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试题“大”有可观
——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赏析

2020-11-23广西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考题考点小题

广西

疫情下的高考,注定不凡——备考不凡,试题不凡!

一、大题材

【例1】(2020 年,全国卷Ⅲ,第30 题)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 种单糖是___________。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 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分析】本题只有10 分、3 小题、4 个空却考查了高中生物学两本教材中四个迥然不同的知识点:其中第(1)小题考查的是必修3 中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结构名称;第(2)小题考查的是必修3 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第(3)小题第1 空考查的是必修1 中糖的分类与对应的组成成分,第2 空考查的是必修1 中必需氨基酸的定义。

一道题跨越两本教材不同章节考查了不同知识点,这在历年的高考题中实属罕见。历年高考题往往都是一道题只考查一个知识点;即使是一道题考查多个知识点也是围绕某个特定的“联结点”而展开。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整道题只考查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而2018 年全国卷Ⅲ第30 题(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尽管整道题也考查了不同教材中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点都有一个共同的“联结点”——蛋白质。反观例1,整道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联结点”。如果非要说本题也有“联结点”,那只能说“联结点”是:题干所呈现的大情境——以情境、事件作为考点间的“联结点”是2020 年高考题的亮点之一。如2020 年全国卷Ⅱ第31 题也属于这类题型,该题围绕“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的情境考查了无氧呼吸、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等多个知识点。

基于大“联结点”、大题材的命题有不少优点。首先,基于大题材的命题可使命题者对考点的选择更具灵活性。因为大题材触及的考点多,命题者可选择的范围很大。如例1 第(1)(2)小题可考查神经调节的内容还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反射的定义及分类等,而这些考点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衍生出更多、更细的考点;此外,本题还可考查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其次,基于大题材的命题加大了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大题材的情境涉及的知识点“丰富多彩”,命题者完全可以使考查的知识点多样化从而提高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再次,基于大题材的命题可选的考点多,命题具有极强的随机性,无形中也降低了考点被大面积押中的概率。这种试题的出现无不给师生释放这样一个信号:猜题是行不通的,只有扎实备考、全面性备考才有可能使考生获得高分。

二、大视角

【例2】(2020 年,全国卷Ⅲ,第5 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下列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

B.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可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密度

C.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

D.每天适量饮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因为酒精可以使细胞内的病毒蛋白变性

【答案】D

【分析】本题大部分选项的解题证据在教材和题干中是“搜索”不到的,只能从生活经验中寻找。A 选项需要结合教材中病毒的特点进行推断;B 选项的叙述既是常识,也是疫情暴发以来专家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等公文多次提及的;C 选项既是常识,也是每个学生晨检、午检等切身体验过的;D 选项是疫情期间扩散的预防新冠病毒的谣言之一,世卫组织发表了相关文章,即《饮酒能预防感染新冠病毒?世卫组织:关于新冠病毒的传言与事实》进行辟谣。当然,D 选项也可通过常理推断出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饮酒浓度达到了令蛋白质变性的程度,那么饮酒就成了毒害自身细胞的事情了,这不符合常理。

实际上,近年来全国卷高考生物学科解题证据的来源一直在“扩张”:由高中教材向初中教材、大学教材延伸;从生物学科向化学、物理等学科延伸;从文本(书本和题干)向“无本”(生活经验)延伸。表1 所示是笔者整理的2018—2020 年高考全国卷的部分解题证据来源。

表1

尽管在全国卷高考题中,证据来源于高中生物教材和题干之外的试题并不多,但是一旦出现都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因为这类试题解题证据的来源很宽泛、视角很大,超越了教材和题干,教师备考过程中很难帮得上忙,学生备考过程很难“全防”,所以得高分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学科核心素养,且笔者认为在未来的高考题中这类试题绝对还会频频出现。

化解这类试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化教学、适度延伸、联系生活。如学习光合作用发现史时,不管是初中教材还是大学教材,只要与光合作用发现有关的实验都应适当介绍;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后应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假如两对基因同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结果会怎样等。对于一些与别的学科有交叉的内容,老师应适度延伸让学生弄懂、弄透相关原理。如光照后叶圆片上浮的原因(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叶片中溶氧量增加、密度减小,所以上浮)、“纤维”是否等同于“纤维素”(不等同)、碳酸钙是如何保护叶绿素的(碳酸钙可及时与研磨过程释放的H+反应,避免叶绿素中的Mg2+被H+取代而遭破坏)等等。对于生活常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用教材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回到教材中寻找机理。如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每餐饭获得了哪些营养物质;要怎样合理配餐营养才更全面;进食后这些食物是如何被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等等。再如疫情期间学生进入教室前都用洗手液洗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洗手液的主要成分以及作用机理;学生感冒时引导学生体验体温变化的过程、关注服用药物的类别以及作用机理……尽管这些努力不一定能马上转化成分数,但是至少拓宽了学生的生物学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身边生物学知识的意识。

三、大立意

【例3】(2020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节选)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答案】(2)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备考的重点,但部分师生的备考往往都过细、过偏。如详细记忆能量流经某营养级后的去路、“执着”于某营养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归属、大量训练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背诵能量流动的意义等等,可本小题并不考查这些,而是通俗地考查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绘制。本小题乍看以为是考查学生“背图”能力(因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在教材中有,且在训练题题干中也经常碰到),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试题另有蕴意:重点考查了学生审题、理解记忆和表达能力,即要求学生审准本小题的任务是要画“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理解记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如果不能全面理解、记忆该定义,画图就很容易漏画某些过程,如能量的输入等);画出的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箭头方向不能错、要标注有相应的文字、不能多画也不能少画。由此可见,本小题看起来大俗大雅,但却着眼于大处、着意于概念、着手于画图,可谓立意高远、格局宏大。

教学中狠抓细节无可厚非,但教师也要适当着力于大处,慢慢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大格局观。例如在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既要细致分析教材中各实验的考点,还要了解本节课共有几个实验(4 个)、这几个实验有哪些共性(都是让遗传物质与别的物质分别侵染细胞)等。

【例4】(2020 年,全国卷Ⅲ,第32 题节选)(题干略)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分析】本小题以“获得稳定遗传新品种”这一特定任务,“驱动”考生解决特定的问题、完成一件事,达到了引导考生从“解题”走向“解决真实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事”的目的,看似平淡却立意高远。

这类立意高远的试题在2020 年全国卷理综高考题中还有很多,主要摘录如表2:

表2

续表

教学中可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力”,学生具备较高“学力”后解决这类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疫情下的2020 年高考题,既实现了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乐考”,又达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目的,乍看平平淡淡,细品却大有可观、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高考题考点小题
沉淀溶解平衡的考点突破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集合考点例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