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名著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2020-11-02王光佑

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生活化教学

王光佑

[摘 要]针对高中名著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标签”满天飞的尴尬局面,为切实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大胆尝试“巧借名人名言,增添导入魅力”“品读小说标题,提升思维层次”“选择独特视角,直击文本内核”“立足文本全局,纵横对比赏鉴”“设身处地悟读,走进人物内心”“咀嚼‘神来之笔,品鉴言语魅力”“领悟哲理之美,提升审美品位”等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名著;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5-0086-07

0 引言

在高中名著教学实践中,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依次将教参上“钦定”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的结论生搬到课堂上,学生则热衷于抄录和膜拜这些圣经一般的条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不敢越雷池半步,师生在“标签”曼舞的课堂上僵化了自己的思想,泯灭了诗意的创造和悟性的灵光。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笔者在高中小说教学实践中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谓事半功倍,现不揣浅陋,以就教于方家。

1 巧借名人名言,增添导入魅力

巧妙的课堂导入语,不仅能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令课堂增色不少。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而巧借名人语录切入以增添课堂的厚重感和吸引力,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捷径。比如,在进行《老人与海》的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开场白: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老人与海》描述的那[JP3]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2015年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了“文坛硬汉”海明威和他的不朽著作《老人与海》。习主席为何如此推崇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呢?这部作品到底有什么超凡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海明威,一起走进他和他的《老人与海》。

这个别致的开场白借习近平主席对《老人与海》的推崇和念念不忘的经典语录,为课堂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萌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可谓巧借东风,事半功倍。

在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形象时,笔者这样设计开场白:

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过:“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而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他还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都写出来。”今天,我们就跟着施耐庵,一起走近这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鲜明的个性?

这个开场白通过借用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经典语录为主人公林冲的出场作铺垫,既为《水浒传》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又在无形之中为课堂增添了几分诱人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小说教学实践中,通过借用名家对作品的评价或读后感等经典资源,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添课堂的吸引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生动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品读小说标题,提升思维层次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将其移植过来,是否可以将标题说成是文章的窗户呢?在高中名著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透过文章标题这扇精致的窗户,又能看到些什么美丽的风景呢?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先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课文的第一幅插图,再启发他们思考:小说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能不能换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逃避现实的人”“战战兢兢的人”“脸色苍白的人”“性情孤僻的人”“辖制全城的人”呢?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得以激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1)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和“ 脸色苍白”都只表现出别里科夫害怕变革和对新生事物的抵触心理;而“辖制全城的人”主要突出别里科夫们令人压抑、窒息和深恶痛绝。(2)“战战兢兢的人”表现别里科夫外强中干、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的人”表现别里科夫内心的孤独、阴暗和性格的古怪,这些都只是别里科夫的个别特征,而不是全部。(3)“逃避现实的人”比较直白,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却十分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别里科夫的外貌特征和思想本质,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之后,笔者再追问:“说得真好。大家看,标题中有两个词用得非常精妙,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呢?”

生1:“我觉得‘装字用得妙,‘装这个动作可以理解为主动和被動两种情况,如果理解成主动的‘装,就是别里科夫自己将自己‘装在套子里。如果理解成被动的‘装,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把别里科夫‘装进了套子,而别里科夫又无时无刻不想把别人也都‘装进这个漆黑的套子里。”

生2:“我觉得‘套子这个词也十分巧妙。作者不仅把别里科夫的衣着和生活用具等比作看得见的‘套子,而且把别里科夫的落后思想比作无形的‘套子,太生动形象啦!”

笔者带头为学生精彩的见解鼓掌。

在教学《老人与海》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小说标题能否换成“桑地亚哥”“老人与鲨鱼”或“桑地亚哥与海”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1)如果用“桑地亚哥”作为小说的标题,就无法突出主人公当时年老体衰的具体困境,自然就无法表现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2)“鲨鱼”只是桑地亚哥可怕的敌人和尊重的对手,“海”才是主人公赖以生存的自然的象征,小说主人公在文中所反思的,不仅仅是自己与鲨鱼的关系,而且是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因此,标题用“海”比“鲨鱼”更具有包容性,更契合小说中“老人”冷静反观的相关情节。(3)课文标题《老人与海》的重心在“与”字上,强调的是“老人”和“海”之间的关系,突出的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而“老人与海”既突出了主人公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又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主题。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山外看山、局外观局,方能领悟其中“真意”!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分析、比较和辨别,多维度地审读小说标题,不仅迅即激活了学生思维,而且激活了课堂,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一丝难得的生机和诱人的诗意。如此引导学生大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经典小说,并培养其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对培养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大有裨益。

