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结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10-26周枫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前庭康复训练手法

周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福建福州 350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为管结石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占所有眩晕疾病的19%~25%。头体位改变会导致体内淋巴液流通不畅,进而出现短暂的眩晕与眼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该病患者,但复位成功后多数患者依然会遗留有内耳前庭功能损伤的症状,严重影响平衡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2]。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的物理疗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康复训练方式以促进前庭代偿,对大脑平衡功能的重建及日常生活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结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老年BPPV 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BPPV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1~84岁,平均(69.58±5.74)岁;病程2~16 d,平均(7.62±1.28)d。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3岁,平均(68.83±5.84)岁;病程2~15 d,平均(7.59±1.3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BPPV 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左右后半规管试验(Dix-Hallpike)和仰卧侧头试验(Roll test)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排除标准:合并中枢性前庭疾病的患者;有既往脑外伤或耳部手术史的患者;由其他疾病导致眩晕的患者;患有颈椎椎体不稳疾病的患者;患有梅尼埃病的患者;不能完成手法复位的患者;存在前庭康复训练禁忌证的患者;存在言语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1)水平半规管BPPV 患者采用Barbecue 翻滚手法复位:先协助患者平卧于治疗台上,取仰面去枕位;头部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90°;面向下,再继续翻转90°,恢复原仰面去枕位,休息片刻后坐起。(2)后半规管BPPV 患者采用Epley 手法复位:患者纵行坐于治疗台上,医师在其背后扶头部,指导头向患侧扭转45°,协助其迅速躺下;取仰卧位并将头伸出台边,患耳向下,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健侧扭转45°,保持该头位30 s 以上;再将头与身体同时向健侧翻转90°,保持该姿势30 s以上;最后将头转向正前方,恢复坐位,呈头直位。手法复位时每做1次记1个循环,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待眩晕和眼震消失后再重复上述过程3次,痊愈后结束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前庭康复训练,训练前由医师告知患者前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示范正确的训练方法,确保其能够规范地执行各个动作,再逐步完成以下各个训练。(1)卧位训练:让患者先平卧于床上,进行眼球运动(速度先快后慢)与头部运动(速度先慢后快),运动完成后轻闭眼睛。(2)坐位训练:让患者坐在沙发或软床上,向前伸直手臂,进行耸肩、转肩及弯腰从地上捡东西训练,重复15~20遍,3次/d,训练结束后再进行眼球和头部运动训练,训练方式与平卧位相同。(3)站位训练:除需完成坐位相关训练,还需进行睁眼坐起-站立、闭眼坐起-站立、边走边跨过障碍物及双手互掷小球训练,投掷或转动塑料球,眼睛需始终看清视靶或球。30 min/次,3次/d,共训练4周。

1.3 临床评价

两组均于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1)症状变化: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s index,VSI)进行评价,包含6种症状,每个症状计0~10分,总分60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眩晕残障程度:采用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价,包含躯体、功能及情感3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分、2分及4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眩晕残障程度越严重。(3)平衡能力: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价,包含1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4)治疗效果:眩晕和眼震完全消失为痊愈;眩晕和眼震有所好转,但未消失为有效;眩晕和眼震未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SI 及DH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SI 及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SI 及DH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SI 及DH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VSI 及DH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VSI 为前庭症状指数,DHI为眩晕残障程度量表

组别 例数 VSI 评分 DHI 评分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试验组 50 32.78±4.86 26.03±3.25a 75.76±8.84 30.89±5.54a对照组 50 32.08±5.25 30.48±4.08a 75.50±8.59 43.78±5.37a t 0.453 6.049 0.392 4.939 P 0.501 0.014 0.531 0.026

2.2 两组BB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BB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BB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BBS 为Berg 平衡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试验组 50 6.89±1.57 50.01±6.96a对照组 50 7.01±1.24 42.08±5.15a t 0.457 5.886 P 0.499 0.015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BPPV 是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50~7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骨质疏松、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与此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临床特征是眩晕及平衡功能障碍,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行动障碍,甚至无法自主活动,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4]。目前,临床上针对BPPV 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法复位治疗,药物治疗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临床症状的缓解十分有限。Barbecue 翻滚手法与Epley 手法复位虽已经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确切,有助于耳石恢复正确的位置,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通过此种方法治疗后易复发,需多次反复治疗[5]。

近年来,随着BPPV 研究的不断深入,前庭康复训练得以推广。该治疗方法为一种综合运动训练模式,主要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头眼训练及视靶训练等相关训练,以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姿势的稳定性。目前,临床上尚未对其进行明确定义。有研究表明,对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存在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给予前庭康复训练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消除残余症状,降低眩晕残障程度,使患者更迅速地重建机体平衡功能,进而保证肢体稳定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VSI 评分、DHI 评分及BBS 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在手法复位的同时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BPPV 患者残余症状的消除及前庭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枢神经及前庭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代偿能力,而前庭康复训练正是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神经康复手段,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1)前庭适应:前庭适应是指前庭在长期反复的前庭刺激训练下,逐渐降低反应能力,在行前庭康复训练时经过反复的卧位、坐位及站位训练后,使前庭反应逐渐减弱,进而提高前庭适应能力。(2)前庭替代:前庭替代是指前庭功能受损后,通过其他途径来替代已受损的前庭功能,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可诱发眩晕的视觉刺激和头部运动刺激,来替代已经丧失的前庭功能,有效改善前庭-眼反射功能。(3)前庭代偿:前庭代偿是一个复杂的中枢过程,前庭系统组织结构均可参与其产生过程,前庭康复训练通过前庭适应及前庭替代等更迅速地促进前庭代偿的产生,进而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BPPV 患者手法复位结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能够降低眩晕残障程度,提高平衡能力,缓解临床症状,增强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前庭康复训练手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层递手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七步洗手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