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生物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与培养策略
——以2020 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Ⅲ第29 题为例

2020-11-23贵州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短语语法

贵州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包含“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新时代背景下,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与之交相辉映,《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群对各项关键能力提出了更准确的定位和更高的要求。其中阅读能力涵盖甚广,例如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阅读理解重在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则重在输出思想。这两项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人才的选拔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以高考真题为背景,解读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准确地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以2020 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Ⅲ(生物部分)为材料对笔者所在学校高二理科学生进行检测,调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调查情况与试题内容,简略分析高考生物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旨在提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能力的简述

1.阅读能力简述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可概括为“认读感知能力”“推理解释能力”“评价鉴赏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拓展应用能力”等五项能力,具体涵盖了对语言的“积累应用、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概括、表达运用、分析、理解、形成解释、做出评价、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应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2.阅读能力与《评价体系》的内在联系

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考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之一。其中“四层”之一的“关键能力”包括三大关键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各关键能力群都与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具体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3.高考生物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载体。尽管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应用语言进行表达。而高考生物直接考查了“提取信息、概括、表达运用、分析、理解、形成解释、做出评价、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应用”等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同时不难看出,这些阅读能力都是以“积累应用、整体感知”能力为基础,而这两项能力又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文字、词汇、语法的积累应用和对句型、段落等的整体感知。虽然生物学并没有直接把“积累应用、整体感知”能力作为考试的要点,但却对此有较高的要求。体现为关键能力群中对各项关键能力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对于2020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Ⅲ第29题的浅述

1.试题分析

【例题】参照表2 内容,围绕真核细胞中ATP 的合成来完成表2。

表2

【分析】试题题干简洁,设问范围明确,涉及知识宽泛但知识要求层次低。围绕“真核细胞”“ATP 合成”两个核心,考查“酒精发酵”“光反应”“有氧呼吸(部分过程)”的反应部位、反应名称、反应物与终产物以及合成ATP 的能量来源。

【调查情况】笔者将学生常见答题情况整理如表3 所示。

表3

【辨析】

①若第1 空中出现原生生物类型、第4 空和第5 空中出现ATP 均是审题(获取信息)不准确等原因所致;

②若出现以名词解释的方式答题的情况,是缺乏对题目要求的充分认识(整体感知)导致的;

③若出现专有名词书写错误的情况,是学习、记忆、书写等原因导致的;

④其余错误情况,多数是知识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固所致。

2.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纵观全题,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无太大要求。题干简单明了,列表提问浅显易懂。没有大篇幅的背景资料,也没有复杂的陷阱设置。但即便是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答题情况依然不乐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

尽管信息量不大,但题中“真核细胞”“ATP的合成”“除ATP 外”等重要信息依然是解题的关键点,这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三个反应分属三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生虽能独立解答每个反应的设问,但要参考表中其他反应已知内容的书写格式,且每个反应需要前后相互推演才能解答,考查的是“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分析”“理解”“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书写答案的过程则体现对“概括”“应用”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高考生物中即便信息量很小的试题,也可能对学生的五项阅读能力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记忆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提高“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生物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能力的核心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能读懂,二是能表达清楚。阅读能力重在读,能读懂、会模仿,也就会表达。因为归根结底人类的学习终究还是逃不出“模仿”和“创新”这两点。读懂的前提便是“字、词、句”的积累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又都是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起来的。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练掌握基本语法知识

语法作为语言的根本要素之一,是要求掌握的基本要领。对于非语言学专业人员来说,至少要能熟练应用基本的语法技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基础语法由“词类”“短语”“句子(类型和成分)”等主要内容构成。其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实词和“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六类虚词,共计十二词类;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共计七类主要短语类型;现代汉语句子类型繁多,其中生物学最常见的句型有“陈述句、疑问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使’字句、‘是’字句、‘有’字句、评议句”等;从句子成分来看,主要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类句子成分。

