角色义务、角色权力是指某一社会角色被赋有的社会职责。从权力一词就可以理解角色权力是履行某一个角色义务时所具有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履行义务的基本条件和动力。

三、角色理论研究现状

角色主要应用在戏剧界,主要是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各种人物。G.H.米德是最早将角色这个概念引进到社会心理学中,但是当初他并没有指明角色的概念和具体含义,他认为社会中的角色是不同的人在处于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但是做出的行为却差不多的现象。从G.H.米德以后,社会学中开始研究角色理论。美国R.林顿的观点是当某一个人在社会上处于某一种地位,他在这个位置上所做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相应的角色。J.L.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角色所指的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且是人们都要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国内学者也对角色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兰州大学的徐东亮研究了领导建言期望和同事建言期望对建言角色身份形成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的周顿对角色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山东大学徐松伟文重点对项目治理中的角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项目治理中各个角色的能力要素。

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很多明显的特征,比如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等,相对比较简单和稳定,有组织性,受院校风气影响较大。有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身在院校中却离开学生群体很远,导致师生感情在淡化。

(一)“表面化”知学生。部分基层教师和教辅人员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花名册上的基本信息,对学生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爱好特长、人生追求、处世态度等并不关注,对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不了解。问卷调查时,有些学生就反映:“老师不懂学生心,总是忽略了我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思想出现问题后,老师发现不及时,未能找我们谈心。”23%的学生反映有思想上的问题不愿意和老师说。26%的学生反映老师不能和学生融洽相处。

(二)“低层次”育学生。有的老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在院校读书4年,时间一晃而过,没必要建立那么深的感情,只要糊弄着学生别出事就行,特别是对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和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脑筋动得不多,工作做得太少。有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学生干工作拢着、哄着,迎合多于引导,安抚多于教育,有的甚至拿入党、毕业成绩来刺激学生工作积极性。有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管理方法僵化死板、机械简单。37%的学生反映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批评时讽刺、挖苦、恶语伤人的现象。

(三)“戴眼镜”看学生。有的老师没有做到真知学生、深爱学生,而是看消极因素多,看积极因素少,把学生的特点看成是缺点,常常是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可亲,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信任感,拉大心理上的距离,导致感情上的疏远。对领悟能力强、反应灵活、能为自己争光的学生投入较多,对那些反应较为迟钝、工作相对落后的学生不大关爱。尤其是对拖后腿的学生,骨干并不真心帮助而是漠不关心。

四、内部人际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危害

俗话说:“人际关系无小事。”,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于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首先,不良的人际关系危害团结正义和团队利益。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不同思维和目的,进而收获成长和目标,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多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利益,处处患得患失,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等不正常想法迷头上脑,冷落不能给自己“扶持”的人,滥交乱捧给自己“实惠”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公平、公正,影响社会风气建设,损害集体利益。

其次庸俗的人际关系危害院校内部关系,影响院校团结。有的同学老乡之间,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互相帮助。可有的却讲“老乡关系”“哥们义气”,搞团团伙伙,“老乡”或者“兄弟”与别人发生矛盾后,无原则地站在老乡或所谓兄弟姐妹闺蜜一边,甚至还为私利“两肋插刀”,违法乱纪等等,这种不良的关系害人害己害集体。个人私利、搞歪门邪道的利益关系,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定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最终由于工作落实不好、是非不分、不讲原则、甚至纵容违法犯罪,也必受到严惩。人际关系不融洽诱发事故案件,近些年全国发生的案件不少就与师生关系紧张有关。

五、疏堵结合师生两种角色都应加强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源于1939 年的战争时期,当时的船队屡次遭到袭击,不少船员葬身大海,他们大多非常年轻并且缺乏经验,心理素质也不高,面对突发情况和危机情况,不知道如何面对,然而人们通过对生还者的研究发展,生还者中并不是身体素质最好的那些人,相反很多身体素质不好,但是心理素质很强大的人却存活了下来,可见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战场上是多么的重要,而心理素质并不全部都是靠先天的因素来决定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行为训练来达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校的学员不仅要锻炼好身体也要训练好心理素质,为将来打好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至20世纪末多种文化交叠,让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化、个性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心理素质就是一道不可越过的坎,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上的冲击,和平年代虽然战争离我们很远,但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歇,学生思维方式根基不牢,容易受到负性情绪的干扰和外来文化的袭击,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害怕、退缩等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克服心理障碍,日积月累终将有爆发的时刻,师生关系中的管理与被管理的系统自然会是主要激发点,以致职业教师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平时对师生心理行为训练是有迫切需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师生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