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器乐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20-11-18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板胡豫剧器乐

郑 怡/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创造出历史悠久的黄河华夏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中的一员——中华民族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从上古时期时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的发明,到中期弹拨乐、拉弦乐的发展,及至后期民族器乐的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今日种类多样的中国传统乐器大家族。中国民乐和戏曲艺术同为中华传统艺术,其发展变迁和历史成就鉴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在众多艺术体裁中,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演魅力,彼此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戏曲艺术是集唱腔、音乐、舞蹈相融合中国传统体裁,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豫剧是我国的主要戏曲剧种,著名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伴奏音乐是豫剧主要组成部分,它是豫剧的灵魂,对剧情发展和角色形象有深远意义。在豫剧中用于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打击乐、拉弦乐和弹拨乐。

一、打击乐器——戏曲音乐的“总指挥”

打击乐是指鼓、板、锣等乐器,其中板鼓是豫剧乐队中的主要打击乐器。鼓的发展久远,在上古时就已发明,距离今天已有五千年历史。鼓的音色各异,一般来说,鼓腔越大发音深沉、浑朴; 鼓腔越小发音高亮、清脆。板鼓是单面鼓,鼓身通常用桦木、槐木等制作,鼓皮用牛皮,绷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板鼓音质洪亮干脆,渲染力强。随着历史的发展,板鼓逐渐演变至今,是豫剧音乐中的领奏乐器。

在豫剧音乐中,板鼓与响板同时击打,由一人演奏,称为“司鼓”——豫剧舞台的总指挥。在伴奏中,司鼓用打击的鼓点来指挥乐队,把握节奏,烘托舞台气氛。“戏曲伴奏鼓先行”,开场前的锣鼓点,必须有板鼓作为前导;琴弦器乐伴奏中,鼓乐起着引导作用;演员演唱中,板鼓起着节奏节拍的调控作用。司鼓总领乐队,又结合响板掌控音乐,配合表演进行击乐指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说,板鼓既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又是豫剧音乐中的重要“指挥家”。

二、拉弦乐器——板胡,戏曲音乐的“头把弦”

板胡,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及鲜明个性的中国民族拉弦乐器,它随着我国北方梆子腔的兴起而兴盛,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我国的戏曲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并得到广泛使用。板胡由琴杆、琴筒、琴轴、弓子等构成。琴杆主要用红木或紫檀木,琴筒用椰子壳,再蒙以薄桐木为琴面。琴杆粗短,琴筒扁宽,琴弓稍长。

板胡在戏曲音乐中称为“头把弦”,起到“托腔保底”的作用,在乐队中是主奏乐器。它的音质高亢嘹亮爆发力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风格特点多样、演奏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豫剧音乐中,板胡常常运用托腔伴奏手法,根据演员唱腔的变化,紧密托住腔调。豫剧板胡定弦音较高,只用一把位演奏,演奏时翻高或降低八度,形成了”老少配”的演奏法,使音乐走向富有地方特色,旋律色彩个性鲜明。板胡左手技法主要有打弦、滑音、揉弦等,其中又分单、复打弦,上、下滑指,压揉和砍指等。由于板胡弓子是一般拉弦乐器弓子的两倍,右手技法讲究“板进眼出”,即强进弱出,技法有拉弓、推弓、频弓、连断弓等。近年来,板胡作为豫剧音乐的领奏乐器,迎来了新的艺术革新,从皮弦到钢丝弦,从口口相传到系统理论化的教学培养,其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三、弹拨乐器——琵琶,戏曲音乐的“主力军”

在我国,伴随着五千年文明史而发展的民族乐器中,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以它多样的技巧、丰富的曲目及其独具特色的体系而闻名于世。琵琶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质与色彩都鲜明的表现出戏曲的情节性和内涵性。琵琶既能描述戏曲故事的细水长流细致入微,又能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这是其他器乐所不能比拟的。

