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建筑遗存现状特征及修复策略浅析

2020-10-19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文化遗产 2020年5期
关键词:吴哥王宫宫殿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赵燕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徐琳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2019年,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保护修复前期勘察工作开启了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的第三个十年。为实施“援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吴哥古迹王宫遗址的建筑遗存进行了现场调研、勘察与建构筑物详细测绘。本文是对王宫遗址现存地面以上重要建构筑物遗存进行初步勘察的记录与小结,以期为今后全面、深入地认知王宫遗址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一些现状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随着王宫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日益深入,希望本文进行的一些建筑特征分析能够为厘清王宫遗址的整体历史面貌提供佐证。

一、吴哥古迹与王宫遗址概况

举世闻名的吴哥古迹(Angkor)是9-15世纪古代高棉帝国全盛时期的城市与寺庙建筑遗迹。其中以吴哥城(Angkor Thom)与小吴哥(Angkor Wat)为代表的40余组建筑群及600余座单体建筑,散布在今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库仑山以南、洞里萨湖以北大约400余平方千米的热带丛林之中。这片区域在地形上可分为三部分:北部为形成较早的稳定台地,中部为晚期形成的台地,南部则是被洞里萨湖淹没的泛滥平原。吴哥古迹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北部台地上。

这些以石构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组群,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雕刻昭示着古代高棉人的智慧和创造天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璀璨绚烂的吴哥文明对于东南亚地区文明演变的进程影响巨大,其魅力对于湄公河及湄南河流域的众多王权政治与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印度教与大乘佛教为主流的信仰深深地融入吴哥文化之中,并构成了古代高棉建筑与艺术的主题。1992年,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元代旅行家周达观曾在1296年随使团经海路来到吴哥,并在吴哥生活了一年时间。他在回到中国之后完成了记录古真腊历史、文化的游记著作《真腊风土记》,这一著作成为了解吴哥时期的柬埔寨(真腊)文明最重要的地理历史著作。书中详细记叙了吴哥的城市、皇宫、宗教、民俗情况,其“城郭”篇对于当时规模宏大的吴哥城也有具体描述:“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皆巨濠,濠之上皆通衢大桥”(图1)。

在“城郭”篇中,周达观还曾明确描述了吴哥城内中心区域的建筑方位和布局:“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主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这里提到的“国主之庐”及其寝室金塔则为今天的王宫遗址(Royal Palace)以及王宫的核心建筑——空中宫殿(Pheaminakas)①文中提及的“当国之中”的金塔及其北侧的铜塔则应该分别为占据吴哥城几何中心的巴戎寺(中心位置略有偏差)及其北侧的巴方寺。。

图1 吴哥城考古平面图(图片来源:法国远东学院,2004年)

图2 吴哥城王宫遗址考古平面测绘图(图片来源:法国远东学院1975年王宫遗址测绘成果。)

王宫遗址作为吴哥城内吴哥王朝长期使用的皇宫,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一处吴哥时期遗迹。对于王宫遗址各建筑物的年代,建筑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其主要建筑物空中宫殿的建造年代格外关注,但都莫衷一是。根据法国考古学家雅克·高舍尔(J.Gaucher)对王宫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推测,王宫遗址大部分目前可见的地面遗存如空中宫殿、围墙、环壕以及大水池应建于10世纪后期(图2)。

从10世纪开始,王宫就一直作为历代吴哥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并在各个王朝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建设和使用了约5个世纪,时代跨度几乎覆盖整个吴哥时期,这一点从王宫遗址发现的10-15世纪的中国陶瓷以及相关历史志书中能够证明。同时,王宫遗址内植被茂盛、地势复杂,是一处遗存构成丰富、类型多样且环境优美的复合遗产(Complex),也是吴哥古迹中最为丰富且复杂的建筑遗址之一。

二、王宫遗址建筑遗存现状

(一)城市轴线

王宫位于吴哥城东西、南北两条重要城市轴线的交汇处,体现了吴哥都城营建中的轴线设计思想,使得王宫及其周边设施、广场空间在吴哥的城市布局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创造了吴哥城中特征最为鲜明的城市空间序列。