3 选择独特视角,直击文本内核

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才能带动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于漪老师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起承转合,环环紧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所以她的课堂才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如此精湛的于漪尚且如此,我等后生又有什么理由浅尝辄止,得过且过,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差不多”先生呢?由此可见,只有要大胆超越,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最佳切口,选择个性化的独特视角,才能游刃有余地直击文本内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让课堂勃发出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在教《边城》时,不少人都按照教参上的经典分析,从“三美”的视角切入,久而久之,容易给人以审美的疲劳。为了有所突破,笔者研读了有关《边城》的研究文章,认真阅读该专题的相关学术成果之后,忽然之间就产生了灵感:要想避开常人熟知的“三美”视角,何不从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意图入手呢?既然作者的创作动机原本就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何不抓住作者谈写作意图中的三个关键词“乐”“哀”“爱”来做文章呢?经过再三思量,笔者决定以“乐”“哀”“爱”为统帅,由整体到局部,通过具体感悟和品味“翠翠”的“乐”与“哀”,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爱”,进而学会“爱”……在笔者的精心指导下,我校教师们《边城》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富创意。经过多次操练,年轻教师贾志梅在赛课时四两拨千斤,高潮迭起,诗意盎然,令人眼前一亮,顺理成章地摘取了泸州市普通高中小说展评课的一等奖,笔者也荣获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在教《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章时,不少人都觉得文章太长,内容又多,难点繁杂,很难把握。常规的教学往往紧紧围绕林黛玉“为何要进贾府”“进贾府的经过”和“进贾府的结果”来组织教学,从小说的背景、人物、环境和情节等几方面各个击破。但长期以来都这么教,即使学生不厌烦,教者也会觉得没什么新意。为了有所突破,笔者紧紧抓住标题中的“林黛玉”和“贾府”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对比,深入挖掘两者并列的深刻内涵。通过反复斟酌,最终发现,可以用一“大”一“小”两个字来统帅全文,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贾府”之“大”和“黛玉”之“小”,再从“黛玉”之“小”中,品出“黛玉”之“大”。即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贾府的外观和客厅的相关语句,感悟贾府之大规模、大气象、大富丽、大礼仪、大权势和大尊荣;通过探寻贾府出场的人物谁有资格担当贾府的形象代言人,体会贾母地位之高、熙凤实权之大、宝玉受宠之隆,体验在权势如此之大、地位如此之高和身份如此之贵的贾府主人面前,寄人篱下的“黛玉”感到自身是多么的渺小!感悟了“贾府”的“大”环境,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语句,抓住典型细节仔细咀嚼玩味儿,分享感悟,与“贾宝玉”的直率和“王熙凤”的放诞对比,学生自然能体会到“林黛玉”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诸多细节中所隐藏的大自卑、大孤单、大无奈和大自尊……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倘能找出切中肯綮的小切口,牵一发而“帅”全文,则能顺利引导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走进人物内心,主动与作者、文本和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多维对话,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生动实践中水到渠成地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

4 立足文本全局,纵横对比赏鉴

在平时的小说教学实践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将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学生一个必要的交代,仅仅局限于课文节选的部分情节做文章,则有可能因为视野的狭窄而陷入一叶障目的泥潭,浅尝辄止,很难顺利走进文本,更不用说平等地与作者和文本展开多维而立体的对话了。倘若在教学中立足于文本全局,在整本书阅读的广阔视野下设计自己的教学,则可能又是一番新天地。如果能引导学生“走进去”之后,再“跳出来”,选取相同或相反的情节或作品进行纵横比照,则能有效打开思路,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和辨别赏鉴中优化思维品质,升华思想认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边城》时,为了更好地品味翠翠的爱情之美,笔者让学生拓展阅读小说第十四节: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重点品味“浮”和“伞”,体会翠翠沉醉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时的那种幸福甜蜜的美妙感觉。一个“浮”字,就写活了翠翠梦中说不尽的愉悦,灵魂仿佛脱离了身体的束缚,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浮了起来,飘飘欲仙;轻灵飘逸,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平日里现实中想做而不能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都可以做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翠翠摘虎耳草来是做“伞”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从而走进翠翠内心,体会她希望得到傩送的保护,表明她早已认定了傩送就是保护她一辈子的那个人,她的心只属于傩送,再也装不下其他人了。如此将翠翠内心的幸福感推演到极致,从而为接下来品味翠翠的“哀”埋下伏笔。