“琵琶”二字,是中国古代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古作“枇杷”。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即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秦汉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类是直柄,圆形音箱,两面蒙皮,相传由弦瞽发展而成,又叫秦汉子;东晋时期,半梨形音箱的曲颈琵琶由波斯传入我国北方,公元551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又传到南方。这种琵琶为横抱,4弦4柱,用斧形拨子弹奏,因头部向后弯曲,又叫曲项琵琶。

唐代时期,琵琶艺术发展走向鼎盛,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半梨形共鸣箱,按照十二平均律排列改为四相十柱,琴弦由羊肠弦改为丝制弦,音色更加清脆柔和。这两项革新为后来的技术拓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另外把原来横抱式改为竖抱式持琴,并用手指弹奏。正是由于合理创新、大胆改革,琵琶不仅在形制上改变,而且在音域、音色、音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发展,演奏者在技巧上有了极大提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奏大家。

现代琵琶由“头”和“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覆手等部分。琴相有六个音位,形状是三角形菱柱体。琴面有二十四品和覆手。琵琶的四条弦粗细不一:一弦最细,二弦、三弦次之、四弦最粗。左右手的指法也很丰富。左手的基本任务是按弦,实按之外也有泛音,此外还有推、吟、绞弦等多种手法。右手的基本任务是弹弦,有二十多种指法,各种指法都可以视为弹与挑两种基本指法演化出来的,如连续弹挑即为夹弹或滚指,多指轮流连弹为轮,一次弹过数弦为扫,反之为拂等等。由于琵琶的演奏指法比较丰富,音域比较宽广,各条弦与音区之间音色的变化比较显著,因而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的音色圆润、音域宽广、质朴而有张力;演奏技巧丰富,指法灵活多变;既可表现欢快跳跃的喜庆色彩,又可演奏凄凉悲情的哀伤音乐。因此,琵琶在豫剧伴奏中可以对任何板式、任何唱腔进行装饰,烘托人物形象,增添舞台音乐气氛。

在伴奏中,琵琶起到唱奏结合、加花衬垫、模拟唱腔、间隙托腔和代替帮腔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它是乐队中的主力军。琵琶独特的音色,增加了戏曲音乐中温润柔美的色彩,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如豫剧《素香莲》,就是运用其平缓柔和的音色特点来表现剧中的场景。琵琶的演奏地刻画了秦香莲勤劳温良、坚韧果敢的中国传统女性角色,把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大大加强了戏曲艺术的渲染力。在《拾玉镯》、《打金枝》等戏曲中,琵琶运用弹拨乐器的点面结合发音特点,生动展现少女活泼柔美的形象,完美的贴合人物形象以及情绪发展,表现出戏曲音乐特有的舞台感染力。所以说琵琶在戏曲音乐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演乐师的演奏贴合故事主题,配合演员塑造形象,提升表演效果,进一步展现戏曲艺术独特的表现力。

四、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回顾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不同艺术不同体裁都是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戏曲艺术与中国民乐同生共长,相互依存。一方面民族器乐在传播、演变中与戏曲艺术密切联系,展现其独特性;另一方面戏曲音乐带动着民族器乐的发展。中国民族乐器很多都是在戏曲的伴奏中创造出来的,一些器乐曲也是从戏曲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出来的,唱腔曲调增强了中国乐器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使之与地方戏曲相互融合。

每出戏尽善尽美的演绎,不仅要求戏曲家的高级技艺和舞台反应,更要求演奏家默契伴奏和音乐指挥。民族器乐是戏曲伴奏的起源与传承,戏曲伴奏又是戏曲艺术的音乐灵魂。所以说,民族器乐既是中国传统音乐之象征,又使豫剧艺术锦上添花,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而言之,民族器乐与戏曲艺术都是中华传统之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两者相互吸取养分发展自己,共同承载中国的文化基因,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这二者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必将展现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板胡豫剧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板胡演奏技术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探究板胡在豫剧中的主导作用
板胡在戏曲演奏中的重要性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
评剧板胡的特色及其作用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