吴哥城东西向轴线位于城市的西北象限上,贯通胜利之门(Gate Victory)与东池巴莱(East Baray),延伸至大象平台(Elephant Terrace)并与王宫相交于东塔门(图3)。东塔门东侧正对的是沿轴线对称排列的十二塔庙(Prasat Sour Prat)及其与大象平台围合形成的平台前广场(图4)。

图3 王宫遗址与吴哥城的轴线关系示意图

南北向轴线空间则由王宫的核心建筑空中宫殿及其南侧巴方寺(Baphuon Temple)及巴肯寺(Bakheng Temple)共同营造。而空中宫殿建筑的东西向轴线则比吴哥城东西向轴线向南偏移了20米(图5)。这几组城市轴线虽不完全对应,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吴哥都城最为重要的中心区域空间。

图4 王宫遗址东塔门前东西向轴线及大象平台广场

图5 空中宫殿东、西轴线与王宫主要轴线的关系

(二)平面布局

王宫遗址的总体平面与吴哥城一样遵循几何形式布局。遗址整体平面呈矩形,坐西向东,东西向长542米,南北向长242米,占地约15公顷。整个王宫被现存高约4.5~5.5米的围墙包围,东侧和南、北两侧围墙共有5座塔门。根据初步考古调查结果,地面尚存的院墙残迹将王宫遗址平面由东向西分为四个院落(图6)。根据周达观的描述,“国宫及官舍府第皆面东”,因此推测东塔门应为王宫主要出入口。最东侧的一号院落由于靠近东塔门,因此推测其主要功能为王室接待,同时通过东塔门以及东南、东北三个塔门与外侧连接。一号院内现存两处建筑遗迹,位于院落南侧,初步推测为藏经楼(1号遗址、2号遗址)。二号院落位于王宫遗址中心位置,面积最大,平面接近正方形(270x242米),推测为王室府邸的办公区域,王宫的重要建构筑物大多位于此院内,如空中宫殿、大型水池(2号水池)及其东侧小型水池(1号水池)、四个并排的小型建筑遗址(3—6号遗址)以及十字形平台基址(7号遗址)。

二号院落的西侧为三号院落,因相对封闭,只有西北、西南两座塔门作为出入口,故推测为王宫的私人区域,在历史上属于分隔区。三号院内有三片较深的水池,其中院落北侧水池(3号池)与其西侧的L形平台(8号遗址),分别在驳岸及平台外侧分布有大量石刻,且联系较为紧密。整个三号院中部由呈东西走向的疑似石板道路进行分隔,并通向西侧的四号院落。四号院为一座长方形院落,周边被围墙包围,相对封闭,该院落的功能尚未获知。

王宫废弃之后至今百余年间的多次清理发掘和堆土对现状扰动较大,致使王宫遗址现状地形凹凸不平,呈现以空中宫殿区域为中心高点逐渐向四周降低的特征,最大高差约5米。其中,东北角最低点距空中宫殿周边地平面垂直高差达4.2米。因此王宫遗址现状排水主要通过自然场地下渗以及从中心向四周围墙坡降排水等方式。经现场考古调查,王宫围墙底部设有排水孔道,围墙外围设有城壕,推测与王宫内的排水系统相连。但围墙外侧环壕也多被堆土填平,无法通过现状辨认。围墙内较大的1-3号水池地势较低、面积较大且与建筑关系紧密,推测可能与辅助调节王宫主要建筑(如空中宫殿四层回廊地面)的排水功能有关。

(三)单体建筑

王宫兼具皇家祭祀、行政管理以及军事防御等诸多功能,其设施在规模和类型上极富变化,主体建筑空中宫殿是具有极高价值的皇家祭祀建筑。除空中宫殿外,王宫遗址还包括院落及城墙、城壕、5处塔门、多处平台及砖石结构的其他建筑遗址、水池等多处遗迹。根据现场初步考古调查和相关考古研究结果,现存建筑遗存应是多个历史时期信息叠加的结果。

图9 西北塔门现状

图10 西北塔门平面现状图

对于王宫和空中宫殿的原有形态,《真腊风土记》中也有直接的记载:“国宫在金塔、金桥之北,近北门,周围可五六里。其正室之瓦以铅为之;余皆土瓦,黄色。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颇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其蒞事处有金窗,棂左右方柱,上有镜约有四五十面,列放于窗之旁。其下为象形。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也。其内中金塔,国主夜则卧其下,士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至今我们仍能从周达观的描述中窥见王宫当时恢弘的规模以及壮观的皇家建筑风貌。但当时大量的木构建筑今均已不存,唯有石构遗存。

