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尝试与探索

2020-11-02贺莉

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贺莉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由于之前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碎片化、快餐化、刷题化”的倾向,致使高中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逐渐下降。新课程改革将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摆到重要位置,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整本书阅读是系统化的阅读,以《杜甫传》为例,教师的导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带领学生读起来——激发和培养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带领学生读下去——学习运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带领学生读进去——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习质疑探究;带领学生读出来——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5-0081-05

0引言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整本书阅读,需要读起来、读下去、读进去、读出来。本文以《杜甫传》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的导读策略。

《杜甫传》全书227页,是一部融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作者冯至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1]。《杜甫传》的风格与其他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那么,抒情而凝练的《杜甫传》,学生如何读下去并顺利地把它读完?教师可以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把书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读进去,如何引领学生读出来等方面着手。

1读起来——激发和培养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高中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面临着高考压力,面临着课业负担,能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先,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肢解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调不说,且知识内容乏味,毫无课堂气氛可言,严重降低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2]。有的教师另辟捷径,为学生推荐一些精华摘抄类的书籍,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希望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方法虽然短期内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成绩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后阅读的整体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以《杜甫传》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康震的《百家讲坛·杜甫》及电视连续剧《大唐诗圣》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此外,还可以从《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搜寻有关杜甫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杜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杜甫一生中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它是如何取得的?他的一生中到底經历了怎样的坎坷与磨难?学生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此书详细地记录了杜甫的一生,且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相信这本书可以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如此,学生阅读此书的积极性便充分被调动起来。

2读下去——学习运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引导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分为两种形式,即略读和精读。

1) 略读:略读即粗略地阅读。拿到一本书,可以对书的目录、简介进行阅读,然后对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浏览性阅读。整部书读完,学生便会对书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比如,浏览《杜甫传》目录,整体感知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再粗略地阅读每阶段杜甫的大致经历、每阶段杜甫的诗歌等。

2) 精读:精读即精细地阅读。在精读时,对于重点内容要进行重点阅读,反复琢磨,边分析边评价,务求透彻明白。尤其是在读《杜甫传》这样的书籍时,里面涉及大量的诗词,只有仔细研究,细细咀嚼,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正确的感知,才能深刻地了解当时杜甫的处境及其所思所想。

为此,教师还可以制定《整本书阅读学生自主学习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单,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能够读下去。

学生自主学习单的设置内容包括字音、字形积累,内容概括,情感体验,句子摘抄及鉴赏,研读质疑及反思。如“夔州”的“夔”、“毗邻”的“毗”、“衢道”的“衢”都属于学生积累字音字形的内容。内容概括,如读到《家世与出身》章节可概括为“叙述了杜甫的家学渊源和儒教背景,表达了杜甫父系与母系家族对他的影响”。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对杜甫的某首诗或作者的某句话产生的体验。比如《杜甫传》一书中说 “无论何时,人们对于诗的追求和喜爱不会变”,学生有所体悟,记录为“杜甫对童年的怀念,并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怀念”。研读质疑及反思部分,是指学生在读每一章、每一节,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一具体内容产生疑问。比如,《杜甫传》第七页有这样一句:“从不充足的史料里我们寻索出一些杜甫父系和母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这叙述是不完全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就我们所知道的这一些,对于杜甫伟大的成就并不能起什么积极作用。”[1]为什么说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对于杜甫伟大的成就并不能起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将这些疑问记录在学习单上,要求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填写。教师还可组织开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们学习单上的问题,选择一部分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剩下的问题在晚自习课堂上全班同学集体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单只是一种方式。如果整本书阅读过程仅用这一种方式,难免枯燥乏味,恐怕无法吸引学生读下去。因此,教师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 批注法。批注法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沈括的《梦溪笔谈》都是批注法阅读的典范,毛泽东主席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批注法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其本质就是读者与作者最直接的一种对话。比如《吴越与齐赵的漫游》章节,杜甫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进士落第后,杜甫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他后来用两句诗形容他这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杜甫《壮游》)。其中冯至提到:“这是青年时代的杜甫,这和我们所熟悉的后来的杜甫是多么不同!”[1]教师引导质疑,可以这样批注:“为什么不同?有哪些不同?”读到《杜甫传》中《与李白的汇合》章节,便可留下这样的批注:“李白与杜甫为何能够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好友?”然后再在下面写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读书探究的氛围。读到杜甫写诗呈给权贵和友人请求援引,可以批注:“窘迫的现实给杜甫带来什么改变?”这样,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寻求答案。

2)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思维方式,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的相关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很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只阅读不思考,眼到心不到。而将思维导图引入整本书的阅读中来,可以将学生所读内容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梳理、概括、提炼,并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的“图式”进行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于整本书的认识,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思维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思维导图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梳理故事情节,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可以是章节的内容概括,等等。如《长安十年》章节,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长安十年”作为中心话题,将时间、社会状况、困顿经历、诗歌及特点四大类作为一级分支进行分类。然后再做二级分支,如“困顿经历”又细分为入仕困顿、生活困顿、身体困顿等二级分支。再进行三级分支,如“入仕困顿”按原因又分为政风腐败和奸臣作怪等三级分支。

