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综艺节目的戏剧结构设计策略
——以《演员的诞生》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演技评判导师

建构节目的故事背景与故事前提

贴切的故事背景。叙事性作品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选择,它既是读者(观众)理解作品的时空坐标,同时也是故事主题赖以存在的土壤。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在《编剧的艺术》一书中说:“每一部戏必须有一个精心构思的前提,前提即中心思想……前提指引剧本达到你所希望的目标……”如果试图把《演员的诞生》还原为一部戏剧作品,首先就要关照它建构故事的时空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展现的故事主题。

进入新千年的中国影视行业呈现出资本化和明星化的鲜明趋势。在“颜值即正义”的口号煽动下,一方面,一众流量明星、小鲜肉粉墨登场霸占银屏,甚至还出现了数字先生和数字小姐的怪现象,演技被无下限拉低,高流量和烂口碑的剧集充斥荧屏。另一方面,“流量演员”动辄数千万元的天价片酬,不断挤压制作经费,造成剧集整体质量的严重缺陷,最终损害了观众对国产影视作品的信心。《演员的诞生》强调的“回归演技”“不忘初心”“戏比天大”的价值前提,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构起来的。

宏大的故事前提。故事前提是构成故事世界的第一个要素。罗伯特·麦基(RobertMcKee)用“主控思想”代替了“主题”一词,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一个能够表达故事的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无论是“前提”还是“主控思想”都指向了奠基故事的哲学思想和主题。《演员的诞生》定位中国首档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节目,它的剧情哲学是“为演员职业正名”,催生“有演技”的演员诞生。这一前提至少包含了几组相互对立的价值判断,如真实与虚假、颜值正义和演技正义、信念感和儿戏、提携晚辈或压制新人、戏比天大或腕儿比戏大、小角色和小演员等。这些价值冲突在《演员的诞生》中被反复提及,构成了故事前提的多重意义空间。

故事前提间的冲突。以竞技形式推动剧情发展的设计,必然会带来一个附加前提——即评判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浙江卫视的张燕指出:“《演员的诞生》对竞演环节选手表现的评判标准不够清晰;导师评判较为主观和情绪化;选手也没有充分阐述创作构想的机会。”这就导致节目对“公平、公正”的价值预设的偏离。竞演选手希望在比赛中获胜,获得导师和观众的认可,他们的“额度欲望”构成了个人行动的合理性,并与其他选手产生冲突。《演员的诞生》在节目中充分展示了这个小前提引发的冲突,客观上削弱了“真演技”“好演员”这个故事前提。从现象学角度看,“演员”一词作为意向性对象,由众多的侧面、视角面和外形构成。演技、艺德、信念感、敬业精神、外形、颜值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演员”的整体。“要素不能脱离他们所属的整体而独立存在,这样就会导致常见的哲学错误——误置具体性。”演技、信念感要素奠基于表演行动;艺德、敬业要素奠基于个人道德或职业道德;外形、颜值奠基于身体,它们并不是直接构成“好演员”的要素,而“好演员”正是在这种“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中被给予的。如果说“好演技”有一套系统的表演理论作为评判标准,那么“好演员”的评价标准就复杂得多。评判标准的复杂性也是造成“演员”故事前提不断偏离,引起粉丝、观众和专家广泛质疑的深层原因。

精心设计节目的人物三维

充实的人物三维。人物是叙事性作品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是故事三要素的核心。真人秀节目对人物的选择和设定,往往体现出节目的价值预设和故事走向。戏剧结构理论中的人物三维包括人物的生理维、社会维和心理维三个方面,其中又以心理维最为重要,共同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动机和行动方向。总体而言,《演员的诞生》对人物三维的设计是充实而丰满的。性别、年龄和外形(生理维)覆盖了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其中隐含的演技评价标准差异、角色选择困难也为后续的冲突奠定了基础;职业成就和资历(社会维)往往表现为前辈对后辈评价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以及由身份反转带来的话题争议性(部分导师的表演受到质疑);性格设定(心理维)对冲突的产生和推进起到强化的作用,同时也使看似突兀的冲突显得合理。

节目中章子怡的角色性格设定为严厉认真、一丝不苟,表现出不妥协、有原则的评判风格,通过电视特写和微表情捕捉贯彻。宋丹丹人物性格情绪化,时而严厉苛刻,时而宽容随和,经常为选手找台阶减压力,面对争议时又据理力争不轻易妥协。她的性格设定也让她在评判时显得顾虑较多、犹豫不决,在凸显“老艺术家气派”的同时,削弱了其评委身份的专业感。刘烨的性格设定引起较大争议。他被设定为“老好人”形象,在节目中的主要作用是插科打诨、营造轻松气氛,对选手也以褒扬为主,评判显得轻率随意。人物性格的展现依托于人物语言的设计,并通过电视镜头剪辑强化。三位评委和节目裁判人(主持人)的性格设定为节目增加了可控的冲突预设,增强了节目的话题性和可看性。

