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0-10-26肖飞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血肿脑出血钻孔

肖飞

江西省会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会昌 342600)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依靠药物控制血压水平[1]。脑出血属于高血压并发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组织,引发一系列不良病理变化,具有病死率高、起病急等特点。目前,采取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开颅术是传统手术治疗的方式,通过快速清除颅内血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对机体损伤较重,术后恢复较慢。因此,临床上常采取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钻孔减压的方式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机体的损伤[2]。本研究探讨早期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钻孔引流术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的40例作为对照组,将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的4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69岁,平均(56.41±4.26)岁;病程1~3h,平均(2.89±0.56)h。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0岁,平均(59.76±5.75)岁;病程1~4h,平均(3.29±0.72)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钻孔引流术:术前,通过辅助检查CT 定位,确定穿刺点,标记正中线及血肿位置,给予局部麻醉,于穿刺点处将头皮全层切开,剥离颅骨骨膜,用锥颅器进行颅骨钻孔,逐步进行深部穿刺,沿穿刺孔置入引流管,见血液流出即代表穿刺针进入血肿腔内;用10 ml 注射器抽吸血肿,速度适宜,缓慢抽吸,不宜过快,首次吸抽量须小于血肿量的3/5,当抽吸逐渐发现血块减少时,复查头颅CT,计算剩余血肿量,随后将引流管末端皮下移动30 mm 后穿出,使用无菌引流瓶连接后将引流管固定;术后,将尿激酶少量多次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动态观察,2~4 h 后开放引流,2~3次/d。对照组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试验组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血肿引流时间。(2)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从意识、面瘫、感觉、凝视、语言、构音障碍等10个方面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总分42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4]评估两组的自理能力,共10项内容,总分100分,100分为完全自理,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25~45分重度功能缺陷,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3]。(3)比较两组并发症(术后感染、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试验组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血肿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d,)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血肿吸收时间 血肿引流时间对照组 40 16.27±2.42 9.03±2.17 4.39±1.37试验组 40 14.40±2.39 7.38±2.11 3.44±1.42 t 3.477 3448 3.045 P 0.001 0.001 0.003

2.2 NIHSS、ADL 评分

术前,两组NIHSS、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AD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ADL 评分比较(分,)

注: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 为日常生活活动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对照组 40 38.87±6.42 30.24±5.62 28.87±4.76 23.37±2.96试验组 40 37.42±6.21 26.41±4.24 21.86±3.28 18.81±1.46 t 1.027 3.441 7.670 8.738 P 0.308 0.001 0.000 0.000组别 例数 ADL 评分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对照组 40 66.51±12.69 74.30±13.51 78.80±15.22 86.75±16.26试验组 40 67.36±11.43 84.26±12.41 86.88±16.32 96.75±17.26 t 0.315 3.434 2.290 2.667 P 0.754 0.001 0.025 0.009

2.3 术后并发症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高,因出血部位多是颅内重要神经纤维束经过的位置,所以发病后患者易出现神经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30 min 内极有可能发生血肿,对患者的影响与其大小和部位有密切关系,将对患者血肿周围神经造成机械性压迫,轻则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重则导致大范围神经功能受损,不利于患者预后[5]。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

既往临床上采用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但手术创伤较大,会对脑神经血管及颅内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了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6]。早期钻孔减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微小切口进行钻孔进入颅内,避免了大切口对机体神经血管造成的损伤[7];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可利用辅助CT 检查,确定穿刺部位,直达出血部位,抽吸清除颅内的积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血肿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以安全为前提,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对术后效果起到积极影响,较非早期手术临床疗效更为显著[8]。

综上所述,早期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肿脑出血钻孔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旋挖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于PLC控制的手柄座钻孔攻丝一体机的研发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