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

2020-11-23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灵敏步法体能训练

王 军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运动员基本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专项能力的不断发展,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趋势[1]。使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更符合竞技过程中的技战术需要,形成一个以专项体能为支撑的技战术训练系统,实现“一般体能→专项体能→竞技能力提升”的递阶效应,是现代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与运动员最为关切的问题。本文根据重剑项目的特点,采用一系列提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方法和措施,有计划地强化其专项体能,使运动员能在不同实战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战术意图,取得佳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参加天津全运会的重剑队员(男)及部分二线队员共14名,其中男7名,女7名,均为健将级。

1.2 研究方法

1.2.1 动作筛查法

研究对象在全运会赛前2个月、无疲劳累积状态下依次完成FMS 7个功能动作筛查的测试[2]。测试前没有热身活动,每个动作连续完成3次,如果达到3分则后面的筛查动作免除。如果3次测试成绩不一致,则取最低分。研究对象在冬训前1周、无疲劳累积状态下进行单腿跳(反映加速能力)、跨步跳(反映减速能力)、六角跳(步法灵敏)能力和灵敏素质测试。

1.2.2 实验法

改进原有的专项体能训练体系,每次训练课开始前的热身阶段,为上海重剑队设计系统的激活练习和轻负荷练习,随后间歇8~12 min。采用Speedcourt系统,对上海重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案进行优化。

1.2.3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重剑队训练情况

2.1.1 专项体能训练

目前,上海重剑队采用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灵敏训练和柔韧训练等。

第一,训练内容的实施次序。将发展有氧耐力训练单独安排,将力量、速度和灵敏等无氧训练内容整合在一堂课中。无氧训练课往往采用动态拉伸进行热身,之后进行速度和灵敏训练,将力量训练放在最后,或者将速度灵敏和力量训练分成单独2节课完成。这种安排与当前速度爆发力训练中强调借助后激活效应最大程度地提高神经肌肉的适应性不相符[3]。

第二,速度灵敏训练采用的方法多为双脚练习,缺少针对性的单脚练习,尤其是弓箭步练习。上述练习更适合初级水平运动员打基础,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项速度灵敏训练。专项训练时应注意运动方向、步法、上肢活动模式等,最好通过速度灵敏性训练将训练效果转化到实战中。

第三,大量的一般性体能训练,与专项所需的“特殊能力”有较大差别。虽然备战期间运动员感觉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达到相当程度,但比赛中又表现出“竞赛体能”严重缺乏。究其原因,可能是体能训练与专项竞技所需存在不匹配。

2.1.2 身体功能FMS筛查

在FMS评分中,0分和1分被认为无法完成动作;尽管2分存在一定的代偿,但并不一定会影响动作质量,不作为动作受限的条件。测试结果反映,存在动作受限的问题集中在直腿抬高和俯卧撑2项。直腿抬高得1分的原因有:腘绳肌、比目鱼肌柔韧性差,骨盆不稳定。俯卧撑得1分的原因有:躯干稳定性不佳、上肢力量不足或肩胛带不稳定。这说明部分重剑队员在高强度训练前应首先改善下肢后侧链的柔韧性,加强躯干的稳定性。

分析上海重剑队的跨步跳与单脚跳比值发现,左右脚的跨步跳与单脚跳比值均大于110%的只有1人,有4人右脚的跨步跳与单脚跳比值达标,左脚的跨步跳与单脚跳比值达标的有2人,反映出上海市大部分重剑队员存在减速能力不足的现象。

2.2 上海重剑队专项体能训练方案优化

FMS筛查后,确定采用单侧下肢力量训练作为运动员专项训练前的热身动作,休息10 min后采用Speedcourt速度/灵敏性认知训练和测试系统进行随机步法练习,练习1 min,间歇15 s,记录完成距离、左右脚踩踏时间、踩踏次数及踩踏准确率。Speedcourt内含有多种测试方案,对比发现运动员多向转体反应时间与灵敏性反应时间没有相关性。

2.3 专项体能训练方案优化效果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优化后的训练方案使运动员在相同单位时间内的运动距离有所提升。随着优化方案的实施,反映运动员判断反应能力的“踏错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Speed court系统随机分配的“训练指示”无规律可循,运动员的神经反应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没有改变。

