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2020-11-22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9期
关键词:阶段技能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640)

1 构建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

组建以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市区教研员及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内的学校体育课程研制领导小组。以教学专家组成员为主导,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为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体体育老师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在实践研究中提升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大学体育学院一方面在大学附属的中小学校园内建立体育实训基地,为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运动训练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场地在大学专门设立面向中小学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利用课余时间为大学附属的中小学开设专门性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和训练的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从而深化中小学体育同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实现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目的。

2 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2.1 课程目标的确立

体育课程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究竟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作为公民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与价值观念,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1]。”本校结合学校实际,设置了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服务于总体目标达成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明确目标的层级递进关系,便于目标的达成。将小学到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小学2年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初、高中各1个阶段,大学1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在学生身体发展或者运动能力方面的目标按照游戏、体能、技能、综合能力的顺序递进,运动知识的传授形式和健康行为的养成是按照实践体验、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顺序,体育品德的养成则按照社会交往能力、个人意志品质、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顺序递进,既有课程的阶段目标,也有课程的学年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完整、系统的目标体系。除了宏观层面的目标要求,还有明确的具体的硬性目标要求。例如,根据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学习必须掌握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发挥大学、中学、小学的连贯衔接的自身优势,综合了大学和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场地条件和项目优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确定把游泳、足球这2个运动项目作为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为硬性指标决定学生是否顺利毕业。如果学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不能够达到学校设定的水平要求,必须经过反复训练后补考通过,才能拿到阶段毕业证书,否则,毕业证书由学校暂时保管,目的是借此要求强化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重视,并主动进行练习并达到相应的运动水平要求。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课程目标只有通过内容的实施才能得以达成。内容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设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校把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作为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逻辑主线,体育学科内容编排是让每个学生瞄准自我终身体育发展,由浅入深地掌握好1~2项运动技能的科学发展过程。在各个学段中,从小学中年段开始,建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爱好充分发展运动技能的选择性和专项化教学的延续机制,根据学校的场地、教师等情况,把游泳、足球这2个运动项目作为小学、中学、大学体育必修内容。体能练习则成为每一节课的必修内容。除此之外,小学阶段另外再开展跳绳、羽毛球、篮球等1~3个运动项目作为选修学习内容,初中继续学习这些项目,同时开始选项教学,高中则多开展健美操、瑜伽等3~5个运动项目的选项教学,基础教育阶段还要开展一校一品体育大课间等教学活动,体育大课间的内容设定为热身操、足球技能活动、体能活动、柔韧操4个方面,在大学阶段则主要是体育文化、健康意识以及专业的专项选修学习。各年级的具体内容的编排按照下列方式编排:小学低中年段瞄准一般身体素质发展与各种活动性游戏;小学中高年级瞄准运动素质发展与各种运动项目基础;初中瞄准专项素质发展与运动技术的更高发展;高中瞄准运动专项的发展和相关专项体能;大学瞄准体育运动文化学习和终身体育运动项目[2]。

2.3 课程组织的实施

体育课程组织实施是课程内容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形式、课时的设置和学习内容的安排。本校体育课程课时的设置除了国家课程规定课时之外,还增设了体育校本课程课时,以及家庭体育作业的任务要求,确保学生每天达到1h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的课程组织是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和培育学科素养的保证。体育教师只有基于学生不同学段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同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小学低年段采用行政班上课的方式,小学中高年段可采用班级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上课,初中阶段就可以实施年级内结合班级内选项教学方式,高中阶段采用年级内选项教学或混龄选项教学方式,大学则完全采用混龄选项教学方式上课。在课堂上,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组织都遵循共同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情境教学模式,具体包括课堂常规(导入)、动态热身、技能学习体验(设置情境)、教师讲解示范、分组实践、综合运用、体能练习、放松小结;大学则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或以赛代练的形式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课后,学校提供了延展性体育学习平台。学校要求所有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每周至少2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进而形成各项体育竞赛队伍的梯队建设;学校每年开展足球班级联赛、体质达标运动会、游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体育节等丰富的活动。

3 实施建议

3.1 建立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校体育联动机制

本校积极构建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多次参加广东省体育教师联盟以及省、市、区体育教研会组织各项体育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很大。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适时推进以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学为中心,辐射本地区周边中小学校,开展以大学优势运动项目为依托的学校体育项目衔接,带动其他运动项目和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保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连续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加强管理督导,督查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国家体育课程要求,强化学校领导主体责任落实,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组织保障;继续加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教研的力度,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教练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大中小学校体育一体化建设。

3.2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落实

我国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国内教学一线体育教师普遍重视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培育,导致学生只知道身体锻炼,却不了解健康知识,很难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严格落实课时安排,加强监督检查反馈,确保健康教育内容落实到实处。本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阶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保健理论课程,从基本的卫生保健、运动安全知识和习惯养成着手,逐步渗透运动、健康、生理、安全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保证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既能拥有必备的体育技能和体能,又能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让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猜你喜欢

阶段技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大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拼技能,享丰收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