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职教育融合的内涵、困境与路径

2020-10-22李小波叶学文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职业教育

李小波 叶学文

[摘要]普职教育融合符合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是解决我国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社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仍存在较大偏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不足、纵向融合不畅等问题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加快转变“重普轻职”旧观念,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普职教育横向融合,以打通升学渠道为载体加强普职教育纵向融合。

[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李小波(1980- ),男,湖北枝江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叶学文(1966- ),男,湖北汉川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重点调研项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种重要地位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ZJ201903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41-05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自独立、双轨发展的教育体系不符合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实际运行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普通教育片面追求以升学为目的、缺乏对人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養,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薄弱、理论水平较低的现实困境,这让二者都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普职教育融合加以引导。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颁布,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①;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②。

一、普职教育融合的内涵

(一)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为内容,以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为主要标准的学校教育体系,旨在为升学或进入更高级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主要侧重于“知识化”和“理论性”教育,主要采取“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模式,从义务教育往后延续,涵盖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并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内部完整的培养链已经形成且日益稳固。普通教育系统自下而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早、发展的时间长,与职业教育相比制度相对完善,教育体系也更为完整。

(二)职业教育

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以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化教育。职业教育最终是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更侧重于“职业化”和“技术性”教育,也是学生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又一种新的形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包括中专、职业高中、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及技校、培训学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普职教育差异

第一,教育的目的不同。普通教育属于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升学的目的性指向极为明确,普通教育最终给社会输送的是大量知识型、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主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教育的内容不同。普通教育要传递给学生的主要是基础知识,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为最低限度的知识和经验;而职业教育则主要针对某一类具体的职业或岗位传授给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大量的实践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以培养学生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育的方式不同。普通教育主要是采取校内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并以考试和升学的方式进行考核;而职业教育在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大量实训和实操为主,让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能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以接受技能岗位的考核和挑选。

(四)普职教育融合

普职教育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和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和洽的整体。它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正好相对,不是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分开、各自独立,而是让二者相互沟通、相互结合。因此,本文认为普职教育融合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沟通、渗透、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教育系统,以充分发挥二者的育人功能,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普职教育融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从纵向上看,普职教育融合是指各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包括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或应用型本科,从普通本科升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从中职升入普通本科,从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升入学术学位研究生等。

从横向上看,普职教育融合是指同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包括普高与中职之间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以及综合高中的兴办,高职或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的教育沟通、资源共享等。

二、普职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难题,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虽然已经总结了一些方面的基本经验,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反差较大

当下社会,人们对普通教育普遍认可,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却较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社会分工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收入分配上的较大差别,整个社会一直存在轻视体力劳动和崇拜脑力劳动的陈腐观念,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深;或者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某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也看到了职业技能人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偏见的束缚,内心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一种“二流观”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中考失败者的“收容所”,高职高专是高考失败者的“避难处”,一旦进入这些“二流学校”,将来在就业择业中自然就低人一等,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还有一种“淡化观”认为,职业教育本身并不重要,发展职业教育只是为了缓解高中升学难、大学就业难的现状,是对普通教育的一种补充。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不足,纵向融合不畅

首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体系相对封闭,横向交流受到很大限制,融合不够畅通。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渠道、形式简单化一。从当前来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横向融合的成熟形式很少,普高与中职之间的校内和校际融合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在有些地区还处于试点阶段。应用型本科的兴办才刚刚起步,与普通本科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亟待解决。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全国首批14所本科职业大学,这是职业教育本科形式的开端。实现与普通本科之间的教育沟通和资源共享,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合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沟通层次较低。目前二者的高层次沟通主要限于专科与本科之间,这对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以及培养大量高层次应有型人才极为不利。未来还要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的教育沟通、资源共享等,这都是二者横向沟通即将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不同级别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沟通也不顺畅。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是二者纵向沟通上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每年参与“专升本”招生的普通本科学校数量稀少,招生比例也有严格的限制,对于想要进一步完成学习深造的高职高专学生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从中职升入普通本科,从普通本科升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從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升入学术学位研究生等,渠道还比较少,并且有些渠道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还面临很多的现实困难。 此外,“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停留于高职专科层面,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完整体系,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③

(三)与普通教育完整的学位制度相比,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缺失

学位的本质属性还在于学术,广义的学术既指对理论知识的探究,也指对实用型技能的运用。用于规范学术的学位制度既应覆盖理论知识,也应覆盖实用型技能,这样才能形成完整而规范的国民教育体系。而目前较为尴尬的是,以培养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却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位体系。由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迟迟未能建立,一方面,造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无法得到提升,目前基本上到专科阶段为止,只有极其少量的学生可以“专升本”,这样就掐断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层次的多样性,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间,难以满足继续深造的长远需求,剥夺了学生想要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与现代教育终身化的发展理念相悖。因此,亟待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系,填补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这也符合国际学位制度的惯例。

