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 年浙江生物选考卷“问题溯因”类试题分析

2020-11-23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句式

浙江

2020 年是浙江学考、选考实行分卷考试以来的第一年。与往年考题相比,2020 年生物选考试题在试卷结构上有所调整——去掉了加试题,选择题由28 题减少至25 题,难度上有所降低,充分体现了“高考生物试题力求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学生作答感受”的命题要求。总体上继承了高考生物考查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特点,又呈现了聚焦重要概念和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变化。

笔者细致分析了2015—2020 年浙江选考生物的非选择题,发现了考题的“新动向”,即试题逐年加大对“问题溯因”类试题的考查。“问题溯因”类试题是指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主要回答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类试题。通俗说就是说理题,要求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类试题能非常好地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因此深受命题者钟爱,该类题已经成为选考生物非选择题的“标配”。本文旨在通过对真题剖析并寻找规律,把握真题在备考中的导向作用,提出合理的复习建议,为今后“教”与“学”施行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供借鉴。

一、浙江卷“问题溯因”类试题的比较分析

由表可知自浙江省实行生物选考模式六年以来,“问题溯因”类试题考查有两大新动向:首先是考查分值逐年上升,最初三年的真题比较简单,2016 年4 月和10 月选考整卷中均未出现“问题溯因”类试题,但在近两年随着试卷难度的逐年上升,“问题溯因”类试题明显增多,考查分值上升至5~8 分。尤其是2020 年实行学考、选考分卷考试以来,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其次是考查知识点的多元化,考题涵盖的知识点也从最初的生态、实验专题逐步向选修、遗传、代谢和群落等专题发散。

2015—2020 年浙江卷“问题溯因”类试题的比较分析详表

续表

二、“问题溯因”类试题的考查类型

笔者以2020 年浙江卷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列举三类常见的“问题溯因”类试题类型,分析学生常见的错答原因,并提供合理的逻辑推理分析过程。

1.概念性“问题溯因”类试题

【例1】(2020 年7 月,浙江卷,第26 题节选)(题干略)(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错误答案:①发生了,因为杂草取代了农作物。这类作答属于审题不清,题干信息杂草种类改变并不代表取代了农作物;②发生了,因为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导致优势种取代。这类错误作答多因审题不清和概念不清所致,农田中优势种是农作物,而不是杂草。审题不清和概念不清是本题失分的主因。

依照浙科版教材必修3: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取代或者群落类型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和更替。由题干信息可知农田中无论杂草种类怎样改变,杂草都不是优势种,优势种依旧是农作物;群落类型都属于草本类型阶段,因此本题中描述的过程未发生演替,笔者认为该题的更优答案是:未发生,因为农田的优势种和群落类型均没有发生改变。

2.过程性“问题溯因”类试题

【例2】(2020 年1 月,浙江卷,第29 题节选)(题干略)(1)用萝卜等根菜类蔬菜制作泡菜,用热水短时处理,可抑制某些微生物产生________,从而使成品泡菜口感较脆。同时,该处理也会使泡菜发酵时间缩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果胶酶 细胞破裂,细胞内营养物质外流使乳酸菌快速地获得营养物质

【分析】错误答案:杂菌 温度升高使酶的活性相应增强,使发酵加快。此错误答案的得出与对泡菜发酵流程把握不清有关,泡菜发酵罐中没有添加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假丝酵母数量和乳酸菌数量很少,用热水短时间进行处理,即便酶活性升高,没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发挥较明显的作用。

依照题干第一空要回答怎样使成品泡菜口感较脆,第二空要回答如何缩短泡菜的发酵时间。泡菜发酵中的主要微生物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影响发酵速率的因素有:盐-水比、温度、氧浓度、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等。微生物繁殖需要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泡菜细胞,因此需要将细胞破碎使营养物质外流才能被微生物利用。

