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自己走路”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启示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走路音频广播

广播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20世纪初就被引入中国,但是早期人们对它的认知和应用不够充分。中国广播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播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传播自信,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广播要自己走路”这一论述见证了中国广播由起步到强大的发展历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追溯历史,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对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由来、变迁脉络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研析,可为当今广播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广播“自己走路”的认知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广播需要完成角色转换,从战争时期的宣传武器成为群众性宣传教育的工具。与此同时,行业内却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台不过是报纸、通讯社的大喇叭和布告牌,只要播送党报的新闻和评论就可以了。“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一论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最早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与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的梅益在谈到如何办好广播时提出的,可以视为这一理论的由来。

此后一段时期,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主要着眼于新闻宣传改革,力求体现广播的特点和优势。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京津新闻工作会议,论及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相互关系,要求广播电台应有自己的新闻与评论。1964年4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讨论提交了三万多字的《宣传业务整改提纲(草案)》,共15条,其中多数内容都与广播探索“自己走路”有关,细化了“广播自己走路”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对当时的广播新闻改革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遗憾的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广播“自己走路”的开拓进取在此期间被迫中断。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短暂徘徊后,于1978年走上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广播的宣传改革工作回到正轨。这一阶段,人们对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79年5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负责人会议上,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左漠野重新提出广播“自己走路”的口号,除了延续广播电台自己采写新闻和评论的要求之外,“自己走路”更含有自力更生的意思。随后,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的张香山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广播宣传工作要坚持“自己走路”的重要内涵。中国广播发展新局面的到来是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之后,这次会议在广播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改成广播电视部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会议,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将“自己走路”理论进一步提升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新高度。此时,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不再仅仅围绕着新闻宣传改革展开,而是着力展现自身在媒介领域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全面提升广播的社会地位和媒体效应。

广播“自己走路”的实践探索

中国广播在发展历程中,对“自己走路”的探索不止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致力于沿着“自己走路”的方向将广播的特点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几十年来不断变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50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都报纸摘要》正式播出,普遍认为这是广播迈开“自己走路”第一步的标志。起步阶段的实践探索围绕广播特色这个核心元素进行新闻业务的改革,且涉及的内容广泛、细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消息等方式突显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二是发挥录音报道的优势以体现广播新闻的真实性;三是通过丰富言论样式来活跃广播评论。在这一时期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我国广播都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迅速反应并发表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以抗美援朝的报道为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充分展现了广播新闻短、快、广、响等特点,是业界对“自己走路”理论的最佳诠释。

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之后,“自己走路”的道路越走越宽,从新闻业务改革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尤其随着直播等新技术的引入,广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开播,提出了“大众型、信息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并尝试了全新的节目形式。“珠江模式”震动了当时的广播行业,全国随后掀起了一股模仿创办经济台的热潮。以新闻资讯为骨架、以大时段直播节目为肌体的节目形式不过是今天广播的常态,但是当我们谈论起40年前的中国广播,情况却大不相同。改革开放初期,深受外来文化浸染的沿海地区听众以收听中国香港电台为主,毗邻港澳的广东电台倍感压力,此时如何争取本地听众成为了办好广播的关键。珠江电台播出前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研,在明确了听众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采取以中低文化层次的听众为主要对象的办节目方针,提出用一种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做广播。节目播出后,广东电台与境外电台的收听率很快发生反转。收听率的提升帮助珠江电台建立起了传播自信,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也逐步完善和成熟起来。“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个观点本意是在讨论广播应该如何发挥本身特点和优势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但“珠江模式”在实践中扩展了这句话的内涵和外延,让人们看到了官方话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媒体人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电视业逐渐兴盛,广播如何凭借自身优势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突围,是当时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就在整个行业处于彷徨和困顿之际,广播人再次尝试探寻新的生存空间,涌现出一批在节目定位上各具特色的广播电台,比如交通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标志着广播“自己走路”的实践探索进入全新的阶段。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北京电台的类型化建设,随着城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北京交通广播的广告收入一跃成为北京电台创收榜之首。北京电台类型化建设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模仿者,1993年至2006年出现了全国创办交通广播的热潮,音乐类型节目也从过去综合台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专业音乐台,继“珠江模式”之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通/音乐广播模式”。新模式背后是非常深刻的技术与观念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广播的经济属性开始受到重视,以听众人群为基点对市场进行再细分,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又可以兼顾经济利益的回报,类型化电台的实践体现的正是中国广播思想观念的又一次嬗变。

对新时代广播融合转型的启示

“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这句话在中国广播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理念的提出到理论的完善,明确了广播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独特优势,只有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好,才能真正确立广播不可替代的媒体地位。回溯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认识和发展,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今广播事业的融合转型提供有益的参照。有数据显示,传统广播的媒介触达率和广告收益正在逐年下降,不过有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仅是广播的收听方式,而非广播本身,业界依然可以沿着“自己走路”的思路不断创新前行。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的特点存在哪些变与不变?笔者认为,广播作为声音媒体的伴随属性始终不变,但伴随的场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的移动伴随性恰巧适应了大众与日俱增的随时随地收听的诉求,传统广播行业正在向移动音频时代深化发展,并逐步迈入全场景时代。如何把握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成为广播融合转型的关键。在硬件方面,音频用户未来会倾向于使用更加多元的智能设备进行音频收听,随着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技术的普及,音频全场景的概念和内涵会得到进一步延展。在内容方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智能推荐,将是音频内容平台未来重要的竞争方向。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网络音频企业,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智能化、私人化的全场景生态,来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音频收听需求。作为最具转型潜力的传统媒体,广播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制定一个适应党和人民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且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中国广播在应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做到坚守内容和坚持优势,这正是人民广播事业奔走突围中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希望新时代的传播者,能够坚守初心不变,同时发扬勇于探索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猜你喜欢

走路音频广播
为什么鸡走路时一直在点头?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会走路的树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学走路
好好走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