1.空中宫殿(Pheaminakas)

空中宫殿是王宫遗址的核心建筑。现存地面以上的建筑东西长49米、南北宽34米,残高五层约20米。建筑基台底层台长35米、宽28米,上层平台长30米、宽23米,三层台基逐层减小,形成12米的基台高度。每层间收拢相对较小,平台区域较为狭窄。每层角部均装饰以由下到上逐层减小的砂岩大象、羊等神兽石雕(图7)。

第三层须弥台上设一周回廊,回廊四面设门,四角设假门,假门与门之间设窗。回廊总体较为低矮且狭窄,平均宽度约1米,高约2.2米,以雕刻精美的砂岩堆叠而成,仅西南一角用料为角砾岩,但亦雕成与砂岩相同的结构形式。

回廊内圈为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中央圣殿,圣殿下部是采用角砾岩干摆而成的基座,基座与底层基台形制大致相同,南北长约20米,东西长约16米。基座逐层收进,四面设台阶通往顶层(图8)。上部为采用砂岩干摆而成的十字型神殿,四面各设内外两道大门,门之间设窗。由于现状门框以上几乎全部坍塌,故屋面形制尚不明确。

2.塔门(Gopura)

王宫遗址共有5座塔门联通内外,主入口东塔门外侧与大象平台连接,南北围墙在东西两侧对称各开2座塔门。东塔门及东北、东南塔门在1990年代由印度尼西亚援柬工作队进行了修复。

东塔门作为王宫主要出入口,体量较其他4座塔门大,其余4座塔门形制相似。其中西北和西南塔门塔体由中央主室和东西两个侧室构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均为单层角砾岩和砂岩干摆结构(图9)。西北塔门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0.5米,现存高度约11.5米,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西南塔门现状塌毁、被淤土掩埋较多,难以辨别准确建筑形制,按照现状推测其建筑形制与西北塔门基本一致。

西北塔门现状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图10),中央主室四角有柱,南北侧连接门廊和台阶,东西两侧连接侧室,侧室外墙与围墙相连。塔门结构分为下层台明、塔身及屋顶三个主要部分。

塔门下层台明高1.8~1.9米,共由五层砂岩干摆而成,其中下层台为3层石块,高约1.1~1.2米,上层台为2层石块,高约0.7~0.8米。下层台明埋在后期回填土中,北侧立面埋入约30厘米,南侧立面台明全部埋入回填土。台的中间为台阶,台阶宽1.7~2.0米,共8级,每步台阶平均高23厘米。

塔身包括主室和侧室墙体及门窗,共由10层砂岩干摆而成,总高约4.15米。主室面宽约为5.6米,侧室3.3米。屋顶共分3层,逐层内收,每层内侧均由7层砂岩(顶层山花缺失)干摆而成,外侧为带雕刻砂岩山花。

3.水池

王宫遗址内现存地面可见的水池共有6片,主要分布在北侧和西侧。水池均为长方形,由外向内逐层收拢形成驳岸。现状淤泥、堆土掩埋池底,底部铺设处理不明,有待进一步挖掘考察。1、2号水池驳岸由带雕刻的砂岩石干摆而成,现仍存水,3—6号水池驳岸由角砾岩干摆而成,均已干涸,即使雨季也无法存水。考虑1、2号水池池底应经过特殊处理,可防池水下渗。

图11 2号水池现状

其中,2号水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45.83米、南北宽48.9米,是王宫最大的水池(图11),同时也“可能是柬埔寨人建过的最美的水池”②引自1912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王宫遗址考古日志》系20世纪初法国远东学院在吴哥城的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之一。参见:法国远东学院.王宫遗址考古日志(PALAIS ROYAL)[R]/吴哥考古报告第十卷(Rapports D’ANGKOR X).1912.。据《王宫遗址考古日志》中记载,水池最深曾挖到过13级台阶,因雨季水深,目前勘探到第4级台阶。2号水池南侧及东西两侧驳岸均有精美的砂岩石刻,雕刻和癞王台及大象平台形制相似,均为内部角砾岩堆叠结构,外贴雕刻精美的砂岩石雕构件。但因池边树木丛生、根系发展,致使驳岸拱起坍塌变形严重,大量石构件移位、缺失。