3.结论性“问题溯因”类试题

【例3】(2020 年7 月,浙江卷,第28 题节选)(题干略)(1)从杂交Ⅰ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 ∶1 ∶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 ∶1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红眼雌性个体中B 基因纯合致死

【分析】错误答案:①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这是典型的照本宣科,认为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 ∶1,就不符合分离定律,题目超出了答题者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属于知识型失分。②雌性个体有一半致死。此类回答属于典型的“答不准”,方向已经正确,有致死个体且为雌性,但没有指明雌性致死个体的具体基因型,属于技能型失分。

三、“问题溯因”类试题的解题模型

“问题溯因”类试题属于理解和综合运用水平,大部分学生往往“答而不全”“会而不对”,为方便学生理解和答题,笔者特建立以“挖掘信息→推理判断→结果呈现”为三部曲的基本解题模型,具体例析如下:

【例4】(2020 年7 月,浙江卷,第30 题节选)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 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化达+30 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组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 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

(3)分析与讨论:①简要解释组3 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分析】

(1)挖掘信息:审题是“敲门砖”

依题意,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蛙的坐骨神经,实验目的有两个,一是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静息电位的影响,二是研究生理溶液中Na+浓度升高对动作电位的影响。将电极分别置于膜内外可测量静息电位;将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刺激产生兴奋后可测量动作电位。

(2)推理判断:思维具逻辑性

要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静息电位的影响,需要分别设置低浓度的K+组和高浓度的K+组;要研究生理溶液中Na+浓度升高对静息电位的影响,需要分别设置低浓度的Na+组和高浓度的Na+组,外加空白对照组,因此本实验需要分成a、b、c、d 和e 共5 组。组1 属于针对对照组(a)的实验前测;组2 属于低浓度的K+组(b)和高浓度的K+组(c)对静息电位高低的影响;组3 属于低浓度的Na+组(d)和高浓度的Na+组(e)对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峰值的影响。组3 的结果需要掌握Na+浓度的高低与动作电位峰值呈正相关,而与刺激强度无关。

(3)结果呈现:表述要规范化

厘清上述题干条件(Na+浓度)和实验结果(动作电位峰值)的关系后,如何规范表述成为得分的关键,要“get”到得分点,就要有关键词,学生可尝试建构答题句式。笔者建议采用“因为……导致……所以……”句式,具体模型如图。

因为题干信息,导致推理过程,所以结果呈现。

图“问题溯因”类试题的答题句式

四、“问题溯因”类试题的备考策略

课堂上,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答得准”和“答得全”呢?除借助解题模型,形成针对性的解题策略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领悟《考试大纲》要求,回归教材

教师在复习备考中,需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为导向,细化教材知识,聚焦重要概念,将知识点连线构成知识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实验与探究能力,重视其综合应用能力;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需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针对学生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浙江卷历年试题中,命题内容多回归课本,考查教材中原句原话基础知识,命题趋势立足能力,考查学生的基本方法技能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总体要求。

2.重视逻辑推理过程,突破疑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可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开拓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灵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复习备考时,可尝试站在更高维度,从《考试大纲》中分析为什么考,从历年选考真题中分析考什么和怎么考,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体会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分析试题的条件,运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厘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建立“挖掘信息→推理判断→结果呈现”三部曲解题模型,为精准解答“问题溯因”类试题保驾护航。

3.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能力

复习备考时,教师要跳进“题海”,精心筛选模拟题,对标历年选考真题,针对学生常见错误,改编经典试题,做到一题多变,同题归类。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摆脱“刷题”困惑,在紧张的复习时间内,高效掌握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实现“懂一题,解百题”的减负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考真题中“问题溯因”类试题每年都有变化和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选考真题始终代表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研究选考真题,活用选考真题,领会命题动向,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分增效,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文简单句式之判断句《尼山萨满传》节选(17)
Self-driving boats can move people and goods
Chinese kites today
The three pirates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动词+宾语+现在分词”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