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舞台设计专业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研究
——以舞台视效创意与技术课程为例

2020-10-26张重阳

关键词:舞台专业模型

张重阳,刘 靖

(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前,一些高校的舞台视效创意与技术课程更强调舞台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训练,侧重于基础理论、空间设计和道具模型制作,讲授知识单一,以作业成果作为评价重点和标准,容易忽略整体设计思维和模型制作过程。仅从舞台设计基础、空间训练、生活小品练习和舞台设计模型制作入手,无法与艺术学科中的戏剧影视表演、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进行融合教学[1]。

一、课程教学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些重点高校,舞台设计专业教学正在尝试打破学科专业隔阂,把戏剧表演专业中的导表演专业知识、视觉传达专业中的设计美学和软件操作知识以及数字媒体专业中的影视后期特效设计和操作知识融入其课程体系中。可见,集合各专业优势和特色,通过跨学科专业体系融合教学形成新的课程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专业体验以及拓展学生综合设计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不断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是该课程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二、课程教学设定

在明确教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北方学院师资和教学设施情况,进行舞台视效创意与技术课程设定。该课程安排在舞台设计专业大三下学期,连续授课72课时,每周12课时。在课程开始前,由环境设计、戏剧编剧和表演专业教师组成教学队伍,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目标和方法的研究与制定。将舞美设计中的剧本解读、表演语言和空间语言等专业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并安排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同时,该课程教学设定充分利用规定课时,在每个教学阶段布置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表1)。

表1 课程教学设定

三、不同课程教学阶段的教学探讨

从课程优化和体系化教学角度出发,课程教学分为如下阶段:剧本分析解读阶段、戏剧舞台导表演知识和赏析阶段、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绘制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和宣传海报制作阶段。以此进一步明晰和扩展舞台设计专业教学研究方向。

(一)剧本分析解读

该阶段教学目的是通过文学专业教师深入讲解剧本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等知识,对剧本所蕴含的精神主旨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并深入理解剧本。该阶段教学方式包括分组分角色朗读剧本、分组讨论和教师总结3部分。第一部分为4课时,每组7~8人,选定1个剧本进行分角色、有感情且略带表演性的课文朗读,教师对每个角色性格进行一定的解读,使学生把剧本的角色性格带入朗读和表演中,增强学生对于剧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深层次理解。第二部分用2课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定1位同学进行演讲,教师根据其演讲的内容进行提问,通过问答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剧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部分用2课时进行教师讲授和总结,基于每组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会利用文学语言和文学语境等进行详细讲解和补充,以此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师生互动和知识多手段分享的新教学模式。

(二)戏剧舞台表演赏析

戏剧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言:“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戏剧故事和表演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兴趣,并且要维持观众兴趣直到戏剧终结。因此,戏剧工作者要掌控好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方向才能吸引观众,并最终呈现完美的舞台视听效果[2]。

对戏剧舞台导表演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初始学习兴趣,令其精准把握舞台调度,以此更好地进行舞台空间的设计和表达,从而有效地吸引观众。在表演语言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台词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表演和行为表达练习,共4课时。同时,还要安排4课时对优秀剧本进行赏析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形象、角色关系、戏剧冲突和剧本主旨精神。

(三)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绘制

该阶段教学教授学生空间设计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方法以及效果图绘制的技法和特性,各需2课时,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这一重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课程分为两个部分,采用集中授课形式。第一阶段,舞台设计专业教师会结合优秀案例,通过PPT课件深入分析舞台设计中各时代的建筑造型要素、人物服饰特征、形式元素选择、空间语言表达方式和肌理材质媒介塑造方法,讲解符号语言、舞台灯光色彩语言以及音乐情感表达等专业性知识。对戏剧舞台视觉空间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充分讲解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测量剧本所体现时代的建筑尺寸并拍摄相关资料,布置草模空间练习作业,引导激发学生空间设计想象力,锻炼学生设计思维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令舞台空间设计语言与材料属性恰当结合进而产生完美的视觉效果。第二阶段,视觉传达专业教师进行效果图和尺寸图绘制技法的讲解,可从绘画步骤、画笔技法运用和表达以及色彩语言运用等入手,也可以利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绘制制作,把自身对于剧本的舞台空间感性理解转化为具体形式画面的表达。通过这两部分教学,提升学生手绘技法和综合设计思维表现能力。以剧目《茶馆》为例,设计草图和尺寸图(图1)。

