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箪食壶浆与《观刈麦》

2020-11-06王淑娟

莫愁·小作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读诗劳作白居易

王淑娟

孩子们,提及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你们会想起哪首诗?

我猜,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首打小就会背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让大家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粮食。作者李绅也凭借《悯农》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名中的“悯”字有“怜悯、同情”的意思,我将它理解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心。

据说,李绅后来做了大官,却失了对百姓的体恤与悲悯。这其实是有争议的,各种版本以讹传讹,并无定论。我以为,当同僚登高望远抒发做官的感慨,而李绅眼里能看到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夫,笔下能写出朴素而情真的文字,想必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

李绅交往的朋友中,也有关注农民劳作之苦的人,他就是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位特别有悲悯之情的诗人。相传他每作一首诗,都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要是老婆婆听不懂,他就进行修改,直到她能够听懂为止。

大家点赞的是白居易对创作的尊重,但我同时还看到了他对人的尊重:那个时候能读书识字者毕竟是少数,作诗、读诗、品诗似乎是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与布衣平民无关。而白居易却关注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力求诗作“老妪能解”,这种情怀必定让他能关心世间悲苦,将创作视角放置于更普通的群体。

今天想和你们一起聊聊的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观刈麦》。

记得我看《中华诗词大会·恰同学少年》第一季时,有一道与这首诗相关的题,中南大学的一位选手以为此诗写的是种麦子,因此答错而被淘汰。

那么《观刈麦》写的是什么呢?“刈”字有割的意思,所以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麦收季节,农民割麦收麦的情景。

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这里,白居易不仅写出了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诗《长恨歌》,还写出了《观刈麦》《卖炭翁》這样反映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历五月,正是农忙时节。妇女带着孩子到田里给劳作的男人们送饭送水。南冈麦田里,青壮男子们正在埋头割麦,脚下热气熏蒸,背上烈日炙烤,但即使累得筋疲力尽,内心却盼着白昼长些、再长些,可以多干活。

其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诗总让人读之心酸。天气如此之热,但时光却无比珍贵,因为天越热、白昼越长,才能有更多时间干活。这也总让我想起《卖炭翁》中相似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冷得发抖,却越盼天更冷,因为越冷炭越好卖。这种不合常情的心理,是不是让你心生无限同情?

但更让人同情的在后面——一位妇人怀抱孩子,在地里捡拾遗漏的麦子,因为她已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能拾麦充饥。

与这位妇人相比,酷暑之下能有活干也是值得珍惜的啊。

让人感动的是,白居易并没有置身于诗外,而是把自己放进诗中,与种田的农人进行对比。他看到农人的劳碌辛忙,开始反省自己 “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内心不由愧疚不安,“尽日不能忘”。

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往往能呈现他的情感和思想。身为士大夫阶层,白居易能站在农民立场,体恤他们的艰辛,并为自己没有功德却享受俸禄而惭愧。这是不是反映了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呢?

《观刈麦》中有一个成语:箪食壶浆。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思是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引用“箪食”与“壶浆”,表示给青壮男子送饭食。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食物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内涵。

比如,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社稷合在一起,就代表国家。

比如,咱们的传统节日,都会和食物相关联。

比如,“吃”字被广泛运用,吃亏、吃力、吃香、吃罪、吃得开、大吃一惊、吃一堑长一智……

不管是成语,还是古代文人留下的经典诗词,以及和食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它们都在提醒我们,箪食壶浆,人间烟火。食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是值得被尊重的。

希望你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也能将这份感情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吃东西时要认认真真,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美好;更应恭恭敬敬,这份敬畏是对劳动者辛苦付出的感恩。

【作品赏析】

一颗粮食,要经过多少劳作,才能抵达我们的餐桌?从播种、育秧、耕整、插播、植保、排灌、收割、粮食、盘中餐,每一个阶段,都有诗人怀着尊敬、悲悯和喜悦,创作出相关的诗句: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的是播种;五柳先生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的是锄草;颜仁郁的“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写的是耕整;杨万里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写的是插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的是插秧;白居易的这首《观刈麦》,不仅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勤劳,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者的愧怍。正如本文作者所说的,如果读诗时能共情到诗人的感情,那我们也应该将这份感情迁移到生活中,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保有感恩和敬畏。

猜你喜欢

读诗劳作白居易
致敬爱的祖母
春暖劳作花相伴
读诗的窗口
夜雪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