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26杨秋红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血氧通气重症

杨秋红

漳州市漳浦县医院ICU (福建漳州 363200)

昏迷是神经内外科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疾病,主要由于患者的脑皮质功能发生损伤,出现较为严重的障碍,使患者的意识及运动丧失,且对于外界的刺激感丧失,但心跳与呼吸依旧存在。由于重症昏迷患者的病情相对较重,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临床救治时常采用俯卧位通气方式。但长期俯卧位通气会对患者局部皮肤产生压迫,导致局部皮肤感知能力急剧下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影响患者预后[1]。本研究分析改良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昏迷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5~72岁,平均(53.51±10.7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0.2~1 h,平均(0.61±0.16)h。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平均(54.01±10.8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0.3~1 h,平均(0.63±0.1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中关于昏迷的诊断标准标准[2];首次昏迷;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4 h;已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待产女性;首次俯卧位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褥疮。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垫枕抬高头部、胸部的俯卧位通气方式:引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垫枕放置于患者额头部,使其抬高10~15 cm,后取另一垫枕放置于患者胸前,使其抬高30 cm,从而保持人工气道的悬空状态,避免打折、挤压,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2 h/次。

观察组采用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引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其面部偏向一侧,将垫枕放置于患者面部偏向同侧的胸下,从而使患者的躯体呈倾斜状态,以促进人工气道的畅通,每2 小时更换1 次面部方向,同时将其同侧的肢体抬高。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血氧指标:于俯卧位通气前、通气10 h 后,抽取两组空腹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400650,型号:PL2100)检测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 血 氧 饱 和 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及氧合指数(PaO2/fractional concentration of inspiratory oxygen,PaO2/FiO2)。(2)比较两组俯卧位通气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Ⅰ级,局部受压皮肤完整,部分皮肤伴有红斑;Ⅱ级,部分皮肤缺损,且伴有真皮层暴露,暴露区域伤口床呈现粉红色或红色,局部存在组织湿润;Ⅲ级,全层皮层受损,伤口可见呈现卷状皮下脂肪或肉芽组织;Ⅳ级,全皮层缺损,伤口深度触及筋膜、韧带、软骨等,可见腐肉或焦痂。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氧指标

俯卧位通气10 h 后,两组PaO2、SpO2及PaO2/FiO2均高于俯卧位通气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10 h 后,对照组PaCO2高于俯卧位通气前,观察组PaCO2低于俯卧位通气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氧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血氧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俯卧位通气前比较,aP<0.05;1 mmHg=0.133 kPa;PaO2 为动脉血氧分压,PaCO2 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SpO2 为血氧饱和度,PaO2/FiO2 为氧合指数

PaO2(mmHg) PaCO2(mmHg)俯卧位通气前组别 例数 俯卧位通气10 h 后对照组 32 89.12±20.43 104.72±27.23a 35.74±7.75 38.51±6.65a对照组 31 85.43±10.36 120.03±26.44a 35.02±2.97 30.76±1.21a t 0.900 2.263 0.511 6.386 P 0.372 0.027 0.611 0.000俯卧位通气10 h 后俯卧位通气前SpO2(%) PaO2/FiO2俯卧位通气前组别 例数 俯卧位通气10 h 后对照组 32 0.95±0.02 0.97±0.02a 172.74±33.76 324.41±64.32a对照组 31 0.96±0.02 0.98±0.01a 170.62±35.83 375.22±69.07a t 1.984 2.497 0.242 3.023 P 0.052 0.015 0.810 0.004俯卧位通气10 h 后俯卧位通气前

2.2 俯卧位通气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观察组俯卧位通气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俯卧位通气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常规的俯卧位通气方式在干预过程中虽可改善患者的血氧指标,但多数患者易产生压力性损伤,影响干预时长,破坏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一旦感染,则需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亦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的负担,而且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3]。

本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10 h 后,观察组血氧指标优于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改良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氧合状态,降低压迫性损伤发生率。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可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产生,改善肺通气血流比值,提高背侧肺泡复张率;同时,该通气方式可通过重力作用使患者气管内的分泌物得到良好的引流,减少纵隔与心脏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从而增加通气量,改善氧合状态,降低病死率[4];此外,重症昏迷患者采用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可增加皮肤与床面的接触面积,减轻局部皮肤的受压强度,从而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由此可见,改良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氧合状态,恢复肺通气功能,利于预后,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从经济角度出发也适用于多数患者。但是,干预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干预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隐患[5]。

综上所述,改良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氧合状态,降低压迫性损伤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氧通气重症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通气的鼻孔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