三、普职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快转变“重普轻职”旧观念,重塑职业教育新形象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教育的客观现实出发,既谈普通教育又谈职业教育才是完整的。而当前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较大、误解太深,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引领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性认知。职业教育地位的确立、发展前景的规划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积极作为,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但凡有新的职业教育文件、政策出台,就会引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也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国家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对长期以来未解决的甚至阻碍职教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也给职业教育本身带来了发展的春天。该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样的定位既是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新引领,必将带动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此消息一出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热议政策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期待。可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对于打破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具有关键性作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舆论引导力,破除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和传播正确的人才观。可以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正确的人才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型和学术型两大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当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大,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和引领社会。政府要倡导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比如,可以通过媒体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让社会大众认清“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第三,通过规范全社会的用人导向,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营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出台相关文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摒弃“门第观念”,不能对职业教育学生在用工、晋升、提拔等方面产生歧视,营造公平的用人氛围。

(二)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普职教育的横向融合

要从横向上加强普职教育的融合,课程建设是重要纽带。根据具体的实现条件,既可以打造普职融合的专门课程,也可以通过结构调整的方式达到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目的。

1.在普通教育中增强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渗透。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中可以适当开设有关劳动和技能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对职业和劳动具备一定的初步认识;进入初中后,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职业类课程,增加学生对劳动和职业的兴趣,掌握基本的职业教育常识,可以把这些课程设置为考查或会考课程,既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还可以为以后的升学做准备。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可以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通用技术类相关课程,比如信息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了解职业教育、学习职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习得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初步规划以后的专业学习领域和职业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渗透的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多样。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可以开展校内融合,也就是在各自学校分别开设包含职业教育内容或普通教育内容的课程;还可以开展校际融合,通过教育资源如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共享的方式,开展学校间的课程项目合作。特别是普通教育的学术型研究生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研究生,在教育方式上完全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2.在职业教育中增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渗透。在职业教育中,基础文化课程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就降低对普通文化课程的要求,减少普通文化课程的课时量,甚至干脆砍掉相关文化课程,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不断提高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度,在课程难度设置上不能降低标准,在课时数量设置上应该适量增加,至少在一年级应该保持与普通学校对等的难度和课时,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的选择,也为学生将来进行“二次选择”做好准备。

(三)以打通升学渠道为载体加强普职教育的纵向融合

要实现普职教育的真正融合,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畅通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要使得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一样相对平等、自由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就需要打通和完善职业学校的升学渠道,保证学生平等正当的权益。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实行一贯制,所以升学渠道畅通,部分地区试点的普职教育融合也比较成功。目前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通过打通升学渠道的方式加强普职教育纵向融合的问题。

1.在中职教育阶段,探索资格证书与学分互转机制,拓宽职教学生升学路径。在中职学校,可以考虑尝试新的考试录取办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升学途径。比如,英国在职业教育中的证书融通体系,“利用学分转化的方式进行不同教育方式转换,并在执行中设立类似 Ofqual的组织,尽可能地增强监督和监管,保证政策的顺利落实”④。证書清楚记录着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包括课时数和学习成绩。课程之间进行学分等值换算,中职的课程和高中的课程,基础课程和职业课程实现等价学分转换,使学习方式更为灵活也避免重复,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和证明该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大学录取就可以参照学生的相关学习证书进行判定。建立以上机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第三方机构一定要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各地的证书颁发机构必须统一标准、严格实施。另外,大学在录取时一定要协调好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招生比例,确保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的对等。

2.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纵观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的日本,都有对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探索和发展,而且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体系,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可以尝试设立副学士学位,用于填补专科学历层次学生的学位空白。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一种副学士学位,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获得。我国可以尝试借鉴这种模式,用于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目前无任何学位的问题。其次,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设立与之相对应的应用型学士学位,改变职业教育“断头”的现状,做好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层面的有效衔接。最后,构建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位制度,努力打造职业教育人才的高端培养模式,加大对应用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并设立专业型硕士和专业型博士学位。

[注释]

①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06-16.

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4.

③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21.

④柳进召.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策略探究[D/OL].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9:38[2019-06-0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902&

filename=1019133383.nh&v=MDk4NzZyV00xRnJDVVI3cWZZK

2RzRnk3bVVicklWRjI2RjdLN0hkTEVySkViUElSOGVYMUx1e

FlTN0RoMVQzcVQ=.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