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与创新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融合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

电视新闻的传统优势。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几次电视直播中,中国游泳女将傅园慧的妙语连珠,让“洪荒少女”刷遍了朋友圈。傅园慧的一夜爆红,看起来是因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但真正的信息源仍是电视,没有电视的播出就不会有朋友圈的刷屏。可见,电视媒体仍是绝大多数优质信息产品的第一来源。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媒体注重节目的审美取向、舆论导向和内涵品质。电视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制作流程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传播的信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充分维护了受众的知情权。电视媒体注重人才培养,拥有一支专业的业务团队。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电视新闻的内容深度、独家的报道资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和解读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电视新闻面临的压力。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受到播出时间、播出时长等限制,灵活度不够。反观新媒体平台,信息更新快、传播快、互动性强,受众可以随时获取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满足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广电行业有着庞大的收视收听群体,在内容生产、渠道覆盖上处于垄断地位,这样的资源优势导致从业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创新动力。受固有思维的影响,电视新闻编辑在内容编写上往往平白直叙、手法单一,导致节目呈现固定化、标准化,在当下已令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反观新媒体信息产品,涉猎广泛,形式新颖,可以分类展示,通过垂直化延展网罗不同类型受众。电视新闻编辑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方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电视新闻编辑亟需转型与创新

树立融合思维。融媒体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媒体从业者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媒体把新闻内容换一个平台发布就成了新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渠道叠加。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实现“流程再造”,以开放的思维打造高品质的产品。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要从传统的新闻材料整理、编写向信息搜集与内容传播方向改变,将融合思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实现工作模式与工作能力的创新发展。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电视新闻编辑要从新兴媒体受众的需求出发,改变、重塑新闻报道的语态,以具体的、可感的、接地气的方式打动人心,让原本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变得有温度。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创新节目的形式,优化电视新闻的表现力,使节目与观众、与生活更贴近。有了优质的新闻产品,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创新传播手段,不要固执于“单打独斗”,而要加强与不同媒体、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破社交圈层和地理限制,让新闻产品实现传播的扩大化,积极拓宽主流舆论价值的影响力版图。

为适应媒体变革,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9年7月推出了《主播说联播》评论板块,主播改“播音腔”为个性化、口语化的表达,加入调节气氛的背景音乐,采用方便移动端观看的竖屏方式,采用媒体联动、融合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主播说联播》通过深耕新闻内容、转变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网民更是积极参与互动。其中的一期《新闻联播的稿子长啥样?》点赞数就有580多万,评论9.5万多条,转发分享达2万次。《主播说联播》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主流舆论阵地。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新闻采编的专营权,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制作适合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新闻信息产品,包括图文、短视频、短音频等,着力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流信息提供者。在即时性传播互动的语境下,新闻选题的策划、记者的采访过程、现场的精彩瞬间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的热点。电视新闻编辑要及时对素材进行梳理、挖掘,把关键内容、重点内容尽快呈现出来。例如,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制作一些小而精、精而美的新媒体视听内容,借助融媒体平台,让受众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吸收新闻内容,这样既可以丰富新闻的报道形式,又可以延伸主流媒体的话语空间。目前网络上传播较为广泛的新闻视频平台,如看看新闻、梨视频等,都是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新闻资讯,具有更立体、更高效、更社交、更碎片的信息传播特点,受到了受众的喜爱。

围绕电视新闻这个主体,通过融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相关的图文资讯,再进行短视频、视频海报等二次传播,最后到电视新闻的综合性播报,同时再结合融媒体平台同步传播,既放大了传播效果,又可以网罗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有时候一张图片经过深度挖掘也能成为热点。例如,中山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推文《剧情大反转!患者出院邻居列队欢迎,结果半个月后复查转阳了……》,就是通过对微博里仅有的一张图片进行深度挖掘,在综合了5家媒体信息后率先形成微信推文,结果被《广州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转发,成为了热搜新闻。在制作专家权威解读等传统长视频节目时,也可以通过碎片化传播的方式,将长视频剪辑为短视频,一个视频一个核心要点,让融媒体平台根据具体需要逐条发布。

另外,要把握好信息产品的发布时机,事实上,是否把握好发布时机,其传播效果有着天壤之别。2020年2月24日,中山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市疫情防控工作第31场新闻发布会,中山市教体局就开学安排及有关网络在线教育情况进行了通报。中山广播电视台的中山手机台抖音号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消息,这条抖音发布后,累计阅读量超2.06亿,点赞数达568.4万,成为了当天的“爆款”。

提升策划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体的产业形态,许多新闻信息不再是独家资源,在信息发布上主流媒体也从曾经的“唯一”变成了“之一”。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要“快”,更要突出“深”。不管采用哪种传播形式和呈现方式,选题策划首先要考虑到选题是否可以实现反响强烈,是否可以产生深远影响。

一般来说,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问题往往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为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近年来,央视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让改革进行到底》《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系列片,主题鲜明,反响强烈。其实,这些系列片也可以理解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大片。电视新闻编辑要提升“四力”,练好“内功”,“记录时代历史,体现人民情怀”,在新闻产品的策划上体现时代的鲜明特征,抓住热点、难点、敏感点,用有思想、有温度的产品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在传播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参与愿望、分享愿望,在移动互联网强势发展的今天,满足受众的“跨屏”需求,才能让手机用户回归电视终端。电视业者要运用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不断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2017年7月,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10期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在哪里?》,以微观的视角展示出宏大的主题。该节目设计了互动页面,大量采用网民上传的自拍视频和图文互动,让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度。据统计,节目播出期间,超过120万人参与了节目互动,通过央视新媒体同步直播和其他媒体转发,收获了超过9000万的整体阅读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019年,中山广播电视台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主线,在代运营的中山政务新媒体平台推出创意系列报道《壮丽70年——VR全景·家门口的变化》,深入全市各镇区,充分运用VR、H5、音视频等新媒体元素,吸引用户互动。市民只要长按手机屏幕中的二维码,就能360度全景展示发生在“我家门前”的沧桑巨变。在常住人口300多万的中山市,该系列报道总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

推动技术创新。融合发展要实现观念融合,更要推动内容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2020年的全国“两会”,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会期压缩,参会报道的记者人数减少,采访也大多转为了线上形式。从融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次不同寻常的“两会”成为了技术创新、技术引领的窗口。“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一线记者装备了5G+AR采访眼镜,与手机相连就可以将系统内的人物信息实时显示在眼镜上的微型屏幕中,记者通过手势或者语音控制眼镜上的微型摄像机进行第一视角的现场直播,还可以完成视频录制、拍照和上传小视频等工作,并与后方编辑屏幕共享、实时互动。新华社推出的全息异地同屏访谈,打破了代表与记者的空间、距离限制。利用5G网络的超高带宽,通过全息成像的“真人”,代表与记者可以进行实时的“面对面”交流,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

5G时代是万物在线、万物互联的“智网”时代,是媒体融合发展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媒体传播将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用户的产品体验也会得到极大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了新技术,就等于把握住了舆论引导的先机。时代在不断进步、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万能方法,电视新闻编辑唯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变通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内容与技术双驱动。

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电视新闻编辑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要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