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

2020-11-02李阳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一致性一节课溶液

李阳

摘要:新的教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对课堂设计更加的科学。“教学一致性”的课堂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为例,阐述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

关键字: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犹记得2018年10月,在“江苏省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培训(教务主任班)”的培训会上,有幸聆听崔允漷教授的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讲解,受益匪浅。

崔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三者都服务于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了学习目标而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学习目标而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而评。而且“教学评”应该在一节课中同时体现。

这不禁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以上规律的课堂。以新课“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为例。经过思考后,我觉得这节课可以这样上:

一、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探讨:“生活中你怎么确定一杯盐水中含有NaCl的多少?”从而从生活中直观的,定性的了解溶液中浓度的概念。同时问学生生活中定量衡量溶液浓度的例子?

此时我们可以举例关于酒驾:“血液中酒精浓度大于20mg/100mL为酒驾;大于80mg/100mL为醉驾”,或者初中学习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定量的衡量溶液的浓度。

二、对概念进行评价:

“教学评的一致性”在于及时的评价,所以在这里,我觉得需要用一两道题目,对定义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且对定义进行辨析,强调定义中基本物理量的注意点。比如:可以用题目让学理解公式中的“V”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知道无论用哪一個量来代表浓度,浓度都是不会随着取出溶液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

三、回顾以前所学,建立网络结构:

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三个公式了,但是并没有将这三个公式串联起来看。学生还是孤立的去看待每一个公式。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三个公式,让学生自己寻找它们之间的网络结构,并寻求公式之间的转换关系,寻求它们的共同点。

四、对公式间互相转化的评价

在这里我们使用精心选择的题目,由易到难的评价学生对于公式的转换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在这里我在设计题目的时候,特地把前两题设计成了解答题,让学生写了过程,并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上展示。其实不看学生的计算过程,很难发现学生解题思路的一些问题,也就很难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基于目标开展的专业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开展的前提,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不合理,一致性就无法实现。所以在这里,要明确了公式间的转换对将来的学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能够明确物质的量的核心作用。

五、稀释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在设计稀释问题的探讨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比如“稀释过程中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大了?哪些量变小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要不要和学生探讨?探讨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探讨,整节课会不会不完整?但是教研员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这一个点的核心是什么?这一个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核心在于,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溶液稀释的方法与计算,至于变得量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六、滴定问题

其实在新课设计时,我一直在纠结这一块内容要不要在这一节课讲。因为45分钟时间有限,如果将这一块内容加入到教学当中去,就会使教学的时间十分的紧凑,尤其是考虑到我们的生源基础,这个内容会让学生没法当堂理解。

但是我后来又想,学习知识最大的作用便是应用,而对于学生而言,物质的量浓度主要涉及到的应用就是滴定。如果不讲则会使整节课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整节课的不完整。所以最终我还是将这一块内容讲解。从应用的角度来讲解公式,在后续的题目的呈现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学生接受的还不错。这就不禁让我重新审视曾经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将知识点全部讲完以后才让学生练习,所以学生没有一次性接受那么多知识。而分段教学后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认识到上好一节课虽然不易,但是这是社会,家长,学生以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说“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那么“教师就是一个凭借良心从事的职业”。新的教育改革来袭,想要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那么就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处理好“教学评一体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3]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

猜你喜欢

一致性一节课溶液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揪出那只“混进革命队伍里的猫”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