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10-26张威申美荣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双相血气呼吸衰竭

张威,申美荣(通信作者)

赣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西赣州 341000)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不能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满足不了患者的生理需要,需要通过机械通气来改善患者的呼吸效果,提高治疗效果[1]。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患者的通气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有不同影响。临床上为提高通气效果,开展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衰竭引起的病死率。有研究显示,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好[2]。本研究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2例,根据盲抽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试验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30~58岁,平均(43.56±5.69)岁;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2例,重度哮喘1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4.33±5.28)岁;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4例,重度哮喘16例,ARDS 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符合机械通气指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或梗阻的患者;近期做过胃部或食道相关手术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并为其输注林格注射液;同时将一次性双频脑电指数传感器放置于患者前额处,与BIS 探测器相连;然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麻醉药物包含芬太尼、咪唑安定、丙泊酚注射液、顺式阿曲库铵等,麻醉方式为静脉输注;麻醉成功后,进行插管,并采用德国Drager 公司生产的Evita 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对照组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治疗:呼吸频率调整为10~12次/min,通气压力设为5~8 cmH2O,吸气压力设为10 cmH2O,吸氧浓度设置为7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设置为32 mmHg(1 mmHg=0.133 kPa)。

试验组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首先给予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患者病情稳定40 min 后,检测其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然后进行持续通气;呼吸频率设为10~12次/min,通气压力初始设为5~8 cmH2O,逐渐调高,最高不超过25 cmH2O,吸气压力设为10 cmH2O,呼气压力为4~8 cmH2O,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其病情进展将吸气压力在1 h 内增加至16~20 cmH2O,容积控制通气为6~8 ml/kg。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通气效果、血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成功率。(1)通气效果:比较两组脱机后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气道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及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2)血气指标:分别采取两组脱机后桡动脉血5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H、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3)不良反应:呕吐、皮下水肿、皮肤潮红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气效果

两组R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IP 低于对照组,MV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通气效果比较()

表1 两组通气效果比较()

注:RR 为呼吸频率,PIP 为气道峰压,MV 为每分钟通气量

组别 例数 RR(次/min) PIP(cmH20) MV(L/min)试验组 46 19.68±4.25 23.49±7.30 8.43±1.24对照组 46 19.53±6.34 30.62±11.85 6.48±1.67 t 0.133 3.475 6.358 P 0.894 0.001 0.000

2.2 血气指标

两组p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注:PaO2 为动脉血氧分压,PaCO2 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组别 例数 pH PaO2(kPa) PaCO2(kPa)试验组 46 7.49±0.30 11.79±2.49 3.25±0.74对照组 46 7.52±0.44 9.16±1.57 5.22±0.85 t 0.382 6.060 11.856 P 0.703 0.000 0.000

2.3 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

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出现6例皮肤潮红、7例呕吐、2例皮下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61%(15/46);对照组出现9例皮肤潮红、8例呕吐、3例皮下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48%(20/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3,P=0.283)。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常发生于多种疾病的晚期阶段,此时患者已无法自主呼吸,极易导致死亡,必须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如果机械通气方法使用不当,会造成肺损伤,出现肺不张和肺水肿等症状,无法达到提高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和恢复患者肺容量的目的[4]。因此,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随时改变压力值,以提高其自主呼吸能力[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PIP、PaCO2低于对照组,MV、PaO2高于对照组,表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通气效果和血气指标。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可长时间应用,但该治疗通气压力控制效果不足,安全性不佳,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效果,导致部分患者无法顺利撤机。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通过吸气与呼气两种通气方式实现与患者同步呼吸,解决了传统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不同步性,人机关系协同性较好。压力调节容积控制的临床特点是能保证以最低的送气压力将预设潮气量送出,在保证通气的同时又能减轻压力性损伤,并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6]。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

综上所述,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通气效果,调节血气指标,并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

猜你喜欢

双相血气呼吸衰竭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新型双相酶水解体系制备宝藿苷I
黑珍珠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