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查与研究

2020-10-26贺丽华冯建华劣忘年郭素梅黄秀宏李小红毛微曦赵海香

关键词:职业专业学校

贺丽华,冯建华,劣忘年,郭素梅,黄秀宏,刘 辉,李小红,毛微曦,赵海香

(1.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市实验中学 高中化学组,河北 张家口 075000;3.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高中化学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的发布,上海市和浙江省已经完成高考改革试点的首轮高考招生。2018年,河北省宣布成为第三批高考改革的地区,提出“3+1+2”选考模式与“专业+院校”的录取方式,将现阶段的学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形势,在高中教育阶段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精准“选科”和“选专业”。

一、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有目的和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并积极落实生涯决策的教育活动[1]。目前,中国在高等学校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是一种根据学生已学专业对未来职业选择给予指导的模式。由于在中学阶段是不需要“职业规划”的,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缺失的[2]。夏莉在对浙江第一批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3]时发现,多半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不明确,不具备合理规划未来的能力。

为了解决学生“选科”难和“选专业”难的问题,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合理规划未来专业或职业的能力势在必行。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更早或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某些天赋、能力和兴趣等,进而重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幸福感。

二、对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一个人发挥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最终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能力。为了探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张家口市3所普通高中2018年入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89份,教师有效问卷66份。

(一)自我认知薄弱

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因此,调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对未来工作的了解程度展开。结果表明,学生自我认知薄弱。只有12.80%的学生非常了解,44.88%的学生比较了解,42.32%的学生不太了解甚至是不了解。39%~49%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及未来定位不太了解,甚至有15%~20%的学生对此一点也不了解。

(二)对专业和职业信息获取不足

针对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大学专业设置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5.74%~69.55%的学生对职业种类及职业的社会需求信息不太了解,甚至有6.57%的学生对职业种类和15.57%的学生对职业的社会需求根本不了解。约51.56%的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只了解一点,甚至32.53%的学生对此一点也不了解。从调查结果推断,高一学生对职业或专业的不太了解可能是对专业职业信息获取不足而导致的。

针对学生对专业和职业信息获取不足的原因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一是学生们对信息的收集不积极,约40%的学生很少收集职业信息,甚至约12%的学生根本不收集职业信息,其中男生比女生更不愿意收集专业和职业信息;二是学生们对某个专业或是未来专业讨论度低,约41%的学生很少讨论甚至不讨论,只有约44%的学生偶尔讨论,经常与人讨论专业的女生人数明显比男生多(图1)。

图1 学生对专业职业信息的收集与讨论情况

(三)学生的困惑繁多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困惑的原因除了自我认知不清、不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不了解社会职业种类和规划意识不高之外,还包括对高考科目选择的困惑。调查研究发现,只有约21.8%的学生对新高考“3+1+2”的选科模式不存在疑惑。另外,兴趣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家长对个人选择不支持,不清楚高校如何录取,学习能力一般,不知道选择什么科目和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这些现实因素也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诸多疑惑。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薄弱体现在对新高考“选科”和“选专业”上的犹豫不决。由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一般且对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获取不足,学生很难在个人、家庭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制定相应的未来目标。同时,这一现状也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因此,急需对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展开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四)高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途径。调查发现,张家口市高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不足,是导致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偏低的主因。

1.组织专门辅导次数少、教学活动形式和参与人员单一

调研发现,只有9%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次数多,33.91%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次数很少,9%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其余学生认为组织次数一般。总体衡量,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次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学校主要采用主题班会与辅导讲座两种方式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最希望的教学方式是职业体验与社会实践,渴望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接轨,用具体形象的体验帮助自己了解抽象模糊的专业与职业领域。学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人员单一。

2.教师缺少相关培训

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只参与过1~3次培训,超过3次的教师寥寥无几,所调查的教师中居然都没有参加过7次及以上培训。老师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图2)。

图2 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培训情况

3.教师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针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不足的现状,教师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诸多意见。如设置专门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估学生的能力爱好和目标,制定高中3年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业或职业信息;开设辅导讲座;举办展览活动,展示各大专业的就业方向;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教学内容要细致具体,紧跟时代需求和变化,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校园橱窗等手段,让宣传更直观。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涯培训教师,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三、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措施

提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应从“改变观念”与“重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改变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一)改变观念

在已经完成一轮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和上海市,学生与家长在选择高考科目时首先考虑的是分数,而不是兴趣,更不是未来职业发展,选择的标准是成绩最高组合,是为了在考试与录取时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4]。事实证明,“一味地追求高分、名校而忽视自身发展”的想法根深蒂固,短时间很难纠正。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关注个人发展更加重要。

1.学校要从“升学主义”转变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根据升学率来衡量一所高中好与坏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学校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但追求升学率仍是所有学校的目标。面对教学任务繁重和职业生涯教师缺乏的现状,多数高中只通过几节主题班会与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选科辅导,甚至有的学校由于教室短缺根本不具备“走班制”的条件,便劝学生选择主流科目组合,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指导“选科、选专业”为首要任务,逐渐扩展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职业规划意识方面。

2.学生与家长要正确看待“3+1+2”高考科目组合模式

新高考改革以后,考试科目由原来的文理分科变成“3+1+2”自由组合模式,高考录取方式为“专业+院校”形式,这赋予了高校与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5]。选考科目将学生现阶段的学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并结合高校专业要求选择高考科目[6]。高中生由于自我认知不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获取不足以及缺乏社会实践等原因,需要经验丰富的家长出谋划策。首先,家长要避免包办,不要将自己的意志或家庭期望强加于学生。其次,专业、名校与未来需求的热门专业并不代表容易就业,理想的专业是由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决定的。但现实专业选择需要考虑学生的理想、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期望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当这些因素出现矛盾时,就需要家长与学生多沟通,咨询专业人士来解决。

(二)重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通过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选择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并积极落实生涯决策,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1.增加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次数

教师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执行者。为了提高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面向所有教师,增加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次数,使之获得相关理念与技能,以便与相关部门同心协力,科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缓解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缺乏与班主任身兼多职的问题。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主要有“课程介入”“社会实践”和“学科渗透”3种途径[7]。“课程介入”是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凭借MBTI性格类型和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等量表进行自我认知判断。“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真实活动中的体验,它不仅可以缓解日常学习任务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冲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体验感,为未来的职业规划积累经验。“学科渗透”是将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从学科角度对学生进行该学科涉及的专业或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将空洞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3.设立专门的教研小组

学校设立专门的教研小组,选出教学经验丰富又接受过多次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的教师,并给予时间、经济和资源等支持。根据学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教研活动,促进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健康有序开展。

4.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档并给予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高中3年连续不断地进行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与意识的目标。从高一开始,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同时,就对自我认知、社会探索、生涯管理、生涯决策和生涯执行建档,随着高中3年不断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8]。相关的生涯规划教师要长期、定期和不间断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新审视、选择和执行。

对个人而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其对未来专业或职业的定位;对社会而言,不科学的生涯规划决策则不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会更加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