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继发不安腿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2吴秋香

健康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终末期维持性肌酐

吴秋香,陈 容

(1.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肾内科风湿病科,浙江 温州 325000;2.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透析室,四川 宜宾 644000)

维持性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技术已有50多年历史,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1-2]。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称下肢不宁综合征,Ekbom于1945年结合病例首次全面描述。不安腿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维持性腹膜透析是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3]。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腿部出现如蚁走感、针刺样等难以描述的不适症状,使患者难以入睡并迫切想缓解不适感,严重影响睡眠质量[4]。不安腿综合征的诱发因素较多,如下肢血液循环障碍、阿片受体功能异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遗传因素等。本研究旨在探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不安腿综合征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8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48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患者均符合2012年国际肾脏病组织制定的KDIGO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终末期肾病;②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每周透析3次,每次4 h;③调查期间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并且智力正常能理解调查内容。排除标准:①伴有重度营养不良、严重感染、严重心血管疾病、肝病、凝血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等患者;②因住院、死亡等原因中断调查者。本研究经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不安腿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2003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SG)制定的标准[6],即:①双下肢伴有难以表述的不适感,迫使患者运动;②症状在静息时出现或加重,并且一般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③患者运动时不适感可部分或全部缓解。以上3条同时满足时即可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临床医师根据不安腿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参考相关文献[7],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透析龄、体质量指数(BMI)、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史等)、合并症、营养(SGA)和贫血用药情况,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46。随访中心数据库获取患者当月的相关实验室结果,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钙(Ca)、磷(P)、钾(K)、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铁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所有实验室指标均由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实验室和检验科检测完成,数据由研究者输入后核对资料并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安腿综合征发生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48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男238例,女244例;年龄40~82岁,平均(54.8±11.7)岁;透析时间1~11年,平均(5.1±1.7)年;平均BMI指数(21.75±2.92)kg/m2;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89例,糖尿病肾病61例,IgA肾病52例,高血压肾病36例,多囊肾27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狼疮性肾炎4例;营养状态良好401例,轻中度营养不良81例;贫血用药人数共314例,其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60 g/L)102例采用静脉滴注铁剂治疗,中度贫血(60~<90 g/L)117例采用生血宁治疗,轻度贫血(≥90 g/L)95例采用多糖复合物胶囊治疗。

2.2 影响不安腿综合征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48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发生RLS的108例(22.4%)。非RLS组与RL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贫血用药情况比例,血肌酐、P、K、β2-微球蛋白、PT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不安腿综合征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不安腿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合并糖尿病、血肌酐、贫血用药情况、P、K、β2-微球蛋白、PTH水平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RLS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4.008)、血肌酐(OR=1.126)、β2-微球蛋白(OR=1.735)、PTH(OR=1.047)是发生RLS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不安腿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对48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RLS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RLS的发生率为22.4%(108/482),与相关报道[8]的血液透析患者RLS的发病率比较一致。来自美国一项15年的随访研究[9]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RLS患病率为36.7%。Yasuhira[10]调查中国上海农村人口RLS患病情况发现,高血压、胃炎和贫血患者更易出现RLS;Wali等[11]调查显示性别、打鼾、糖尿病、哮喘是RLS发生的危险因素。。

研究[12]显示,伴有糖尿病的透析人群RLS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透析人群(P< 0.05),其发病率约为67.5%,且糖尿病与RL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是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RLS的危险因素,提示糖尿病在RLS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可能与肢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在小腿肌肉蓄积或胰岛抵抗引起中枢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因此,伴糖尿病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应注意控制血糖,可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推荐指南,考虑患者长期处于含糖腹透液的糖负荷,控制标准为:餐后血糖应小于200 mg/dL,空腹血糖应小于140 mg/dL,HbA1c应小于8%。另外,还需注意改善患者的肢体局部血液循环,如通过适当的泡脚、局部按摩、揉搓等来增加热量,促进循环;或通过适量运动来消除下肢肌肉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也可通过食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及炎症的水果及食物。

研究[13]显示,某些中大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PTH在尿毒症患者体内积聚可引起周围神经组织发生脱髓鞘病变,削弱神经传导作用,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导致RLS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β2-微球蛋白、PTH等中大分子毒素升高是导致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RLS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研究[14]发现,在透析过程中联合血液灌流吸附大分子毒素,可有效降低RLS的发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RLS疗效确切,并有助于缓解RLS症状。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肌酐是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RLS发生的危险因素,但考虑到肌酐容易受饮食、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故关于血肌酐是RLS危险因素的结论仍需斟酌。

综上所述,RLS在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合并糖尿病、β2-微球蛋白、PTH是维持性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RLS发生的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终末期维持性肌酐
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终末期受累髋臼内陷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