实际上生物学对语法的要求很低,通常只需要掌握实词、陈述句、疑问句、主语、谓语、宾语等少数知识,就能应付绝大多数问题。但语言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分析“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课程性质”这句话,从句型上它属于陈述句(复句);从句子成分分析,“生物学”是主语,“是”是谓语,“学科”和“科学”是宾语;从词类来看,“生物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科学”属于名词,“研究”属于动词,“一门”属于数量词。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灵活变通、不拘一格,不应该受初级语法的限制。如,“向试管中加入2 mL 组织样液,再加入2 mL 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将试管置于50~65℃的温水中加热2 min ;取出试管并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如上描述,信息显然已传达清明,读者一目了然。但若按照句子成分来划分,就会发现并不能与六大成分一一对应,以上句子显然均缺少(省略)主语“实验员”等。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2 mL”“2 min”“50~65℃”等数量词以及“新配制的”等定语皆极为重要。类似的还有“一般”“通常”“大多数”等词语在生物学中的作用亦不可小觑。再如,“健那绿能将(把)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也可说成“活细胞中的线粒体会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使用在类似的情境下极为广泛,而且对于这类句式的转换也要求熟练掌握。阅读能力终究还是以语法知识为基础的。

2.熟知生物学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

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且趋于成熟的学科,其领域内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生物学科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不仅能彰显个人的生物学素养,也是学科领域内的最低要求。但学生对这类词汇的掌握和使用水平参差不齐,仍需针对性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常见的情况有①错字,②漏字,③多字,④理解不当,⑤应用不当等。如,“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磷酸二酯键”写成“磷酸二脂键”,“类囊体”写成“内囊体”等,类似写出易错字的名词现象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比比皆是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写成“限制性核酸酶”,“DNA 聚合酶”写成“DNA 酶”等漏字的情况也很常见,通常是理解错误或者书写时的疏忽导致的;“还原氢”写成“还原性氢”或“还原型氢”等多字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这类情况常由教师或学生的语言习惯导致;“[H]”写成“[H+]”等可看作是理解不当导致的;“NADPH”与“NADP”混用,“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混用等情况则是理解或应用不当导致的。

学生就算熟知所有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书写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因此熟练掌握生物学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关键有三点:第一,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的范读和范写;第二,学生应该加强对相应词汇的理解,并熟知其概念;第三,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学生频繁重复正确的概念和词汇。只有在正确的示范、深度的理解和有效的重复之后,学生才能对这些词汇产生牢固的记忆。而对于词汇的深度理解,需要在形成大量的概念(词汇)积累之后,不断地梳理知识框架,建立知识链接,促进知识体系的建立,如此一来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的理解。

3.反复熟读教材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必然有其深层含义。简单地重复阅读一个内容,是很难真正去理解它的意思的,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知识),有时候就算一直重复阅读,也不一定能明白,所谓“读百遍”,并不是一直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再返回去读以前不懂的内容。其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人们见到或听到某一事物之后,深感困惑,但过段时间就会慢慢理解。之所以能慢慢理解,就是因为在后续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中,习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刚好能一步步地化解原来的困惑。所以,反复地阅读教材,是习得课本知识的必经之路。

通常情况下,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必修1 的时候,总会因为多种原因(如交叉学科的限制、学科知识的限制、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导致很多知识并没有理解透彻。比如,学生在高中生物必修1 中学到“碳元素是最基本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元素”这几个基本概念时,虽然几个概念之间相互印证,但仍然令人费解。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化学知识做铺垫。这个时候,教师不管补充多少相关知识,都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反而会增大教学容量和难度,因此不如“先记忆,后理解”,待到化学课学过“化合价”“原子结构”,甚至“有机化学”之后,学生再回头来看这些内容,自然很容易理解,并快速地产生知识链。类似的内容还有“脱水缩合”“酶促反应”等。

反复阅读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反复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注意到很多细节的知识点,弥补知识缺陷,并修正知识错误。反复阅读教材在加强知识理解、知识链接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长期阅读教材中各种知识的描述之后,在自己描述(书写)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应用到这些“绝对正确”的说(写)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魔力不仅仅是多读之后能理解知识的真谛,同时也是指“重复”之后形成的“深层记忆”。

4.拓展阅读科技论文和科普读物

阅读能力的立根之本还是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自然不能舍本求末,还是需要立足于阅读本身。但通常学校教育中,能用来阅读的素材也只有教材和教辅,图书馆里的“古董”几乎都在“乘凉”,对阅读并不能发挥作用。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仅靠教材和教辅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课外拓展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知识量,前沿的科技论文和科普读物是不错的选择。

四、结束语

语言是基本工具,阅读是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的途径。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与《考试大纲》要求的四项能力均存在极大的交叉。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不仅对打破学生的学习瓶颈、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语法基础”“熟练掌握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反复阅读教材”“课外拓展阅读”等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生物阅读能力,有循序渐进、水滴石穿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物学短语语法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健民短语》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