4.建筑遗址

王宫遗址院墙内现存附属建筑和平台遗址8处。其中1、3、4、5、6号遗址均为东西向一字型建筑,底层须弥台逐层收进形成基座,东、西两侧设门。其中1、2号遗址位于王宫遗址东侧的一号院落,靠近东门位置。1号遗址东西长17.64米,南北宽7.15米,残高5.9米。建筑下部为砂岩须弥台台明,上部建筑为砂岩石砌体,残存部分为砖石拱券结构。南北两侧墙体设假窗三个,假窗上设窗柱。建筑周围有石构件散落。2号遗址东西长7.74米,南北宽6.3米,残高2.9米。建筑下部为角砾岩须弥台台明,西侧设门;南、北、东设假门;四面分别设踏步。上部建筑基本坍塌无存,建筑结构不明,砌筑材料为角砾岩、砂岩。

3—6号遗址呈一字形由北向南在二号院落东南侧依次排列,均为东西长15.3米、南北宽7.69米的建筑台基,残高2.9~4.5米。建筑残迹下部为须弥座台明,上部墙体、屋面大部分坍塌,周围石构件散落,建筑形制不明。7号遗址建筑基台位于平面呈十字形,位于3—6号遗址与空中宫殿中间,东西长24.16米、南北宽32.52米,现高2米。台明外圈围以石柱(图12)。

8号遗址位于王宫西侧三号院落,空中宫殿的西北角,紧邻3号水池。台明由砂岩与角砾岩干摆而成,东侧面向3号水池的基台上为带有精美雕刻的砂岩,其余为角砾岩砌筑,但基台上部结构不明。

三、王宫遗址建筑遗存现状特征分析

(一)年代与类型

1.庙山建筑

王宫遗址建筑类型多样,几乎囊括了吴哥时期建筑的全部重要类型,其中庙山建筑与塔殿建筑类型更具代表性。作为王宫遗址的核心建筑,空中宫殿是典型的庙山建筑。高舍尔认为,“空中宫殿遗迹内部存在八个不同的建造时期……空中宫殿的基台部分起源可以追溯至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基台顶部坐落着木结构建筑;阇耶跋摩五世(968—1000年)及苏利耶跋摩一世(1002—1050年)在位时在原有须弥台基础上增建了回廊和塔门,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8 年)扩建大吴哥城时改建了空中宫殿的顶部中央圣殿,时间约在1190年……当今可以看到的宫殿主要构建物(空中宫殿、围墙、护城河和大盆地),均追溯于10世纪下半段”③资料来源:法国远东学院柬埔寨大吴哥城考古项目相关资料。。

图13 空中宫殿平面与东立面现状图

空中宫殿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国家寺庙建筑,同时也是吴哥城最主要的祭祀空间之一④1908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推翻了艾莫尼尔关于空中宫殿是“皇宫”和拉容奎里空中宫殿是“处理政务大厅”的假设,认为习惯了印度式排场的吴哥国王不会将住宅缩减到一个只有4米见方的单间(中央圣殿),同样作为议事厅也过小,而且圣殿周边回廊也只是勉强能够站立。因此推测,空中宫殿是供奉神灵的地方,这个神在今天叫做Préa Sroc(整个国家信奉的神,土地神)。空中宫殿位于城市的中心,旁边还有开阔的水池,这都表明了神灵的地位。包括在东塔门门楣铭文的内容,都是表示归顺的文字,带有宗教性质。参见:法国远东学院.吴哥考古报告第十卷(Rapports D’ ANGKOR X)[R].1908.。正如科迈尔(J.Commaille)在《le PreahSrok(国之神)》中所说的,空中宫殿除了作为供奉印度教万神殿本尊的寺庙,还始终被视为王国的重要中心。空中宫殿具有逐层收进的须弥台、围绕须弥台四周的上部回廊、中央高耸的塔殿建筑以及建筑外围的水池和城壕这些完整的庙山建筑要素,同时这些要素按照曼陀罗的中心对称空间形式进行平面布局,在垂直高度上呈阶梯状分层分布,是王权与神权结合的产物。根据法国考古报告上的描述,“和柬埔寨所有的建筑物一样,空中宫殿的大门在建筑的东面”,以及周达观记叙的“国宫及官舍府第皆面东”,推测空中宫殿的东立面为主立面(图13)。

