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肾镜囊肿内切开与腹腔镜下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10-26涂涛范大渊苏静陈国强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肾囊肿肾盂肾镜

涂涛,范大渊,苏静,陈国强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福建龙岩 364000)

肾囊肿是肾脏最常见的囊性疾病,发展缓慢,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且挤压周围组织(肾盂、肾盏或血管)时,会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甚至发生泌尿系感染、高血压及继发结石等。肾盂旁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靠近肾盂或者肾蒂的囊肿,占肾囊肿的1%~3%[1-3]。临床治疗的目的是引流出囊液,解除囊肿增大挤压肾实质等,公认传统治疗方法是开放性去顶减压术与囊肿腔内填塞术,以上术式技术已较成熟,操作简单,解剖结构清晰,能够同时处理肾脏原发病变及其他周围病变,但对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恢复慢[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腹腔镜、经皮肾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5]。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肾镜囊肿内切开与腹腔镜下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微创内镜术治疗的37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17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8.3±2.6)岁;囊肿位置,左侧11例,右侧9例;囊肿直径4.4~7.1 cm,平均(5.1±0.8)cm。试验组男9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7.5±3.1)岁;囊肿位置,左侧10例,右侧7例;囊肿直径4.2~7.6 cm,平均(5.4±0.7)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术前均经腹部B 超、CT 等检查确诊为肾盂旁囊肿,符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手册》相关诊断标准[6];单侧单发囊肿;囊肿直径≥4 cm;有腰痛症状或影像学提示有明显的肾盂、肾盏压迫表现;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重度肾积水、囊性肾肿瘤的患者;合并严重糖尿病及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存在其他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经皮肾镜囊肿内切开术: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斜仰截石位,适当垫高腰部,并垫好腰枕,术区常规消毒铺巾;经尿道膀胱向输尿管内置入输尿管导管,导尿引流膀胱内液体,于彩超引导下,于腋后线与腋中线之间,取第11肋下缘距第12肋下缘2~3 cm 处为穿刺点,彩超探查囊肿与肾盂或肾盏最近距离,然后经此处向肾囊肿的中心位穿刺,待拔出针芯见囊液后,将穿刺导丝置入穿刺针鞘内,用尖刀切开穿刺点皮肤0.5 cm,退出针鞘,在导丝引导下,经肾筋膜扩张器逐级扩张至F16或F18,顺利进镜至囊肿腔内(探查无出血即确定已至囊肿腔内),寻找囊肿壁距离肾盏最近的部位,取无血管区,行囊肿向肾盏切开,此时可向肾盂内注入亚甲蓝引导切开方向,必要时可逆行置入输尿管软镜在光线引导下使用NDY 激光行内切开,切开囊壁直径为1.5~2.0 cm,避开血管区,待确认术区无活动性出血后,向肾盂、输尿管内置入2条双J 管(F5和F7),一端在囊腔内,另一端在膀胱内,留置 F14或F16尿管作为肾造瘘管,向气囊内注水2~3 ml 并固定,术毕;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并补充液体,禁食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饮食[7]。

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去顶术: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成功后留置尿管,取健侧75°~90°卧位,适当垫高腰部,并于腋下垫枕,术区常规消毒铺巾;于腋后线肋缘下1~2 cm 处做一长约2.0 cm 的切口,再用大弯血管钳逐层分开肌肉层至腰背筋膜下,最终进入腹膜后间隙,待手指确认进入后腹腔间隙后,置入自制气囊,注气500 ml,保持3~5 min,以增大后腹膜腔,然后将5、10、12 mm 的Trocar 分别置于腋前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侧二横指及腋后线切口,连接气腹机,维持腹腔压力为12~13 mmHg(1 mmHg=0.133 kPa),然后于髂嵴上缘将Trocar 镜鞘置入,另外两Trocar 均置入相应腔内操作,分离腹膜外脂肪,再用超声刀切开Gerota's 筋膜,游离肾脏(游离肾门时注意保护肾蒂血管及肾盂、输尿管),然后找到囊肿并充分暴露,行破囊去顶,用吸引器将囊液充分吸出,并从距肾实质0.5~1.0 cm 处将囊壁切除,如囊腔较深,可向腔内填塞预留好的肾周脂肪,并仔细探查囊腔和肾收集系统有无相通,之后行电凝止血,停气腹机,全面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清点并确认手术器械、物品,无误后经腋中线髂嵴上方切口留置肾盂旁引流管,关闭切口,将切下囊肿壁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治疗和处理与对照组相同。

1.3 临床评价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自麻醉起效到手术结束的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纱布称重法测定)、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了解治愈(复查未出现囊肿)和复发情况[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 20 42.08±6.30 10.22±2.17 2.27±0.34 2.80±0.17试验组 17 40.77±7.14 9.56±2.40 2.16±0.40 2.65±0.23 t 0.929 0.221 1.072 1.206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拔管时间(d)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两组在术后均接受6个月的门诊随访,影像学复查显示未出现增大或有压迫张力的囊肿,均得到治愈;同时,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病例。

3 讨论

肾盂旁囊肿是发生在肾集合系统周围的一种特殊性、非遗传性肾脏囊性病变,通常发生在靠近肾盂或肾蒂部位。该病的病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表现无特异性,通常依据腹部影像学检查诊断,且诊断时需要与扩张性肾盂、肾积水、囊性肾癌等病症进行鉴别[8]。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方式较多,当前以引流囊液,避免囊肿增大而挤压集合系统对肾功能造成影响为治疗原则。

手术仍是肾囊肿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若囊肿直径>4 cm 或合并明显压迫肾脏、感染等表现,则应考虑行手术治疗[9];但是,对于良性、体积小、可随访观察及定期复查的囊肿,暂可不行手术治疗。既往临床常采用经皮肾镜穿刺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当前也有医院将其应用到肾盂旁囊肿患者的治疗中。经皮肾穿刺抽吸硬化治疗因具有高效、低风险等特点成为较常用的微创治疗术式,但手术过程仍未形成标准化[10-11]。有研究报道,单纯囊液抽吸术后复发率达80%[12-13],可能与囊肿上皮细胞分泌有关,而用硬化剂使囊壁发生粘连、炎性改变,进而影响囊肿上皮细胞分泌,可降低囊肿复发率。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去顶术已成为治疗肾囊肿患者的“金标准”,尤其是对于肾盂旁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患者均得到治愈,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病例。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囊肿内切开与腹腔镜下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患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此外由于该类患者流动性较好,因此,建议首选腹腔镜。

猜你喜欢

肾囊肿肾盂肾镜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发现肾囊肿怎么办
彩超对预测胎儿肾盂分离转归的临床价值
胎儿肾盂扩张相关疾病的三维超声诊断研究
肾囊肿悄悄损害肾健康
肾囊肿悄悄损害肾健康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