选文未涉及翠翠的“哀”,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展开教学,则流于浮浅。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拓展阅读故事结局:

哥哥天保为了成全弟弟的爱情,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只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翠翠此时的处境和心境,顺利走进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虽说有爷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作为一个懵懂少女,喜欢上一个人却无从倾诉,又无人理解,其内心的孤独寂寞可想而知。傩送带给了她爱情的美好感受,最后却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是她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此时也撒手人寰,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而翠翠生活的茶峒,又是一个原始、闭塞、传统的地方,它给了翠翠一颗纯净、无瑕的心灵,同时又让她十分羞涩腼腆。即使内心狂热地爱上一个人,也不敢直接向对方表白,以致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再加上她父母的爱情悲剧,爷爷竭尽全力避免翠翠走母亲的老路,但翠翠最终还是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独自品味着命运的悲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爱”,学会“爱”,笔者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钱钟书《围城》的相关情节:

父亲道:“你的婚事也该上劲了,两个兄弟都早娶了媳妇,孩子都有了。做媒的有好几起,可是,你现在不用我们这种老厌物来替你作主了。苏鸿业呢,人倒有点名望,从前好像做过几任实缺官——”鸿渐暗想……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母亲道:“我不赞成!官小姐是娶不得的,要你服侍她,她不会服侍你。并且娶媳妇要同乡人才好,外县人脾气总有点不合式,你娶了不受用。这位苏小姐是留学生,年龄怕不小了。”那两位中学没毕业,而且本县生长的媳妇都有赞和的表情。

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呢。所以我怕鸿渐吃不消她……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才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他,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让学生快速浏览之后思考:《围城》中的人物在对待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态度与《边城》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围城》中的人物对爱情考虑得比较多,特别功利、自私。而《边城》中的爱情是不掺任何杂质的,十分纯洁美好。无论是天保对“爱”的放手和成全、傩送对“爱”不染尘滓的极致追求,还是“爷爷”对“翠翠”的无私奉献和“翠翠”对傩送的痴心等候,无不令人动容。从《边城》中这几个“愚夫俗子”身上,学生真正懂得了:爱是成全,不是占有;爱是纯洁的,不是利益交换;爱是自由无私的,不是强权控制;爱是默默的守候,不是贪婪的索取……——这便是沈从文先生为 “爱”字所做的最有温度的说明。

以上教学案例,立足于整本书阅读的广阔视野,通过引导学生调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纵观全局,立体多维地审视经典小说,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再设法让他们跳出文本之外,对比鉴赏,辨明异同,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而且能使他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从而唤醒其内心潜藏的美好,让真、善、美深深扎根于课堂肥沃的土壤,并在学生心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5 设身处地悟读,走进人物内心

小说的学习和鉴赏,始终无法回避人物形象的赏鉴。是不假思索生硬地将教参书上的权威结论搬到课堂,还是还原小说的生活情境,设身处地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当“搬运工”和“传声筒”,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可能像“瞎猫”一样四处乱撞,要么信口开河,要么乱贴标签,总是“浮”在文本的“水面”,始终“沉”不下去。既然师生都“沉”不到文本的“水底”,又怎么可能与作者、文本和人物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呢?

