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在妇科肿瘤性病变腔镜微创手术中的作用

2020-10-26刘艳秋蔡巍汪玲玲徐勋柱张在春李政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性病变三维重建可视化

刘艳秋,蔡巍,汪玲玲,徐勋柱,张在春,李政

江西省瑞昌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西瑞昌 332200)

临床上,明确肿瘤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是妇科肿瘤性病变患者成功实施腔镜微创手术的关键[1]。目前,常规CT 检查是临床使用较普遍的检查方法,虽然医师能够根据检查结果明确部分肿瘤的相关信息,但二维图像不能立体地展现肿瘤、血管及邻近组织的关系。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处理能够清晰、全面地展现病灶及其他组织的三维形态,可为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2]。本研究探讨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在妇科肿瘤性病变腔镜微创手术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腔镜微创手术的60例妇科肿瘤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31~68岁,平均(55.43±4.71)岁;子宫肌瘤10例,卵巢肿瘤7例,子宫腺肌瘤5例,子宫内膜癌5例,绒毛膜癌3例。试验组年龄30~69岁,平均(55.22±4.45)岁;子宫肌瘤9例,卵巢肿瘤8例,子宫腺肌瘤6例,子宫内膜癌4例,绒毛膜癌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WHO 制定的妇科肿瘤性病变诊断标准并经CT 等检查确诊;年龄≥18岁;对手术及麻醉耐受。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心、肝、肺、肾等器官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CT 扫描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 扫描仪行平扫,管电压、智能管电流及扫描厚度分别设置为120 kV、40~400 mA及1.0 mm,扫查患者的肿瘤大小、数目、血管走行、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

试验组行增强CT 扫描并三维重建(包括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构建肿瘤、血管及邻近组织器官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用1.5 ml/kg 碘海醇[300 mg/ml,华仁药业(日照)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68]行增强扫描,图像显示患者的盆腔小肠、子宫、肿瘤周围间隙、脏器之间情况、病灶强化程度、血管强化程度及锐利程度等,光盘刻录全部DICOM 格式图片数据,导入MIMICS 20.0中重建肿瘤、血管和邻近组织器官的3D 模型,以进行三维观察和测量;按照手术习惯规划手术方式,并按照手术流程设计各个模型的透明度成肿瘤三维可视化。

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微创手术,试验组在三维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引导下于术前规划腹腔镜微创手术并在术中起辅助作用。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热缺血时间及术中转开放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热缺血时间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热缺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转开放率比较

试验组术中转开放2例(6.67%),对照组术中转开放9例(30.00%),试验组术中转开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热缺血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30 90.11±8.43 6.79±1.64 368.76±21.47试验组 30 68.45±8.21 2.01±0.47 132.33±20.40 t 4.25 4.96 19.07 P<0.05 <0.05 <0.05

3 讨论

常规CT 扫描采集横断面图像,不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有效的依据,且可能导致手术中断或失败。对医学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处理,能够为医师提供更加清晰且高质量的图像。通过获取CT 数据,并经专业软件构建器官及组织模型后,全面呈现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人体器官组织图像,可用于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等方面[3]。在妇科肿瘤性病变腔镜微创手术中,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医师有必要充分了解肿瘤与供应血管、邻近组织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CT 扫查,试验组行增强CT扫描并三维重建,构建肿瘤、血管及邻近组织器官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这是由于三维重建能够使医师更直观、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感兴趣的区域、与关键器官的空间关系及血管走行等指标,有利于提高术中操作精确度,尽量避免患者术中出现损伤,可以减少出血量[4]。此外,试验组术中转开放率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三维重建可以精确定位病灶,术前可为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术中可起到导航作用,医师可以实时了解手术器械与手术目标之间的空间信息,能够在术中整合多模态影像的信息资源,提高微创操作的可行性及准确率,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避免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降低术中转开放率[5]。

综上所述,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可以直观、准确地显示妇科肿瘤性病变及其邻近关系,具有术前设计和术中辅助的临床意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性病变三维重建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