运动员总“冲刺踏”的次数随练习的深入有提高趋势,说明该训练方案对神经支配肌肉和人体运动的速度/灵敏能力有促进作用。

从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对每个目标判断的平均转换时间上看,由于运动员对击剑冲刺步训练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动作模式的逐步改善,转换时间有减少趋势。运动员的左右脚平均踩踏时间,均有相当水平的提升。

统计数据发现,运动员从开始准备对“提示图像”作出反应到最后做冲刺步练习,其大脑对神经信号刺激的反应时间(即准备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运动方向上看,运动员向左侧和右侧的“移动+踩踏”次数也有所增加,这是提高运动员总移动距离的关键因素。

3 讨 论

3.1 优化前后加速/减速和灵敏素质比较

重剑运动员要多次完成进攻与防守动作,需具备在进攻与防守之间快速转换的能力。运动员可以通过旨在提高力量、功率、功率—耐力(包括动作的经济性)的训练增强进攻、防守及攻防转换能力。这对运动员单脚加速/减速能力和步法灵敏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采用的测试方法最早应用于足球项目,对高度依赖弓箭步动作的击剑项目,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相似度。

在下肢加速功率方面,方案优化后有很大提升,这可能与平时训练强调下肢单侧练习有关。此外,由于整体力量水平较好,下肢功率的训练效果更为明显。减速功率方面,方案优化前运动员明显不足。虽然训练内容中包含了发展减速能力的负重弓步蹲练习,但跨步跳成绩依然较差。原因可能有2点:一是练习动作执行错误。弓步蹲练习非常强调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双侧对称性,关键要将身体重心放在前脚的脚跟处,离心下降阶段要慢,向心上升阶段要快;二是练习负荷太低,运动员力量训练技术不正确导致损伤,或训练中在较低的力量水平重复。长期减速能力不佳,无法有效控制重心移动,是膝关节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在步法灵敏方面,方案优化后效果较好,这可能与进行绳梯步法和有氧耐力训练有关。六角跳成绩好,说明踝关节刚度好,可以完成步法的转化。但由于是双脚完成测试,与专项的关联度不及单脚跳和跨步跳,仅能反映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步法灵敏素质。如果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步法,还须通过专项训练进行有效转化。

3.2 优化前后加速、减速和灵敏素质变化

6周优化训练后,队员的加速、减速及步法灵敏素质均发生了显著改善。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之前的假设,即利用后激活的增强效应进行Speedcourt专项步法训练,可以较好地改善运动员的加速、减速和步法灵敏能力。

综上所述,运动员速度灵敏素质只有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单纯的力量和速度灵敏训练都难以有效改善高水平运动员的速度灵敏能力。复合训练是指在高负荷抗阻训练后进行一个生物力学相似、较轻负荷的练习(如专项步法),引导出后激活增强的训练模式。使用复合训练时,体能教练应考虑到复合训练的间歇时间、训练年龄、训练经历、绝对力量水平,选择练习的种类、负荷及训练单元的持续时间等。

在复合训练中,激活练习与轻负荷练习间的最佳间歇时间在8~12 min。如果条件允许,体能教练应依据科学的指导原则和经验为优秀运动员设计最佳的间歇时间。

3.3 动作矫正效果

6周优化训练后,运动员的直腿抬高和俯卧撑得1分现象全部消失。10项动态拉伸动作均是针对肩、脊柱和髋关节的激活练习。从6周训练过程来看,实验对象完成动作的质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由于大量练习动作涉及单脚支撑、屈髋和躯干的稳定控制,所以,直腿抬高、直线弓箭步和俯卧撑的改善在预料之中。肩关节灵活性的分数变化不明显,说明仅用热身激活来改善肩关节的灵活性是不够的。

4 小 结

FMS筛查发现,上海重剑运动员大腿伸肌群的柔韧性严重不足,骨盆和躯干的稳定性较差,上肢力量不佳,肩胛带不稳定,但下肢力量和弓箭步动作结构非常优秀。

6周优化训练后,队员的单脚加速、减速能力变好,但相对于加速度能力,单脚减速能力仍显不足。这可能与长期缺乏有效的离心制动训练有关。此外,运动员的单脚跳、跨步跳、六角跳等原本欠缺的专项体能有了一定改善,FMS复测结果反映运动员逐渐离开“伤病风险区”,尤其是退让性工作能力(减速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猜你喜欢

灵敏步法体能训练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我国冰壶运动员备战冬奥会竞技体能训练的研究
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步法教学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研究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真假猫大作战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步法训练在乒乓球运动队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