在教《祝福》时,有学生对祥林嫂的“反抗”行为困惑不解。为了带领学生顺利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笔者让他们以时间为序,先概述祥林嫂的人生经历,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思考:第一,第一次死了丈夫,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去做工,当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第二,被婆婆卖到贺家墺,祥林嫂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出格”?第三,“捐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时,学生不清楚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去做工?笔者让他们联系祥林嫂当时的生活状况进行猜想:一个二十六七岁的新丧寡妇,模样挺周正,年轻力壮,吃苦耐劳,又有一个“应酬从容”精明能干的婆婆,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能上山打柴的小叔子……如果她不“逃”,结果会怎样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讨论,学生自然能明白:失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祥林嫂就失去了依靠——她在这个家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逃出去打工,要么等着被婆婆当牲口一样卖掉——在她婆婆和小叔子的眼里,祥林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祥之人,因为她“克”死了小她十多岁的丈夫,她婆婆和小叔子怎么可能允许她这个“丧门星”长期呆在这个家里呢?毕竟,寡妇门前是非多啊,何况她这个寡妇还这么年轻,还能卖个好价钱?正因为如此,初到鲁镇做工时,她没有丝毫的懈怠,“食物不论”,“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只要能养活自己,只要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哪怕再苦再累,祥林嫂也十分满足,原来,她是满足于自己暂时不用背上“一女侍二夫”的不贞节的骂名啊!

不用老师讲解,学生自然也能触类旁通:被婆婆卖到贺家墺,祥林嫂之所以表现得那么“出格”,并不是因为她对贺老六的素不相识没有感情基础,也不是出于对新生活的恐惧,她之所以“嚎一路,骂一路”,“把喉咙都哭哑了”,“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 ……是因为她“在读书人家做过事”。她受到过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一女不侍二夫”“坚守节操,守身如玉”等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熏染。从这个意义上说,祥林嫂所谓的反抗,并非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是主动维护极端腐朽的封建思想,这就为她的命运增添了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捐门槛”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冬至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这些细节表明,祥林嫂已经从柳妈的“恐惧”中彻底解放出来了,既然她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当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就已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了,她当然就有资格“坦然”地去拿祭祀的酒杯和筷子!可四婶那慌忙的厉声喝止,如当头一棒,彻底击垮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柱,使她最终沦为乞丐。

历尽了人世的沧桑,祥林嫂内心似乎对命运和鬼神之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因为,自己这辈子勤劳善良,凭力气吃饭,没做过亏心事,更没祸害过什么人,可她却备尝命运之神的捉弄,历尽坎坷。在行将就木之時,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发出了令人吃惊的质疑。可“我”那“说不清”的推诿,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祥林嫂带着莫大的恐惧,凄惨地死在鲁镇的祝福声里。

以上教学实践,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设身处地地站在小说人物的处境和立场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审读文本细节,咀嚼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主人公丰富的情感潮汐,入情入味地品鉴小说人物的情感美和人性美,学生自然容易“入戏”,且有感而发,怎么可能胡乱地贴标签呢?

6 咀嚼“神来之笔”,品鉴言语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表征。审美鉴赏是审美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审美创造是审美鉴赏的延伸和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小说教学中,要提升高中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首先得培养他们感受和品鉴作品语言尤其是人物语言的言语艺术的能力,通过咀嚼小说作品的“神来之笔”,品鉴作品言语艺术的独特魅力,以提升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在教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的婆婆派人来把祥林嫂绑回去时说的一句:“可恶!然而……”不甚了了。笔者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鲁四老爷家在鲁镇的地位以及鲁四老爷老学究的身份,探究鲁四老爷当时的内心活动。为什么鲁四老爷觉得“可恶”呢?到底是谁可恶呢?结合当时的语境,学生很快就明白:因为祥林嫂的婆家没给鲁家打招呼,擅自把鲁家的女工给抓走了,这显然是不给鲁四老爷面子,——居然有人这么不懂礼数,竟敢如此打鲁四老爷的脸,对一个尊卑有序注重礼教的鲁四老爷来说,难道还不觉得可恶吗?此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作者用了一个“!”来加强语气,表达鲁四老爷内心强烈的不满。但接着,鲁四老爷又说“然而……”作者只交代了表示转折关系的“然而”两字,至于鲁四老爷接下来说了些什么,却用省略号隐去——抑或是鲁四老爷当时就没再说什么,只是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或是故意略去了自己想说的话,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的空间,此处留白,含蓄凝练,韵味无穷,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在鲁四老爷眼里,祥林嫂作为儿媳妇,没给婆婆打招呼就私自“逃”出来打工,这本身就不合礼数;再说,作为祥林嫂的婆婆,她是有资格任意处置祥林嫂的,哪怕是不给主顾打招呼,私自将出逃的儿媳妇绑回去,在当时,这“莽撞”也无可厚非,甚至是情有可原的……通过设身处地地品味鲁四老爷这短短的仅有四个字的两句话和省略号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则认清了鲁四老爷封建“卫道士”的无耻嘴脸。