思维导图贯穿于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巧妙而有趣地对作品进行鉴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 中心阅读法。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教学生学会取舍,抓住重点,实现“点”的突破。因此,中心阅读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学生阅读的时间,还能使学生学会迅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围绕杜甫的诗词进行阅读,梳理杜甫不同时期有哪些不同的诗词。在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杜甫诗词的不同内容、情感以及原因;圍绕杜甫的人生经历进行阅读,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每段时期有些什么经历;围绕杜甫的朋友这条线索进行阅读,可以分析杜甫一生都有多少朋友,都是什么样的朋友,这些朋友曾提供过杜甫什么样的帮助,等等。

为了让学生读下去,教师还可设计课前演讲,每天5分钟时间,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分享。

经过略读和精读,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说略读和精读使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是为了读下去,那么研读就是读进去。

3读进去——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习质疑探究

读进去,是指较为清晰地把握名著的内在逻辑架构,通过名著阅读不断增长语文知识,知道名著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对名著中的重要内容正确质疑,读出个性,更读出深度来,即研读。

研读,也是提高性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体会整部书的特色及精彩之处。

就写作思路而言,《杜甫传》是传记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传记体的相关知识,即人物传记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人物传记主要是让读者通过阅读人物事迹,进而了解传主的精神风貌和人物品格,给读者以人生启迪。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目录观察《杜甫传》的写作思路,搞清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记叙传主的,是按照什么线索来记叙的。学生不难发现,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杜甫的身世背景、人生经历、作者评论。学生对《杜甫传》写作思路有了整体把握,也更直观地了解传记体的写作特征。

在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传主的性格和情感,情感和性格主要从传主的事迹当中分析,性格往往通过传主的事迹、语言、行动来显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杜甫传》传主的相关事迹,体悟隐藏的情感。

在内容方面,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如《杜甫传》的“身世背景”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寻杜甫的家族背景:杜甫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杜甫的父系是显宦家族,还是贫穷落魄之家?杜甫的母系又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杜甫家族是怎样一步一步衰落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名著中的有丰富内涵的细节。如,杜甫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中多次提到洛阳,洛阳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洛阳这个地方,发生过哪些与杜甫相关的事?如《杜甫传》的“人生经历”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探寻杜甫有多少次“进”?有多少次“退”? 在梳理名著的思路脉络和写作内容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发现不妥之处,引导学生质疑,进行深度阅读。例如,关于杜甫后期的诗歌,有人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实际上就是广义的政治诗。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杜甫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政治诗是统治者所操控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杜甫的诗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杜甫的诗是政治诗吗?学生在探寻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思想水平。

艺术手法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作者刻画传主所用的方法。作者在刻画传主时往往会运用到肖像描写、衬托、对比、语言等手法,也运用修辞手法,加强人物刻画。在阅读时要能够准确判断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作用或者效果。如,为什么对杜甫的“裘马”、杜甫的“草堂”等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杜甫传》中传递的杜甫的优秀品格能夠带给人们启迪和帮助,如杜甫的积极进取精神、深沉的爱国情怀,等等。

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文章进行深刻的揣摩、体会、归纳,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学会赏析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有效的提升。

4读出来——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个性化阅读

比读进去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读出来,也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独立地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逻辑性?

只有读出来,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读出来,是指运用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去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如聊书会、阅读展示会、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诵读杜甫经典诗词,感悟杜甫的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成果展示会;引导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杜甫草堂等历史古迹。

除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名家评论,结合《杜甫传》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杜甫传》有关内容分析社会热点,思考生活学习中的现象;还可引导学生将《杜甫传》的阅读体验写成各种类型的文章,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自古雄才多磨练,浮夸子弟少伟男。人生真谛在何处,只在经历不平凡。”这是学生读完整本书《杜甫传》写下的两句感受。“人生就像一条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坠入深渊的悔恨,也有迷失道路的忧愁。人生就像无边的大海,太多的航向、太多的诱惑,于是便有惊涛骇浪的危险,也有搁浅沙滩的烦恼。假如我是杜甫,我也不会奢求生命里的物欲充实,因为清贫方能成就君子自强不息的理想;假如我是杜甫,我也不会奢求地位的显赫——”(《假如我是杜甫》)。这些文字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确实是学生自己的感受,是读完《杜甫传》而有所悟。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将杜甫和同时代的诗人从身世背景到人生经历角度进行比较,学生对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会有更深的感受,会有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可进一步对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论点,如何进行论证。最后,学生完成论文的写作。

总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教学中,教师需善于研究、善于思考;需认真审视,潜心阅读,做一位 “整本书阅读”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冯至.杜甫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2 龚丽敏.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74-75.

[责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