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族影像纪录片:沉淀与抉择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纪录片新疆

在中国,民族题材影像纪录片一直拥有自己的一方领地,特别是在有着13个民族的新疆。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概述》一文中,王安婷、崔颖两位作者提到中国最早一批纪录片,《欢乐的新疆》位列其中。自上世纪70年代,新疆纪录片人开始纪录片创作,作品大多与民族影像有关,新疆纪录片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如《太阳部族》《家住沙漠中》《DoRe Me》《湖》《刀郎乐人》等,无不是以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变迁构架故事。

新疆纪录片是一部纷繁的民族影像史

“吐鲁番夏天的沙堆能烤红薯,阿勒泰冬季的极致低温记录在零下50度;帕米尔高原是万山之祖,艾丁湖则在海平面负150米。人类绝对不会再有这样的幸运,把最高最低、最冷最热、最荒凉极致又最绿意溢透的地方同时置于一方天空之下,这里是人类最后的文化高地”——这段新疆纪录片人刘湘晨采访笔录中留下的文字集中概括了一个纪录片人眼中充满魅力的新疆。

1973年,一部采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完成,该片是新疆电视台历史上的第一部纪录片。此后,纪录短片《天池》《新疆地毯》《戈壁明珠石河子》《新疆维吾尔医》等作品相继问世。1983年,中央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共同完成系列片《中国哈萨克》。四集纪录片《中国哈萨克》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的首播节目推出,受到广泛好评。1984年,中央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继续合作,推出八集纪录片《故乡》,之后又推出两集纪录片《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三集纪录片《中国柯尔克孜》。《中国哈萨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二等奖、全国《兄弟民族》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一等奖,《故乡》《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获第三届全国电视优秀专栏节目三等奖,这一时期的紧密合作为新疆纪录片的内容把握、题材拓展和人才积累奠定了基础。

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新疆的神奇、新疆的美有着更多元的含义。纪录片人更愿意把它比做一个取之不尽的富矿,新疆纪录片人对这个富矿的开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到了新世纪的2000年1月,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成立,2000年4月1日,新疆电视台首档纪录片栏目《真实世界》开播。正是2000年纪录片专门创作机构的成立让新疆纪录片快速进入了大跨越时期。因为新疆电视台纪录片是新疆纪录片的主要生产源,所以此文中的新疆纪录片主要特指新疆电视台生产的各类纪录片。

从2000年到2009年十年时间里,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在国内外获得各类奖项100多项,引起业界强烈关注。有些专家看好新疆纪录片并断言:新疆电视台的纪录片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和创作风格,必将成为中国纪录片异军突起的创作力量。

以新疆纪录片的纪录片获奖作品作为参照,可以大致看到新疆纪录片民族影像的占比情况。《阿寅勒风情》《九月鹰飞》《一个都不能少》《灾后的琼库恰克乡》《发现摩尼教洞窟》《湖》《哈萨克牧鱼人》《阿迪力的天空》《大玛纳斯奇》《吐峪沟》《白云下的家》《1943·驮工日记》《海拔5300米的古那》《爷爷的耄耋岁月》《刀郎乐人》《燕子》《山玉》《山顶上的河谷》《阿艾石窟之谜》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都是典型的民族影像作品。

新疆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在全年的作品中逾七、八成,精品也集中在民族题材作品上。在少数民族语言影像纪录片创作中新疆纪录片导演力求不失其真、凸显其魂,强调呈现生活原貌,拍摄风格细腻质朴,不漏戏、不造戏、不出戏(此处戏特指拍摄故事的生动细节本真生活),使新疆纪录片呈现出更多民族影像特色。

新疆纪录片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美学特征

新疆纪录片作品整体呈现更多的个人风格,创作理念支持更多导演个人表达,早期作品有很浓厚的人类学气质。笔者曾经看到一个说法,人类学家要求年轻的研究者参与田野观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住在当地一年以上,学会当地的语言,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与人类学家观察参与方法相近的新疆纪录片拍摄者大多做不到人类学家一年两年的深入状态,但有些作品拍摄经年一再打磨却是事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蹲守记录、自然拍摄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太阳部族》剧组在昆仑山上驻扎近一年之久,中间换了一次摄影师,导演刘湘晨坚持到最后下山,头发已长到肩头:《家住沙漠中》剧组在沙雅那片胡杨村庄也前后逗留超过四个月,这些都为影片饱满的叙述提供了保障。《太阳部族》是新疆在海外平台关注度最高的纪录片,《家住沙漠中》则入围格廷根人类学电影节、北欧人类文化电影节、布鲁塞尔电影节。格廷根电影节主席汉斯·盖勒对《家住沙漠中》的评语是:“这部影片真实流畅自然,其中父与子关系的记录堪称人类学电影史上的一颗珍珠。”