(四)舞台模型制作

演员表演是借助舞台规定情景完成的,舞台模型是作为演员表演创作和观众欣赏的一种艺术空间而存在的。因此,舞台模型制作必须符合戏剧舞台空间要求。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基于之前的深入学习,分组协作进行舞台模型制作,在制作中教师要时刻指导学生对于各时期各民族建筑结构细节化、材质肌理表达合理化以及空间语言处理整体化的把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准确选取和有效利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颜料等[3]。在剧目《茶馆》中,舞台模型制作分以下3个步骤进行:

1.材料工具选取阶段。(1)了解把握该时期的清代建筑结构、制式、纹样、色彩和造型特征,以木质榫卯结构为主,色彩以红木色为主,墙面以浅白灰色为主。(2)工具刀以30°和45°角为主,还要选用600目、1 000目和1 400目砂纸及不同型号雕刻刀。颜料以丙烯为主,胶水以模型制作专用502胶、U胶和白乳胶为主。(3)选取易雕刻和裁切的材料,如桐木条、桐木板、ABS棍、高密度苯板、纸黏土和轻黏土等。(4)颜料以丙烯和喷漆为主,既可保持模型不脱落掉色,又可使颜色更均匀美观。

2.模型手工制作阶段,共44课时。(1)按照舞台设计尺寸图分工分部件进行手工制作,同时要注意整体古建结构和各部件的尺寸比例关系。(2)在各部件制作完成后,对其进行上色和材质肌理处理(图2)。在上色前,要选取不同目数的砂纸对各部件进行细致打磨,以便于着色,然后将各部件用白乳胶、U胶或502胶进行拼贴和粘合。(3)制作同比例人偶,选取纸黏土或轻黏土,便于雕刻和塑造人物形体,然后再进行人物服饰和面部表情刻画、打磨及精细上色。要注意人物服饰造型与剧本所体现历史时期的一致性。上色完毕后,进行模型整体粘合、拼接和摆放[4]。

图1 舞台设计尺寸图

图2 手工小道具制作

3.模型调整阶段,共4课时。该阶段包括结构细节部件调整、色彩和材质肌理效果调整以及整体视觉效果调整。

(五)宣传海报制作

该阶段属于收尾阶段,数字媒体专业教师从舞台模型作品拍摄、构图技巧和灯光布置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共2课时。将舞台模型放置在固定尺寸的舞台框里,让学生思考选取哪个视觉角度拍摄、感光度多少、光圈多少、灯光强度多少、如何构图和布置灯光角度等问题,教师要把设计规律和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最终实现小空间中表现出大舞台的视觉效果(图3)。视觉传达专业教师要从宣传海报设计中的版式设计、形式要素和PS软件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设定画面尺寸为60cm×90cm,分辨率为100dpi,让学生围绕剧目主题展开设计,并罗列出与主旨精神有关的词汇和图形元素等,提炼出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来体现剧目主题,如建筑构件中的一个纹样元素、剧目主题文字的变形、主视觉画面和特色人物形象等,共2课时。最终,形成完整的有设计意味的宣传海报(图4)。

图3 舞台设计模型

图4 宣传海报设计

四、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在此次课程教学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在专业基础设施和教师沟通等方面稍有不足,须在未来进行积极改进。

(一)优点与成果

此次课程教学由不同学科专业和知识结构的师生参与,多方面吸取各专业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体验思维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一套完整、全面、良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新方式,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和本专业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二)问题与不足

由于教学条件和课程课时的局限,在课程设计和模型制作水平上还有所欠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掌控效率有待提升。虽然这些作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不可否认,跨学科多专业交融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相对单一的课程时能够融合文学、戏剧表演、数字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专业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体验式教学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也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初衷。

跨学科教学既能打破专业壁垒和距离,也能让教师互相学习和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此激发舞台设计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活力。但在具体实施时,也存在教师授课时间不协调、各专业知识整合效率低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各专业教师应共同商讨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安排,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教授文学理论、设计美学和舞台设计理论等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动手制作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设计和应变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舞台专业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