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的工作困境与对策

2020-11-23姜亚男彭立艳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务体校业余

李 颖, 姜亚男, 彭立艳

(肇庆市体育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给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擘画了蓝图。体育关乎民族未来,体育强则中国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运动成绩节节攀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医攻关与保障服务工作,离不开科医人员的辛勤付出。业余体校是优秀体育人才输送的基地,科医人员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要求越来越高,科医人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但当前很多业余体校科医人员面临科研条件简陋、平台薄弱、工作开展相对困难等问题。本文分析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的工作困境,探寻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服务。

1 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现状

体育科医人员是指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科研、医务服务工作及保障的人员。随着近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医务工作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工作范畴越来越多样化。我国体育科医人员的服务对象从原先单一的国家队或顶级运动员向普通大众、儿童青少年转变,科医人员的专业背景也从以往单一的体育学和康复医学向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渗透。来自不同实践领域的研究者使体育科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并出现多元化特点,促进了体育科研工作的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科医人员主要分为三大类。第1类主要集中在专业性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及国家和各省市体育局体科所等单位[1]。他们处于科研工作的顶端,大多服务于国家队、省队及大型体育俱乐部等,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最顶尖的科研团队。第2类主要集中在地方业余体校。随着地方体育的不断发展,地方业余体校吸收了部分专职体育科医人员,甚至一些中学、中职教师的科研任务也越来越多。这些体育科医人员也叫基层体育科医人员,科研条件比较艰苦,工作开展难度大。第3类体育科医人员是指少部分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到体育学研究中,如医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科研条件大多隶属于母学科,学科交叉更利于科研课题的申请。这个群体人数较少,但重要性愈发突出。

体育科医人员为各运动训练群体提供科学周密的服务,为其科学训练保驾护航,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科学训练离不开训练计划的制订、实施及评价,运动员要在竞技体育中取得好成绩,需要体育科研人员参与,科学评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确保其以最佳的状态参加比赛,避免过度训练,延长其运动生命。二是为运动训练提供医务监督。通过医务监督,促进体育活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避免与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顺利进行,使人们从中受益,获得更大成效。三是为全民健身提供体质监测和指导。随着国家一系列全民健身政策的颁布,在大健康背景下,体医融合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及健身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中,科学的测试、评价及健身指导必不可少。

2 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的困境及致因

业余体校科医人员属于体育科研体系的最底层,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第一,科研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大多服务于基层业余体校,业余体校的科研条件较薄弱,甚至有些地方只有几个秒表、几条皮尺,开展科研工作谈何容易。第二,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业余体校科医人员收入和科研条件的限制,基层科医人员大多为硕士及以下学历,体育教育和训练学专业居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开展工作难度大。第三,科研团队组建不完善。因为基层编制及经费等多方面的制约,基层体育科医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人员较分散,还有一部分是兼职人员,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科医团队难度较大。第四,科研工作导向有误。近年来各地职称改革要求相关科研项目及成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科医队伍中。

笔者对各市级体校走访及调研发现,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的工作困境有以下几大致因。一是基层领导不够重视。在笔者走访的20多所市级业余体校中,大部分体校只配备1名科医人员,个别体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科室,而是由非专业人员兼职。二是基层科研费用、硬件条件非常有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1台像样的科研检测仪器,即便有也已老旧,跟不上当前的技术要求。三是教练员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觉得科研监控对青少年训练意义不大,训练过程中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训练计划和目的,甚至有的教练员对训练目的不明确,这给科医人员的工作造成很大困扰[2],同时对科医人员提出的建议也不愿采纳,有抵触情绪。四是许多体校科医人员学历相对较低,跟队经验不足。再加上大部分业余体校队伍众多,每个项目的特点不同,保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1个科医人员要跟几个项目,无从下手,科研工作谈何容易。

3 业余体校科医人员发展对策

3.1 完善科研训练制度

没有科研监控的训练不是理想的训练,完善的科研训练制度是一切训练的保证。满足运动队训练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是体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关系,必须在领导层面得到重视。完善科研—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制度,科研与训练并重,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建立奖金奖励制度。很多业余体校科医人员的奖金与运动队成绩不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科医人员的工作热情[3]。科医人员属于科研教练,理应得到一定比例的比赛奖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把科研工作越做越好。

3.2 加大科研医务设备投入

基层体校运动员都是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实施科学训练,对延长其运动寿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大部分业余体校科研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科研设备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体校运动训练需求。这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加强科研医务硬件设备的投入,充分发挥科医人员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基层体校运动员人数众多,仪器设备以简单、便携式为主。应尽量选择适合团队测试的器材,但仪器一定要精准,不能为了贪图便宜,购置一些误差很大的器材,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3.3 搭建体育科研医务团队

一个完整的体育科研医务团队需要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适能等多专业人才共同参与。但在大部分体校中,基层体育科医人员相对较少,有的地方只有一二个科医人员,甚至还是兼职工作,很难在本单位框架内组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医务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寻找校外科研机构或团队,与其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搭建长期合作的科研医务团队。在组建团队时,应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团队规模,在确保拥有完成团队科研医务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前提下,使团队规模最小化。

3.4 提高科医人员业务能力

科医人员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体育科研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特别是业余体校的科医人员更要具备综合的业务能力。业余体校科医人员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医务工作者,甚至有时还是后勤工作者,特别是在跟队训练或比赛期间,需时刻配合教练员,在运动员训练结束后对其进行伤病治疗及康复,还要整理测试数据,进行评价分析。这要求科医人员具备应对各种环境的知识和能力。同时,科医人员应多跟教练员沟通,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只有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配合,科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4 小 结

业余体校处在体育系统的最基础环节,承担着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制度、领导、教练员与科医人员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体育科医工作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才能发掘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猜你喜欢

医务体校业余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惟愿共克时艰 战“疫”必胜
音乐作品
致逝去的医务者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为业余棋手诊脉
孩子们的冠军梦
能!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