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理解”在线上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11-23吴灿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长调音乐风格

吴灿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为了在音乐课中更好地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有必要立足课堂教学,研究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疫情期间,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丰富的线上教学活动。借助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平台,许多音乐教师开发了空中音乐课堂、空中社团、网络直播课、微课等许多网络教学的课型与课例。为了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组建了“微团队”,开发系列优质微课在网上进行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文化理解”在线上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微课描述:民歌鉴赏《辽阔的草原》

本节微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这一单元民歌众多,《辽阔的草原》是其中一首典型的长调民歌。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但离现在高中生的生活、审美标准有一定距离,学生赏析这首歌存在一定难度。

1.教学目标

(1)学习长调《辽阔的草原》,感受、发现长调的价值与美,理解草原音乐文化,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与探究愿望。

(2)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分析、模仿等多种方式鉴赏《辽阔的草原》的音乐风格特征,掌握鉴赏音乐风格特征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判断长、短调音乐风格。

(3)了解特色乐器马头琴,知道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类别,掌握什么是音乐风格,知道长调音乐的风格特征。

2.教学过程

鉴赏《辽阔的草原》的音乐风格是本节微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是怎样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感受、体验长调音乐风格并理解草原音乐文化的呢?

(1)分析旋律特点,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理解地域文化特征

首先,在学法上,教师要求学生边聆听边感受长调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长调的旋律为什么“字少腔长”开阔绵长?为什么音调比较高亢?分析这样的旋律特点反映了怎样的地貌特征,呈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开阔绵长的旋律展现了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因为地域辽阔,所以人们在抒发情感传递声音的时候,只有拉长腔调、提高音调,声音才能送到远方。长调歌词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等自然景象,而这些都是草原特有的景象,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呈现出草原的美景与形态。

旋律的拖腔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长长的拖腔中有起伏的颤音。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专门聆听有装饰音的乐句片段,并且示范演唱旋律中独特的颤音发声技巧“诺古拉”。教师的示范演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拉近长调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启发学生想象装饰性旋律所描绘的草原景象。学生最终能分析出骏马、牛羊、蒙古包都似绿色海洋中的点点珍珠,这不正是一种装饰吗?同时,这种特殊的发声是蒙古族人民骑马时发出的独特声响,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的含义。

(2)发现节奏特点,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理解游牧文化特征

教师继续用问题牵引学生,让学生观察《辽阔的草原》的乐谱与平常的乐谱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发现乐谱中没有常见的小节线、拍号,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节奏、节拍特点,了解散板节拍知识点。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节奏、散板的节拍反映出草原上人们怎样的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地理、历史知识,顺利分析出蒙古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自由自在。蒙古族人民有三宝—草原、骏马和长调。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有牧民;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马背上的歌,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族语言文学等息息相关。

(3)判断调式特点,体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绪,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话

蒙古族的音乐调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调式比直接告诉他們答案更重要。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乐曲的调式,让学生自行分析乐谱中出现了几个音级,判断哪个音才是调式主音。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判断调式的方法,更能对调式内涵产生探究欲望。然后,师生做出判断,这首长调是羽调式歌曲。羽调式音乐色彩柔和自带抒情特色。长调是流淌在蒙古族人民血液里的音乐,蒙古族人民借助长调感叹自然、赞美生命、讴歌母爱、诉说情感,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对自然的倾诉,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长调音乐风格特征。教师提供另一首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分析判断体裁是不是长调,以此检验课堂学习效果,了解长、短调差异。最后,布置作业、升华主题。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藏族民歌《宗巴郎松》的音乐风格特点,巩固鉴赏音乐风格的思维方法,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做民歌的传承者、传播者。至此,短小的微课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

二、研究与反思

1.艺术表现理解文化,体现价值引领

长调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瑰宝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马背上的民族逐渐远离马背,长调逐渐被人遗忘。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民歌鉴赏的方法,而且带领学生感受体验长调的价值与美,理解长调所呈现的草原音乐文化,让学生知道民歌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表现出由历史形成的民族特征和音乐民族性,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民歌均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文化理解可以强化学科育人价值,升华课堂教学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引领,引领学生尊重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与探究愿望,愿意成为民歌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产生价值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2.思维牵引理解文化,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但线上音乐教学要避免变成满堂灌的“说教课”。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教师应扮演设计者、引领者。文化理解本身也是理性认知,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站在文化理解的高度上设计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牵引,深度教学就有可能实现。

在整节微课中,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牵引学生的思维。例如,了解旋律特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长调的旋律为什么“字少腔长”开阔绵长,这反映了怎样的地貌特征;分析完旋律特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乐谱,发现节拍、节奏的特别之处;了解长调风格特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判断歌曲《嘎达梅林》的体裁;最后,掌握鉴赏音乐风格的方法后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分析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的音乐风格特点。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学习中的“迁移与应用”。聆听、感知、比较、判断,最后到应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每进一步就递进一层,学生思维逐步走向高阶思维,课堂学习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3.生活关联理解文化,融入审美感知

长调被称为“音乐化的草原”,很好地反映与折射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大篇幅介绍草原音乐文化,而是抓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从最关键、最突出、最常见的三大音乐要素—旋律、节奏、调式入手对《辽阔的草原》进行分析。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关于蒙古族的知识经验与综合素養,分析理解草原音乐所呈现的地域文化和游牧文化特征。每一个音乐要素的分析都是一个音乐审美的实践过程。在这些审美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音乐与生活的关联逐渐理解文化。

民歌的音乐风格受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地域特点、语言文化、生产方式、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一般都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特征。我们在赏析民歌或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时,也可以尝试抓住音乐与生活的关联,巧妙地将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文化融入分析音乐风格特点的审美体验过程中。

文化理解在线上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常规教学,“文化理解”都应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当然,培育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素养,要求教师自身熟悉、热爱、理解祖国民族民间音乐。如果教师自身对作品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就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长调音乐风格
福宝高腔山歌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马背长调
长调歌王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