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技术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协同积累”路径

2020-10-22王小刚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职

[摘要]高职技术服务既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技术服务仍存在技术积累力量不足、内容单一、缺少协同等客观问题。因此,要通过淡化技术边界、弱化技能壁垒、深化服务融合、强化资源互通等“协同积累”路径,实现高职技术服务的内部循环和内外协同。

[关键词]技术服务;协同积累;高职

[作者简介]王小刚(1979- ),男,江苏徐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的高职工科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2019JSJG44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课题“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探索”(项目编号:院科技〔2019〕18号)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课程标准制订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XJJG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57-05

高职通过技术服务,可以吸纳先进生产要素,转化为教学元素,反哺高职教育;通过技能积累,可以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刺激产业技术革新。高职技术服务的内涵,广义上包括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应用,生产的规划、决策、发展等;狭义上主要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技能积累,向社会直接提供技术输出。本文主要讨论后者,包括技术创新的前期合作与成果输出,面向生产的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入股等。

一、高职技术服务的现实要求

(一)高职技术服务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

近年来行业变革、专业技术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更迫切的需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高职应有服务人民、社会、国家与经济的能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确定为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加强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高职“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高职技术服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一,传导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环节,必须由社会生产劳动者实现,以形成社会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劳动者只有“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才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社会财富,形成“科学、技术、产业”的生产力传导链。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教育性、职业性三重属性,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素质形态,使其具备一定的将科学技术转化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以技术传导、技能内化的方式,产出高效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传导、驱动。

第二,联合提升生产力的要求。高职教育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劳动生产力外化于产业为技术、内化于社会生产劳动者为技能。技术、技能是社会生产的“复合体”,在行业、企业生产中更加强调技术性,在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中更加凸显技能性。高职院校将社会生产技术向人才技能转化,在服务与转化中将技术文化、技术精神及产业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因此,高职通过技术服务,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从而促进个体生产力、创新力的提升,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传承、革新与进步。

第三,提升教育生产力的要求。高职通过技术服务,在生产力传导驱动、产业融合过程中,也促进从教人员社会生产能力、职业教育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高职教育有序、高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技术服务的客观问题

“对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2010至2014年有68%的高职院校未获得过国家级课题”,说明高职科研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具体来看,高职技术服务在意识、信心、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技术积累力量不足

一是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能力欠缺、毅力不强、合力不够。在技术积累能力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校合并升格而成,现有的师资队伍起点不高,通过多年师资建设,虽然提升了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但没有形成较多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在技术积累毅力方面,职业教育的技术服务政策要求激发了很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由于技术服务项目的时间跨度较大、服务内容与学校工作存在较大差别,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导致他们难以持久坚持。在技术积累合力方面,高职多是从教师纵向课题、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个体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没有针对科研、技术团队的相关考核要求和激励措施,未形成高效合力。

二是外部引力不足,体现为意识淡薄、生态脆弱、方向混乱。在意识方面,高职院校未能及时转变认识,片面强调政策要求,缺少主动担当,在技术积累由“国家供给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主动承担技术积累的主体责任。在技术积累生态方面,囿于高职性质,教师作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积累、开发、服务时,必须以院校为主体,片面强调由企业引入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轻视教师作为技术服务主体向企业的输出。在技术服务方向上存在单向吸入、输出提成的现象,无力抵抗技术市场的合作风险,极易造成负向技术积累阻碍技术创新,同时未能正确梳理个人(教师)、高职、企业、国家间的技术积累关系,导致方向混乱。

(二)高职技术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在办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配置资源,习惯从人才供给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重视不足,所开展的技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多是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较少涉及技术咨询方面,能够形成技术转让且产生强大社会效益的少之又少。由于缺少面向生产一线的适宜技术成果,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不足、适应不强、方式不多。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也不断强调科研水平的提升,并且在考核中关注科研方面的成果,但客观上仍然忽视教学、研究、创新指向生产现实的问题。在内容上需要指向生產实际需求、富有成效地解决技术问题,是高职院校下一步深化技术服务的重要方向。

(三)高职技术服务缺少协同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文化、服务四大功能中,前三项均可在高职内部完成。而技术服务对象为社会单元,只能在校内外合作情况下,才能完成技术服务、促进技术积累与转化,而且比技术服务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服务的适切性。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服务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中心,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在与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后,基本不依赖高职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型企业受自身经济体量、经济利益的限制,技术创新的愿望不强,但往往对高职教育的社会科技服务能力存在偏见,认为高职的技术创新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科研成果的直接引入来实现自身的技术提升,但是高职院校提供的技术创新孵化服务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难以支撑企业技术革新的问题,技术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三、高职技术服务的“协同积累”路径

(一)高职技术服务“协同积累”路径的基本框架

针对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内容单一、缺少协同的问题,可以应用协同理论,形成“一个目标、二个模块、三大功用”的基本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目标是“内外互通、校企互融”,形成内外循环的总体架构;二个模块是“内部积累、外部服务”,“内部积累”包括“技能积淀、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服务策略”,“外部服务”包括“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反馈”;三大功用为“促进、调节、互励”,促进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外部循环刺激内部循环,从而达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高职技术服务“协同积累”路径的主要特征

在高职技术服务“协同积累”路径中,高职与社会单位充分认可教师个体因素,教师个体的技能积累与技术创新是最活跃的要素、最基本的内在动力,通过职务条例、岗位津贴、横向奖励等服务策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第一,以协同为引领,淡化技术边界。从协同视角出发,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技能积累相结合,在技术服务开展过程中,采取双方互认的服务策略,通过服务方式作用于服务对象,在反馈过程中加强资金、信息流动,淡化技术边界。