图14 西北塔门入口模式示意

空中宫殿建筑底部四周有一圈低陷地坪,轮廓较为清晰,疑似为原有建筑室外地坪或环壕,东南侧在内侧砌有角砾岩护岸,但因该处遗址后期人为扰动较多,尚无法准确判断其断面深度及宽度,原有建筑室外地坪标高及驳岸形式也待考古工作深入开展后进一步考证。

空中宫殿建筑周围的原始地面及其与2号水池之间的地坪受到较多后期人为扰动,且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木质建筑构件。水池北岸东段第三层驳岸平台发现有间距约2米排列规整的柱洞,推测应为水池岸边原有木构遗存。围墙外侧也应有壕沟及水池⑤1917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中提到:“一部分人负责挖渠,把(空中宫殿)东面的挖掘坑和北面的大水池连接起来……为了把空中宫殿底座的积水排出到大水池,挖渠工作还在继续:底部出现了墙壁和石板路的痕迹,我们还发现了一小段木质构件,和之前在建筑物附近找到的很相像。”参见:法国远东学院.吴哥考古报告第十卷(Rapports D’ANGKOR X)[R].1917.。

图15 西北塔门主室及侧室建筑模型

2.塔殿建筑

东塔门主室门楣上来自王国显贵们的忠诚誓言的铭文,显示东塔门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1011年苏利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⑥H.Marchal在空中宫殿附近区域发现的“圣无花果树石碑(K484)”。。王宫遗址南北两侧各两组塔门对称分布,其连线大致与王宫遗址1、2、3号院落的分隔矮墙重合。两组塔门建筑形制相似,结合了吴哥塔殿建筑及门廊入口的特点(图14)。

塔门立面遵循吴哥塔殿建筑的设计规律,整体上可以分为须弥台、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是经典的三段式设计。塔门在立面上强调垂直方向且向上运动的趋势。建筑下部须弥台逐层收进形成基座,主室内外及左右两侧设门,侧室内外设窗,内设真窗、外设假窗,以增强整个王宫的防御性。塔门入口的设计十分经典,壁柱支撑山花的结构中嵌套着花柱支撑门楣的结构。塔门主室四周上设山花,共有三层塔檐,每层塔檐四角设装饰小塔,装饰小塔造型为整体塔门的同构缩小版,塔檐逐层收进。

塔门作为王宫遗址的交通空间,没有正式的祭祀功能,但其室内空间仍然延续了塔殿建筑的特征,部分设计牺牲了建筑的功能性,而突出了其蕴含的宗教寓意。塔门室内空间狭小,阴暗神秘,且室内地面水平高度要低于室外基础水平高度。这是由于印度教中将塔殿建筑内部狭小空间喻为“子宫”或“胎室”,意指宇宙的胚胎,空间中心供奉印度教宇宙大神毗湿奴、湿婆、毗湿奴和湿婆结合的哈利哈拉神以及祖先雕像,尤以象征湿婆生殖力的石刻“林伽”与“优尼”的结合最为常见。塔门室内顶部为烟囱状高耸的空间,内表面被精心凿光也为宗教的象征寓意。塔门建筑室内外高差的倒置对于建筑内部排水十分不利,这也是其基础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最主要原因(图15)。

图16 藏经阁建筑(资料来源:伍沙.20世纪以来柬埔寨吴哥建筑研究及保护[D].天津大学,2014:64.)

图17 一字排开的3—6号遗址,地坪低于周边地坪。

王宫遗址东塔门建筑侧室屋顶为砖拱顶叠涩砌筑,其他塔门侧室屋顶已全部倒塌,尚未发现砌砖残存。从侧室两侧的山花形状以及地面散落的石块推测屋顶形式应与东塔门相似,屋顶东西两侧山花应比主室南北两侧山花更大,以承载拱形屋顶的侧向推力。

