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跆拳道护具和规则的嬗变①

2020-11-22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9期
关键词:护具空手道跆拳道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1 跆拳道护具的演变发展

1.1 传统护具

跆拳道的前身为日本空手道,后经美籍韩裔教练李俊久以及其他韩国教练将其引入韩国本土,成为韩国空手道,直至1965年才被正式更名为跆拳道。早期跆拳道受日本空手道中运动员使用护具习惯的影响,直接将日本空手道或是传统剑道当中使用的护具作为跆拳道护具。此种护具中塞满竹片,其虽然质地坚硬对穿戴者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当对方徒手击打或是全力踢击时,容易导致其拳头、脚部等部位受伤。因此,后期其开始采用质地柔软的材料代替坚硬竹片,将其制作成头盔以及护裆等其他身体保护设备[1]。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一种使用柔软乙炔泡棉材料填充而成的头盔等跆拳道护具。此种材料质地较柔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减小击打、踢击力度的效果,同时在使用脚背回旋踢对其进行踢击时,护具还会发出一种特殊声音用以提醒人们得分。至20世纪90年代末,跆拳道运动中已经出现了包括护头、护前臂、护裆、护腿等在内的一系列全套安全防护设备。并且还采用专门的软垫以有效防止运动者摔倒受伤。

1.2 电子护具

虽然传统护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跆拳道运动者进行安全保护、防护的作用,但由于在跆拳道比赛当中,只要前脚与对手头部相接触,裁判大多会建议给分,这也使得许多选手会过度使用前腿高踢腿技术,对对手头面部进行多重击打,因此大大增加选手受伤的可能性[2]。因此,为了有效保障得分的透明、标准,同时进一步增强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运动中的安全性,从2012年开始跆拳道运动模仿击剑运动将电子计分身体保护器引入其中。该项装置通过运用信息化的电子系统,采用无线电发射机代替电缆,在对运动员起到安全防护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公开透明的电子计分。而为了能够将运动员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时的伤害与危险性降至最低,在正式比赛当中,除使用电子计分身体保护器外,运动员还需要配合使用质地较轻的防护手套与足垫等护具[3]。

2 跆拳道规则的嬗变分析

2.1 比赛场地与时间

从比赛场地看,跆拳道中对比赛场地的规则先后发生过多次变化。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规定跆拳道场地的长度与宽度均为12m,但在2008年根据相关规定,跆拳道场地的长度与宽度应各为8m,而在近期跆拳道运动中允许使用正方形或八角形的场地,前者的规格需控制在10m×10m至12m×12m以内,后者的场地中,直径需控制在8m,其侧边长需控制在3.3m。

相比于拳击场地来说,跆拳道的赛场用地相对更大一些,前者的赛场主要为从5.5m×5.5m至7.5m×7.5m规格方形的场地。如今在有关规则当中,认定的最标准拳击台规格为各边均为7.2m的正方形场地,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种规定并未对拳击手的体型加以综合考虑。此外,许多体育场馆当中的武术训练台规格只有4m×4m。大部分小型具有盈利性质的跆拳道场地规格也是这种小型训练场地。但是大部分参加比赛的以及具有高水准的跆拳道队伍,始终都会在大学体育馆或者大型的公立学校当中进行日常的练习。训练的场馆以及场地能够直接影响此项目的技术训练效果和表现。

从比赛时间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跆拳道规则中规定男子比赛与女子比赛均为3局,每局时间均为3min,中间设有休息时间为1min。而发展至2005年,跆拳道规则中虽然仍规定男子、女子以及青年组的比赛均为3局,但每局规定时间为2min。在2009年规定青年组跆拳道比赛中在使用原本3局2胜的赛制基础上增加金赛局,即当结束第3局比赛后双方比分相同时,需要进行1min的休息时间,而后迅速进入第4局金赛局,该局规定时间为1min。这一比赛时间规则的变化,也使得跆拳道运动比赛的竞技性得以有效增强[4]。