偏差的主使人物选择。从节目播出效果看,《演员的诞生》中的三位导师扮演着主使人物的角色,这一设定为后续诸多争议埋下了伏笔。首先,《演员的诞生》的故事前提聚焦“演技”,推动的是“诞生”,从这一前提看,需要“诞生”的应该是那些被质疑的小鲜肉和流量演员,亦或是那些“默默无闻”但是演技上乘的“老演员”,而不应该是早已功成名就的导师。其次,节目设置了导师与选手同场竞技的环节,导师既是裁判又是选手的双重身份,不利于其承担公平、公正这一前提。同时导师在与选手的同场竞技中“落败”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从节目播出后互联网话题热度来看,宋丹丹和章子怡的演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相反,如果将选手作为主使人物,导师作为对立人物,导师通过点评或示范协助年轻演员成长,节目就会在冲突层面变得明晰得多。节目中刘天池老师定位就较为清晰明确,符合观众预期,没有引起任何负面评价。

充分重视节目的冲突设计

丰富的过度冲突。人物编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差异化,支撑冲突的产生。按照人物的对立关系,可将《演员的诞生》中的人物分为三组,即导师与导师、导师与选手、选手与选手。选手的对立关系建构于剧本之上,表现为“戏中戏”中的人物对抗,统一于“竞演演员”这一身份。导师与选手、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对抗是节目设计的重点。节目开播第一期就发生了章子怡与刘烨的“冲突”,两人假戏真做上演了一出“意料之外”的吵架。随着节目进行,基于艺德价值和公正价值之上的冲突不断发生。例如,节目第一期第一轮第二场,筑梦BOSS团队就演员忘词引起的冲突的评价;第三期第一轮第二场对老演员有“戏霸”嫌疑引起的主持人救场等冲突等。有时导师三人又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如第五期第一轮第一场中对马可等演员表演的评价。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物关系设定,在不同层次上为矛盾的产生、冲突的转化和升级做好了准备。同时,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电视和网络观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表的观点和评论,构成了故事冲突的全新维度,影响着剧情的发展。

避免冲突升级的失控。《演员的诞生》在过度冲突的设计上基本遵循了“演技”标准,如演员的笑场、现场忘词、情绪化表演、对手戏的配合、剧本的质量等矛盾并未脱离表演专业话题领域,正面回应了小鲜肉和流量明星得不到观众认可的原因,传递了节目的宗旨和价值前提。节目并不满足于这些温和的、教科书式的过度冲突,于是基于导师间的评判标准差异、性格对抗和演员职业道德的评价逐渐成为升级冲突的着力点。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观众由于冲突失调产生的不良体验与“头条”“热搜”等媒介议题选择相碰撞,最终造成了节目在互联网话语空间中的舆情失控。究其原因,媒介环境的变化是造成舆论场和话语权转化的深层原因。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在一种传播形式主导的文化向另一种传播形式主导的文化迁移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动荡。”当代社会的主导媒介已经是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媒介,麦克卢汉(McLuhan)认为:“电子媒介较书籍低得多的进入门槛,解放了普通大众;电子传播的大众化决定了内容的混合性和中庸性。”新时代的“电子人”反对权威、冲破壁垒、积极的表达自我,追求个人表达的最大化,自觉拒斥主动预设的价值判断。当《演员的诞生》的创作者面对数量众多的屏幕前的“电子人”时,他们的任何偏向和取舍都会造成节目预设价值的偏移。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以人物设定为中心、以冲突设计为动力的戏剧结构设计脉络在《演员的诞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缺失值得注意:一、节目主旨思想过于宏大,演技评价标准难以统一;二、主使人物选择偏差,人物身份的多重使命弱化了故事前提;三、节目冲突层面过多,冲突转化和升级方式生硬;四、对抗性语言风格和剪辑逻辑替代了“指导”和“教诲”应有的气质,使节目缺乏正气。应该肯定的是,在当今电视综艺节目形式雷同、内容同质、创新乏力的大背景下,《演员的诞生》的主创团队发掘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好题材,并力求讲好这个故事。节目引发的话题性客观上也有助于影视行业深入思考演员、资本、艺术创作规律和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影视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演技评判导师
交流与评判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当皇帝也得有演技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演技大爆发,只为糖果来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