新疆纪录片最早的“走出去”工程是为期三个月的“新疆电视台优秀纪录片”在阳光卫视的黄金档栏目《杰出纪录片系列》里开播,共有12部精品节目参加展播,其后和阳光卫视联合推出的“刘湘晨个人作品展播”也反响强烈。新疆纪录片一直尊崇个性创造,导演刘湘晨是第一位在作品前特别标注“刘湘晨导演作品”的人,而其他更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也在寻求自己创作风格的道路上一直探求,并把这种个性、平视之风延续到现在的纪录片创作中。

平等视角带来的是更多差异化、有特质的记录。新疆很多影片中都展现过维吾尔人过古尔邦节的场景,每一部影片表现都不会完全相同。在纪录片《一个人的绿洲》中,导演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主人公阿不都热依木大爷为失去老人的家庭主持宰牲,二是这个村庄由男性组成的拜年队伍一上午要拜访十几个家庭,每家都是同样的黑羊手抓肉,这个传统据说已经传了几代人。平等细腻观察呈现到影片中,这个绿洲村庄古尔邦节第一天的生活就有了厚重的历史之味,也能体现村庄每个人世代紧密相傍的依存关系。

平等的视角、零距离的相伴也会带来影片之外的惊喜。纪录片导演宁照宇成为维吾尔主人公的干女儿,两个家庭谱写了一段半个世纪剪不断的绵长情缘;纪录片导演贾正华在拍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格尔齐加·朱乃的一年时间中,也被老艺术家赐予蒙古族名字哈勒努敦。这都是纪录片创作人渴求的最真实的果实,也是他们对人类学记录的有益尝试。

新疆纪录片故事叙述不追求爆款,导演们大都可以接受缓慢与平淡,正如新疆大地的生活,对新疆纪录片导演来说,在“他者”生活中沉淀、成长至关重要。

现在的年轻人有极高的起点,他们从小被优秀电影和美剧日剧所熏陶,可以看到各种创作样态,对自我审美也有着极坚定的认知。总的来说,即使是年轻的新疆纪录片影像工作者,在拍摄现场他们很可能会用大量的美学程式来主导自己的作品,期许更多的故事张力、戏剧冲突,但这些作品还是对新疆本土纪录片质朴精神的延续。

生活本身充满未知,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在导演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刚刚杀青时,剧组发布了有关介绍,由年轻人组成的摄影团队在山东农村整整呆了366天。当我们终于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纪录片时,我们感觉不到这是由非常年轻的摄影师拍摄的作品。他们的镜头冷静精准,捕捉到位,一年时间的历练让这些年轻作者迅速成熟,这就是一部好纪录片应该产生的最大动能。

近年来,新疆纪录片人在资金困顿艰难前行的路途中,还是推出了许多长期蹲守拍摄、跨年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如《吾守尔大爷的冰》《高崖上的土陶》《老庄子老井》《一个人的绿洲》,新疆纪录片导演还是有幸能坚守在南北疆最基层乡村,用他们擅长的冷静细腻观察向观众呈现一个最真实的新疆;系列作品《一百年前的探险日记》《塔里木河》《伊犁河》《山河新疆》让新疆纪录片迈入大片时代;新疆纪录片人的代际传承也一直在累积坚持,一批批年轻的纪录片导演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成熟,纪录片的荣誉担当成为每一个年轻人的最高追求。

在纪录片《养驴记》前期拍摄中,摄制组一直把贫困户领驴这场戏作为重中之重,一直在和当地乡政府了解进度时间,但最后还是与这次戏擦肩而过,这场戏由担任第三、第四摄影的两个驻村小伙子负责记录。苦于语言不通,摄影师只能尽量完整地不停机记录,拍摄发放驴的多种场景,他们考虑到大中近特场景的不同声音质量效果,勤跑、多拍是唯一选择。在夜里一点钟卸驴一段,摄影师还把农民的电瓶车灯光组合在一起,驴叫声、农民的吆喝声和老乡脸上的笑容特别真实质朴,有了这一战,相信以后再出现突发情况这两位年轻的摄影师都可以胜任。

从1994年底,《八廓南街16号》正式开拍。创作者和摄影师在拉萨中心的廓南街16号居委会驻扎下来,他们像上班一样每天准时赶到居委会,每天在那儿耗着,喝茶,聊天,完全变成居委会的人了。1995年10月,该片完成了拍摄工作,一共拍了18盘录像带,素材长达400分钟,经过后期剪辑后成片是100分钟,片比达4:1。如今应该没有很多机会让一个摄制组慢慢记录,一年又一年,这种方式记录的影片人们会为之感动。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构建起自己和影片的关系、处理好和主人公的关系,确定自己的影像风格,做好应对变化的补充方案,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坚持下去,就可能成就一部优秀的民族影像纪录片。

猜你喜欢

纪录片新疆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疆多怪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