2.2 称重与攻击部位

在跆拳道运动鞋项目中,对运动员进行分组除了需要根据其具体年龄,同时还需要依照其实际体重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分组。因此在赛前均需要对全体跆拳道选手进行称重。若选手体重不过关将无法参赛,在最初的跆拳道规则中规定需要在赛前1h对选手进行称重,而从2003年开始,这一规则改为赛前前一天对选手进行称重。此外,以往的规则中一旦在称重时选手体重不过关,将直接取消其参赛资格,但在最新的跆拳道规则中,若第一次选手称重时体重不合格,则可以在1h内进行二次称重。

在跆拳道比赛的初始阶段,其与日本的空手道相似,许多击打方式都是围绕选手的手展开的,同时会允许采用各种脚踢、肘击及膝顶等技术。除此之外,在日常跆拳道的练习过程中,也时常会见到选手运用一些掷摔以及擒拿的动作,然而如摔跤以及柔道等常用到的地面技术几乎会在比赛当中被禁止使用。在1962年韩国国内的一场跆拳道比赛当中,依然未对护具加以运用,而到了1963年,才首次使用护具,其核心规则和如今规则有许多相似处:倘若能够直接将对手击倒便能被判做获胜,同时踢击对手的脸部,能够获取2分的加分,而击打对手的身体则能够得到1分,并且严禁选手用手对对手的脸部进行击打,同时还会扣除分数。虽然部分跆拳道的道馆依然会在内部比赛中允许以手对对手的头部进行击打,然而在1962年的锦标赛中,承办方运动协会对上述技术加以禁止。相比于现代的比赛规则,新旧规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掷摔技术彻底让对手没有反抗能力的技术,如今依然受到欢迎且被允许在比赛中应用,然而却不计分数。

韩国方面选择接触实战的主要原因,便在于经由对合法目标区域、击打技术的限制,不允许掷摔动作得分,以及擒拿技术的禁止等,使严重伤害以及击倒等相应风险被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严禁膝顶、低踢以及肘击等动作,能够使允许运用技术范围得到进一步缩小。除此之外,各种能够取分的几大区域有所减少,当前依然属于得分的区域包含了躯干侧面以及前部的区域,以及头部被击打的侧面以及前面。但是,规则改变最大的影响主要在于严禁选手用手对对手脸部以及头部的击打,运用手部对对手的头部进行击打的技术动作被严禁使用,这主要是由于此类技术动作属于选手最常运用且操作相对较为简便的一项技术。在跆拳道比赛中,对选手头部的保护相对缺乏,同时严禁使用拳击手套,这就使得脚踢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跆拳道的拳法击打技术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从允许攻击部位看,在最初的跆拳道比赛中,只允许对头部、面部等部位进行攻击,且允许攻击部位即为有效打击部位,但随着跆拳道规则的不断变化与完善,允许攻击部位增多,其范围明显扩大。但为增强跆拳道运动的竞技性,同时有效增强对运动员的安全保护,有效打击部位范围逐渐缩小,使用拳击或腿踢的方式击打对方脸部与身体也不再被判定得分[5]。

2.3 有效得分与犯规

在跆拳道比赛中,胜负的判定依据为比赛得分,选手只有在跆拳道比赛的各环节中尽可能争取获得更多的分数,才能最终获胜。而在比赛中只有被裁判所承认的分数才能作为有效得分,但在最初的跆拳道规则中规定无论任何部位,只要选手击打成功便可以获得1分,后期调整为成功击中对方躯干计1分。而在最新的跆拳道规则中,成功击中对方躯干可获得2分;若使用脚成功击中对方头部则计3分;如果成功使用旋转技术分别击中对方的躯干与头部,则分别计4分与5分。由此可见,在跆拳道运动中,击打头部的有效得分在逐步提升[6]。

3 结语

总而言之,从跆拳道诞生直至今日,其护具逐渐从以往的传统护具逐渐发展至电子护具,跆拳道规则也在比赛场地和时间、攻击部位与称体重以及有效得分与犯规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仅使得世界竞争格局被彻底改变,同时也使得跆拳道运动的对技战术、比赛竞技等获得极大发展。因此,未来跆拳道运动还需根据其实际需要,不断对护具与规则进行优化完善,从而推动跆拳道运动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护具空手道跆拳道
跆拳道奶奶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嘻哈跆拳道
岸上容易水里难
菅义伟获授“空手道名誉九段”
劈火砖
空手道在苏联(上)
护膝紧身裤并非运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