3.附属建筑

王宫遗址附属建筑集中布置在院内的东南角,遗存为小型建筑基台遗址(1—6号建筑遗址),推测为王宫的藏经阁等附属建筑⑦在Prasat Khna 的碑刻中提到了这种小神殿的名字为“Bibliotheque”。。其中3—6号建筑基址由北向南呈一字排开,且坐东向西,前部有门廊残柱。这些均符合藏经阁类型建筑的一些特征(图16)⑧例如,“在12世纪的佛教寺庙中经常出现的是在东南角的单独的藏经阁……在朝向为东的寺庙中,藏经阁主要入口朝西,且入口之前有门廊”。引自:伍沙.20世纪以来柬埔寨吴哥建筑研究及保护[D].天津大学,2014:64.。除建筑布局外,这些附属建筑的双层须弥台、上部结构残存的一些砖、角砾岩砌筑的墙基及石质门廊都显示这类建筑与藏经阁的密切关系。而7号遗址台明周圈的矮柱则显示该建筑的宗教祭祀功能。8号遗址的位置、基台砂岩雕刻的朝向和内容都与3号水池紧密关联,推测应与水池的辅助功能相关。结合有推测2号大水池应是配合空中宫殿供国王赏憩的“国王水池”,有学者认为8号遗址和3号水池的位置应是王宫的“后花园”⑨1924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中提及:“在西北角清理挖掘出了小平台,平台的板壁上带有浅浮雕装饰,西北角被西南角的一处墙体分隔了开来,不过,西北角这块位置应该是王后或者国王宠妃的花园与居所”。参见:法国远东学院.吴哥考古报告第十卷(Rapports D’ANGKOR X)[R].1924.。

7号遗址的建造年代应晚于建在低洼地面上的3—6号遗址(图17)⑩1917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它(3-6号遗址)的地基比现在的地面低1米左右,这些建筑物应该比旁边的十字平台(7号遗址)建造得早,后者是直接建造在现在这个地面上的”。参见:法国远东学院.吴哥考古报告第十卷(Rapports D’ ANGKOR X)[R].1917.。

(二)结构与材料

1.构造与装饰

王宫遗址内各单体建筑均沿用传统高棉建筑风格,由大量角砾岩或砂岩堆叠而成,为了加强连接,一般会在石块间开设凹槽和凸槽,来增加摩擦力彼此约束,但石块间并无砌筑材料,且在建造时选用的石块并未有相对统一的尺寸,无法做到石块间纵横交错相互咬合。各单体建筑也由一些不稳定的结构受力单元组合而成,同时各单元之间联系也并不紧密(图18)。

图18 西北塔门石块堆叠、建筑结构分析模型

图19 4号遗址建筑材料使用示意图

图20 空中宫殿顶部中央圣殿的角砾岩须弥台及砂岩结构

图21 2号水池驳岸砂岩浮雕

图22 空中宫殿有限元受力模型

而内部构造与外部装饰脱节也是吴哥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吴哥很多塔殿建筑一样,王宫塔门主体建筑的造型与砌筑方式完全脱节,建筑的外部造型是在叠涩的石块完成整体建筑毛坯造型之后雕凿而成,过程可能更像雕刻艺术品一样⑪“德拉波特的画,向建筑师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整体结构具有一种纯古典式的严谨,装饰无处不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布局之间完全脱节”。引自:(法)Bruno Dagens.吴哥石林[M].顾微微,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71.。

这种构造与装饰脱节的建造哲学在王宫遗址的水池等构筑物上也有体现。2号水池上精美的浮雕,就贴在原来具有线脚的驳岸表面。法国远东学院王宫考古报告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水池本来只是由有线脚的台阶构成,浅浮雕的楣板是后来才加上去的”⑫引自1917年的《王宫遗址考古日志》。。

2.建筑材料

由于王宫遗址建造年代早,延续时间长,使用的建筑材料较为丰富,砖、角砾岩和砂岩均或多或少存在于各个建筑之中,材料使用较为混合(图19)。例如1号遗址和7号遗址采用砂岩干摆而成,未采用砖砌筑材料;而3—6号遗址则采用砂岩、角砾岩干摆,中间夹杂砖砌筑而成。在前吴哥时期和吴哥时期都采用了砖材料,因此推测砖的使用年代应为较早时期。前期砖材尺寸较小、坚硬,断口有白色。王宫遗址的3-6号遗址所用的砖上有圆形的洞,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挂住砖墙表面抹灰,这种方法曾在碑文中提到过。

