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26谢玉梅邓育香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缺氧性脑部脑病

谢玉梅,邓育香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240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胎盘异常、妊娠疾病造成新生儿窒息,从而引发脑部损伤的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疾病[1]。新生儿脑部耗氧量约占全身总耗氧量的一半,缺氧后会影响脑血供应,加重气体交换障碍,从而损害脑部,甚至导致残疾。目前,临床多采用控制惊厥及消除脑干症状等措施行对症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亚低温治疗可对多靶点非特异性的近期神经起到保护作用,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起病急,生存患儿多伴有后遗症,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治疗基础上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尤为重要。集束化护理融合诸多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本研究探讨集束化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出生孕周37~42周,平均(39.85±0.24)周;出生体重2.00~3.50 kg,平均(2.72±0.26)kg。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出生孕周38~42周,平均(39.67±0.31)周;出生体重2.00~3.80 kg,平均(2.67±0.23)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胎龄>37周。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合并严重出血的患儿;并发感染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传统护理:给予患儿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镇静、解痉等对症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师。

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仪,具体如下。

1.2.1 亚低温治疗仪治疗

患儿出生6 h 后,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德国Olympic cool cap 型)进行亚低温治疗:将患儿放于远红外线抢救箱中,同时关闭电源,探测其鼻咽、食管及直肠温度,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及脑功能指标;当患儿体温达33.5~34.0 ℃时,在其头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人员将凝胶冰帽戴至患儿头部,每小时更换1次,冰袋温度保持在7~10 ℃;若患儿出现低血压、持续低氧血症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若直肠温度在33 ℃以下,则升高抢救台温度,调节冰帽温度,持续治疗72 h。

1.2.2 集束化护理

首先明确护理目标,然后成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护理小组,回顾性分析既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现的护理问题登录万方等网站搜索解决方案,并咨询专家意见制定相关护理措施;对成员进行集中式培训,提升护理知识水平及护理技能。(1)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每4小时检查1次皮肤,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出现褥疮等并发症;可将水胶体敷料贴至患儿足跟、枕部等部位,以保护皮肤。(2)体位护理: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采用冰毯包裹其头部,双手放至嘴边,双上肢收紧放至胸前,下肢屈曲在腹侧。(3)通气护理:观察患儿呼吸道,若出现痰鸣音,应立即采取吸痰措施,时间短于10 s,确保呼吸道通畅。(4)输液管理:合理控制输液速度,过程中不宜搬动患儿,或更换体位,将多次护理操作整合为一次性操作。(5)疼痛干预:将5%葡萄糖水滴入患儿舌尖,并进行置管、拔针等操作,葡萄糖水剂量控制为1 ml,1~8次/d。(6)康复训练:若患儿情绪平稳,可进行弯曲手指、抬头、抬脚等四肢被动运动,病情稳定时可将其抱起,并轻微左右晃动。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惊厥消失时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及发育指数(干预6个月后,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评价,包括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每项发育指数评分120分以上为优秀,分数与发育情况成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惊厥消失时间(h)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d)观察组 42 7.23±3.41 4.51±1.92对照组 42 10.44±2.28 5.80±1.35 t 5.072 3.562 P 0.000 0.000

2.2 发育指数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发育指数比较(分,)

表2 两组发育指数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智力发育指数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观察组 42 89.08±10.46 103.51±7.67对照组 42 76.54±11.29 95.74±8.28 t 5.285 4.462 P 0.000 0.000

3 讨论

体内谷氨酸受体介导、线粒体损伤及存在炎症反应是诱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患儿表现为脑部缺乏供氧、供血,致使脑部发生无氧酵解,从而生成乳酸,导致脑部能量供应不足[3]。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起效缓慢,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脑部的缺血缺氧情况。亚低温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降低患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其脑部细胞死亡量及脑细胞代谢率,从而起到保护脑神经的作用[4]。

集束化护理是针对某类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循证依据的护理干预方式,其强调实证,依据患儿病情及文献资料制定,更具针对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将集束化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仪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利于减轻惊厥症状,提高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从而改善患儿预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疗时间窗较短,迟发性脑损伤多始于出生6 h 后。本研究设计在患儿出生6 h 后开始亚低温治疗,通过控制机体温度,可降低脑组织及脑细胞代谢、减少促炎因子释放、抑制线粒体诱发的神经炎症等;此外,亚低温疗法还可调节脑部血流,恢复细胞间信号传导,减轻脑水肿,并促进脑部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智力发育指数。但该方式可能对患儿器官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护理干预,及时处理安全隐患。集束化护理主要包括皮肤、体位、疼痛等护理干预,在观察患儿病情的基础上,依据其症状进行翻身、输液控制等处理,帮助患儿维持生理舒适,保障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坚持康复训练,可对患儿大脑起到良性刺激作用,激发神经元代偿能力。两者相结合,可进一步减轻损害程度,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仪可有效缩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利于患儿的心理运动发育及智力发育,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缺氧性脑部脑病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黄芪百合颗粒对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脑电图与CT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压抑食欲使人笨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