第二,以积累为基础,弱化技能壁垒。技术技能积累是社会服务的基础,紧密围绕技术积累,在技能服务过程中,凝练高职融合产业的能力,转化为人才培养、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技术输出,弱化高职与企业间的技能壁垒,形成高职内生式积累、外延式服务模式。

第三,以创新为路径,深化服务融合。高职与企业以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方式,将积累、服务与育人功能相结合,重点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技术创新伙伴关系,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创新潜能、创新目标、技术资源、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四,以互励为动力,强化资源互通。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教育性、职业性的三重属性,通过技术输出将技能优势作用于产业,激励产业技术革新。企业发挥资源禀赋,反作用于高职的技能积累、技术提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技术服务“协同积累”路径的具体实施

“协同积累”路径批判性地借鉴企业技术积累样式,创造性地应用协同理论,充分认可学生、教师等个体的技术积累作用。在实施时,要致力于强化技术积累力量、拓展技术服务内容、增加校企技术协同,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1.推动高职技术服务内部循环。第一,激发个体技术服务源动力。企业总技术积累是企业员工技术积累的积淀、升华,企业员工的个体知识、能力是企业技术积累的基础。与此相应,高职院校也要充分调动内部技术积累的力量,通过“自励、他励”方式,激发基层的主动性。在教师个人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形成背景、构成要素、社会职能等有别于普通高校和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强烈的职业性导致高职教师长期面向职业教育,对于技术服务的动力不足、能力欠佳。通过“协同积累”路径,推动高职开展社会技术服务,特别是技能积累、技术创新,以“职业成就、求新精神、业界认同、自我实现”的方式,形成教师个体“自励”,产生技术积累的内生动力,再通过“科研任务、经费支撑、行业需求、政策引导”等方式,形成外部引力,产生“他励”作用。在教学团队方面,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进,重视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以专业技术、情景问题、企业需求作为教学设计导向,促使技术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相结合,增加团队的技术积累,同时为产业技术积累提供人力资源。

第二,促进内部积累流畅循环。技术积累源动力产生的技术创新“势能”,在“协同积累”路径下,高效地转化为技术服务“动能”。通过内生动力、外部引力的共同作用,强化个体技能积累,促进技术创新。以适当的服务方式,向社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学校的服务策略起到调节作用,促使学校在“横向奖励、岗位津贴、职务聘用”方面进一步做出有利于个体技术积累的调整,进而与“自励、他励”动力形成“互励”作用。在“内部积累”循环中,技术积累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获取的成果改善技术服务方式,形成多样服务内容,调节服务策略,最终再激发技术积累的源动力,如此形成良性内部循环。其中,由“自励、他励”共同作用的技术积累作为循环起点,促进技术创新,形成创新成果,作为技术服务的第一阶段;选取技术创新成果,采用合理的服务方式形成技术服务,在服务实践中,对服务策略产生调节作用,即服务策略进一步适应服务方式,作为第二阶段;以恰当的服务策略对“自励、他励”产生作用,从而提升技术积累动力、水平、成效,同时“自励、他励”因素反向激励服务策略,让服务策略进一步刺激“自励、他励”,作为第三阶段。

2.推进高职技术服务内外协同。第一,推进技术服务层面的协同。“协同积累”路径完善了服务层面,支持个体、组织、战略上形成不同的服务层面。针对高职技术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允许外部企业直接与技术服务个体开展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活动;可以通过调节服务策略方式在组织层面形成协同,如创设研究基金;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方式、对象、反馈、策略”所形成的外循环,开展产业层面的战略协同,特别是依托高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产业背景,形成产业层面的技术服务,如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等。通过外循环促进内外协同,以高职院校的服务策略为起点,通过调节技能技术成果,以双方认可的方式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第一阶段;服务对象在接受技能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形成服务反馈,作为第二阶段;服务对象产生服务反馈,由高职院校进行积极响应,对服务策略产生影响,作为第三阶段。

第二,推进技术服务环节的协同。要基于高职与企业的技术背景、积累程度、創新成果形式,寻求服务合作点,统筹考虑双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内循环、外循环以及在内外循环中共同聚焦的调节作用,发挥双方的优势,打通双方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促进环节、互励环节、调节环节,在个体、组织、战略层面保障技术服务的实现,从而促进“内外互通、校企互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内部技能积累优势,开展实效性的技术服务,可以通过投入要素资源、进行岗位历练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合作孵化创新基地、合伙共建工作室及应用联盟等形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开拓技术协同发展路径。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专业技术学校,拥有传授技术的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地方需要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技术项目研究,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协同发展。

第三,推进技术服务成效的协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通过技术服务不断与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沟通,将企业的实际职业岗位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术结构融入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在技术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产业一线的技术难点问题,并且利用自身的技术技能积累开展相关研究,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获取内生式技术积累;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人才支撑进行技术联合研发,共同破解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还可以通过应用高职院校的相关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迁移。

由于高职与企业在技术技能积累的目标、结构、环境方面存在不同,阻碍了校企技术服务的开展,也不利于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技术服务“协同积累”路径的构建与运行,遵循高职的产教融合教育方针,通过校企协同,激励内生、激发引力、吸纳外源、技术外放,提升高职技术服务质量,反作用于人才培养环节,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段艳.协同创新视域下广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9):59-63.

[2]王向红.立地式研发: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8-101.

[3]王钧铭,徐胤莉.基于技术链分析的高职校企协同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93-96.

[4]徐胤莉.高职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2):66-70.

[5]石伟平.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07-09(9).

猜你喜欢

高职
2019年—2020年部分专科(高职)院校在晋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善待“工匠之师”是远见之举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