同样的道理,在引导学生品味祥林嫂捐门槛后“坦然”地去拿祭祀的酒杯和筷子,却被四婶大声喝止后的细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木偶人……”

学生不知道“炮烙”是怎样的感觉,笔者就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没有突然触碰到烧热的东西(如烫手的铁锅、火钳或开水壶之类)时,迅即把手缩回来的经验?通过调动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容易体会祥林嫂自以为捐门槛赎了罪,可以坦然地帮忙祭祀,却被四婶儿厉声喝止时惊弓之鸟般的恐惧和不安。此时此境,鲁四老爷家祭祀的酒杯和筷子仿佛是烧红了的铁钳,“烙”得祥林嫂惊恐万状地赶紧把手缩了回来。“灰黑”而“窈陷”的眼睛,表明祥林嫂由于精神的崩塌而带来的无助和绝望;更加不济的精神、“白天出洞的小鼠”一般的胆怯和惴惴不安以及“木偶人”般的麻木神态,这些生动的细节,将祥林嫂在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捐门槛”实效后,精神支柱完全崩塌时从肉体到精神的巨大变化,形象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以上课例,通过带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仔细咀嚼小说作品的“神来之笔”,品鉴作品言语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的能力。

7 领悟哲理之美,提升审美品位

在平常的小说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热衷于追寻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教师也喜欢生硬地将教参上有关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结论搬到课堂上,却疏于引领学生探究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积极探寻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滋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其审美品位。

在教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引导学生咀嚼小说的结尾: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

通过设身处地地还原小说情境,学生们自然明白:虽说埋掉了一个别里科夫,但在当时的沙俄,像别里科夫这样因循守旧、害怕变革、喜欢告密的人还真不少,因此,众人从墓园回去的时候,表面上都装出一副十分悲伤的模样,假装“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而这些人心里,却正享受着“完全享受自由”的快乐,并憧憬着自由而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难道只有契诃夫生活的沙皇俄国才有“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身边有没有“别里科夫”呢?我们自己会不会冷不丁就变成了“别里科夫”?学生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和自身生活实际,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契诃夫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可以说,在当时的沙俄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高压钳制,鹰犬遍布,告密成风。人们在战战兢兢中生活,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惨遭逮捕和殺戮。是这样畸形的时代,孕育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孤僻、胆小、害怕变革、抵触一切新生事物的怪人,他一门心思想做一个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在别里科夫的世界里,一切都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旦出现与当局命令或规定不符的事情,则如同大难临头,令他们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因为害怕出乱子,所以害怕一切未经当局允许的改变,哪怕这些改变与当局的规定并不抵触甚至毫不相干,别里科夫们也战战兢兢,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使他不自觉地沦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从而让人感到压抑乃至窒息。因此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顽固维护旧事物、反对社会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这类人的代名词。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然能明白:“旧事物”和“新事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二者之间是动态发展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前的“新事物”,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了“旧事物”。在不断涌现的“新事物”面前,说不定以前的新生事物的拥护者,极有可能蜕变成“旧事物”的顽固维护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新事物”与“旧事物”矛盾冲突,都要面临“变革”与“守旧”的博弈,如果思想僵化,不与时俱进,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别里科夫”,从而被时代淘汰,甚至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得粉身碎骨。

课外,笔者还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此为据,思考改革创新对个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彻底更新观念,蓄足勇气和胆识,打好绚烂的人生底色。

总而言之,在高中名著教学实践中,通过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巧借名人名言,增添导入魅力”“品读小说标题,提升思维层次”“选择独特视角,直击文本内核”“立足文本全局,纵横对比赏鉴”“设身处地悟读,走进人物内心”“咀嚼‘神来之笔,品鉴言语魅力”“领悟哲理之美,提升审美品位”,能彻底改变只重视结果而不顾学生体验与感悟过程的“标签”满天飞的尴尬局面,对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生活化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