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生命质量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10-26胡冬梅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胡冬梅

奉新县中医院 (江西宜春 330700)

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多由大脑半球或脑干局部神经系统受损引发,可造成患者同侧上、下肢瘫痪、吞咽及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生命质量[1]。现阶段,临床多通过偏瘫综合康复训练降低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但该方法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本研究通过分析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生命质量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明确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58~80岁,平均(64.15±5.20)岁;病程1~5个月,平均(2.43±0.85)个月。试验组年龄57~80岁,平均(64.12±5.18)岁;病程1~5个月,平均(2.46±0.8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偏瘫;为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偏瘫侧肢体Brunnstrom 分级Ⅱ~Ⅳ级。排除标准:合并脑外伤、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且处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存在沟通困难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卧床期: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KT-90A 型)对患者前臂背侧肌群、上臂伸肌肌群、肩部冈上肌等部位进行电刺激,30 min/次,1次/d,翻身频率保持每4小时1次。(2)离床期:协助患者进行卧位、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3)步行期:指导患者完成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注意纠正其步态,同时锻炼患者穿衣、如厕等活动能力;对于恢复较好的患者,可进一步进行快走、打太极等有氧运动,30~40 min/次,3~4次/周。(4)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引导其进行伸缩舌头、闭口等运动,5~10遍/次,3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手三里、肩髎、合谷等穴,下肢取阴陵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环跳、阳陵泉等穴,头面部取印堂、地仓、人中、百会、迎香、风池、太阳等穴,以补泻迎随等手法辨证施针,1次/d。

两组干预疗程均为2个月。

1.3 临床评价

(1)生命质量:干预后,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两组的生命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4个维度,各维度因子分相加后,进行公式换算,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则生命质量越好[2]。(2)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分值0~66分,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成正相关[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

干预后,试验组各项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分,)

注:GQOLI-74 为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物质生活状态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对照组 30 46.54±6.29 54.01±5.68 41.42±4.03 39.18±5.95试验组 30 51.90±7.34 60.27±6.02 48.05±5.67 43.69±6.21 t 3.037 4.143 5.220 2.872 P 0.004 0.000 0.000 0.006

2.2 肢体运动功能

干预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注:FMA 为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30 13.45±2.11 28.01±4.27 55.290 0.000试验组 30 13.36±2.14 35.17±5.43 57.838 0.000 t 0.164 5.677 P 0.870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可造成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运动冲动传导受阻,从而引发肢体功能障碍。目前,手术仍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脑组织损伤不可修复,55%~75%的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偏瘫,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命质量,还会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各项GQOLI-74评分及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偏瘫综合康复训练通过给予卧床期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干预,控制目标肌肉群的神经,利于保持肌肉质量,改善并提高关节活动范围;对离床期患者进行卧位、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利于改善协调及平衡能力;指导步行期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利于增强肌肉活力,改善心肌、血管的韧性与强度,进行有氧运动,利于增加大脑体积,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命质量;训练过程中通过伸缩舌头、闭口等运动,可减轻吞咽功能障碍,延缓脑细胞萎缩。中医认为,偏瘫病机以瘀、痰、风、火为标,以脏腑阴阳失调为本,属经络不通、气血逆乱之证,治疗宜以活血通络、育阴熄风为法[4]。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具有操作简便、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势,以补泻迎随等针刺手法刺激人中、百会、风池等穴位,可醒脑开窍、清利头目、行气活血;刺激手三里、内关、外关等穴位,可通经活络、补阳益气;刺激三阴交穴,可抑肝潜阳、滋肾填精;刺激足三里穴可益气养血;刺激血海穴可活血化瘀;刺激阳陵泉穴可疏调经脉;刺激环跳穴可健脾益气、舒筋止痛。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激活神经细胞,加快运动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同时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微循环,从而加快侧支循环重建,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5]。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