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低保在反贫困进程中的政策偏差和矫正

2020-11-16吴佳丽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反贫困

吴佳丽

【摘  要】最低生活保障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反贫困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低保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对象、标准、理念、和福利偏差,这就需要进行政策矫正,让低保真正扶到根上、保到点上,推动反贫困进程。

【关键词】农村低保;反贫困;政策偏差;政策矫正

引言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始终是阻碍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一大难题。与城市相比,农村一直是贫困人口的集合场、贫困问题的重灾区。单靠经济发展带来的“涓滴效应”无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社会政策介入干预。农村低保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最基础的兜底工作,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推进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作用。

1.农村低保在反贫困进程中的政策偏差

低保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期,它在实践中可能出现偏差,对政策执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阻碍反贫困进程,包括:

1.1对象偏差:漏保和错保并行

低保政策的对象偏差集中体现在漏保和错保。漏保分为制度性漏保和实际性漏保。前者是由于制度管理不合理,部分本来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被排除在外,后者是由于低保标准偏低,许多本来应该得到帮助的贫困者达不到要求而无法获得帮助。错保分为制度性错保和实际性错保。前者是将不符合现行制度标准的人员纳入了低保,后者是将非贫困者纳入了低保。低保未能完全落实到应保人群,不利于维护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导致低保政策的反贫困效益下降。

1.2标准偏差:低保标准下严格审核

近年来低保管理严格化,低保对象识别的实际操作弹性空间被大大收紧,实际低保标准快速降低,逐渐回归到与名义低保标准一致,挤出了大量边缘困难人群,拒绝了许多潜在的低保对象。表面看低保管理效率加强,深层次却反映出低保政策实际漏保状况的严重化,降低了低保的反贫困效能。

1.3理念偏差: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

低保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救助理念,注重“救”而忽视“助”,呈现消极对抗贫困风险的取向。这种取向注重解决温饱问题,过度重视生存救助,轻视受助者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只能被动地以“输血”方式维持贫困者最低生活水平,致使贫困群体难以摆脱贫困,也不能解决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更不能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能力。

1.4福利偏差:“福利捆绑”下的“悬崖效应”

一方面,低保救助的“污名化”效用逐步消减,人们对领取低保的观念变化,再加上低保政策有漏洞可钻,不能精准识别贫困者和非贫困者。在这种情况下,低保引发了“福利依赖”,人人争当低保户,低保养懒汉现象出现。

另一方面,低保对象识别机制承担着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守门人”的功能,以低保资格作为前提条件,专项救助与低保待遇简单粗暴捆绑,“底线救助”异化为“高位福利”。因此,低保者“福利捆绑”现象和非低保贫困者“福利排斥”现象并存,人为加大了两者间的救助差距和收入差距,形成“悬崖效应”:反贫困资源过度集聚于低保群体,重复救助,非低保群体本来应得的反贫困资源则被侵占浪费。

2.农村低保在反贫困进程中的政策矫正

2.1精准与动态:多元核定,及时退出

低保资源供需不匹配状况要求瞄准贫困人口,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保证低保的保障效果。首先要科学确定低保对象,不仅靠收入和财产标准衡量,还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其家庭复杂情况,对低收入群体的家庭结构、经济来源、费用支出以及贫困根源等情況进行细致的调查走访,提高对象精准识别度。其次要加强动态管理,完善复核制度,建立低保对象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定期或随机核查,对跨越低保生活水平的家庭取消资格,并将新的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确保低保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最后要增强社会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公示低保者信息,畅通投诉渠道,填补“人情保”、“关系保”的漏洞。

2.2适度与可行:两线合一,动态调整

低保标准过低解决不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过高又会造成地方财政负担,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协调低保和扶贫,探索最低生活保障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建立农村低保标准长效调节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借鉴参考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购买力、农产品价格波动等状况,适时调整农村低保政策标准,确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困难人群救助需求适应,实现贫困家庭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切实保障贫困群体实际生活水平。

2.3统筹与发展:弱有所扶,授人以渔

低保政策不只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采用一系列激活方式让受助者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帮助贫困者重返劳动力市场,避免形成福利依赖,进而增进社会融合,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此要加强对低保者的培训、管理和监督,完善就业安置和就业服务等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激励和惩罚措施,统筹各种形式的救助,真正帮助弱势群体与困难家庭回归社会,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与反贫困体系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行转变。

2.4规范与协调:解绑福利,对接扶贫

社会救助制度与低保制度在对象识别上的“绑定关系”使得低保的反贫困应用面临严峻挑战。所以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到低保与扶贫无缝对接,要实现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两库统一”,遵循“一般贫困标准+具体救助标准”双重标准,将贫困标准与低保标准脱钩,以解除专项救助与低保之间的制度捆绑,要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联通机制,注重低保与扶贫政策的协调性、持续性和完整性,做到贫困群众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3.小结

社会兜底保障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扶贫路径的重要内容。农村低保应在优化政策执行和矫正政策偏差上下大工夫,使之在农村反贫困行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许甜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以甘肃省G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01):1-3.

[2]兰剑,慈勤英.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63-68.

[3]李迎生,李金珠.走向一体化的反贫困政策框架——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的路径与趋势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04):64-73.

[4]王国良.浅谈农村低保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9(26):29.

[5]印子.农村低保政策“走样”及其整体性治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1-8.

猜你喜欢

反贫困
反贫困视角下我国低保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与治理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治理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反贫困研究
阿玛蒂亚?森能力思想启示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优化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三大新趋势
民族地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