角砾岩在王宫遗址中主要用于空中宫殿及其中央圣殿等主要建构筑物的须弥台建造(图20),以及塔门等部分建筑屋顶的内部填充,王宫的围墙也大部分由角砾岩建造而成。由于角砾岩建筑一般没有雕饰,因而较难根据纹样判断建筑年代。

王宫使用的砂岩石块较角砾岩更大,因颜色、纹理以及尺寸都更加适于雕刻,因此需要雕刻纹饰的建筑构件通常使用砂岩。如建筑山花、门窗框与花柱、门楣等以及空中宫殿的回廊全部使用砂岩,2号水池驳岸的精美雕刻也均使用砂岩(图21)。空中宫殿的三层须弥台使用红褐色角砾岩石块干摆砌筑而成,其角部石雕装饰以及上部中央圣殿和回廊则主要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砌筑而成。塔门整体结构主要为砂岩石块干摆,石块表面局部雕刻阶梯状石榫。

四、建筑病害机理分析与修复治理策略初探

王宫遗址建筑现状具有歪闪变形、倾斜塌落、石材风化等多种类型的病害。究其病害的主要成因,既有高棉建筑所具有的先天结构缺陷的原因,也与王宫建筑年代久远、降雨渗水、植物生长等自然因素有关,后期人为扰动改变了场地原有地形环境也是导致王宫建筑各类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24 空中宫殿须弥台有限元受力模型

图25 空中宫殿须弥台角部增加集中荷载导致断裂、歪闪

(一)建筑病害机理

1.结构缺陷

王宫建筑的石构件干摆堆砌结构形式和原有结构局部集中荷载过大,导致建筑存在先天的结构缺陷。首先是由于干摆堆砌的砌筑方式在结构上具有一定劣势。一方面各单体建筑均由大量石块堆叠而成,而石块间并无粘结材料,仅靠构件间的摩擦力和少量的刚性构造连接、彼此约束(图22),各单体建筑缺乏整体性;另一方面,由于建造时石块不规整,无法做到纵横交错相互咬合,只能以长向为准堆叠往上砌筑。各单体建筑均由一些不稳定的结构受力单元或体系组合而成,并且这些结构受力单元或体系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图23),一个部位乃至一块石块的缺陷就会导致数块石块的塌落或其他严重的破坏。

图26 西北塔门基座不均匀沉降现象

图27 4号遗址植物根系侵扰现象

再有就是建筑因为装饰、宗教需求而在结构受力的不利点增加集中荷载,导致建筑出现明显的受力薄弱位置,极易产生损坏。如空中宫殿建筑在各层须弥台角部都增加了体积、重量不等的石兽作为装饰。石兽自重大大增加了建筑受力最不利的转角部位的集中荷载(图24、25),因此空中宫殿建筑须弥台的所有角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歪闪、断裂、塌陷和散落等,有些部位因损害较为严重进行了后期临时支护,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建筑的一些原有信息。

2.雨水渗透

王宫遗址所在地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场地内雨水量较大。根据前文平面布局中所提到的,王宫原有场地内排水设计应为将部分雨水集中排到围墙,通过围墙排水孔排至城墙周圈环壕,建筑排水则主要将雨水排至建筑周边环壕、王宫内水池中等多种方式,其余则通过地表自然渗透。

即使有多种排水方式,但建筑本身的结构问题以及后期的扰动仍让很多建筑受到雨水渗透的侵扰,特别是雨水对建筑基础的侵蚀成为王宫遗址很多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根本原因。王宫建筑的基础主要持力层为粉细砂层,较密实,经过夯实后受力性良好。但反复的雨水冲刷、侵入致使地基土受周边水系的长期浸泡,加之建筑围护结构塌落,极易造成建筑内部所填夯土受到雨水的侵蚀,从而导致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图26),上部受力构件出现劈裂、剪断病害。这一现象在西北、西南塔门及二号院落南侧的几个小型遗址内尤为明显。且因后期扰动所致现状场地凹凸不平,破坏了原有场地排水规划,局部容易形成积水,更加剧了这一病害。

3.生物病害

吴哥地区全年湿润潮湿,寺庙建筑石材表面普遍附着苔藓或地衣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腐蚀石材并在其裂隙中繁衍生长,导致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对建筑遗址及其石刻观赏性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同时,寺庙内各类树木生长茂盛,植物根系对建筑遗址了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王宫遗址内包括建筑遗址和水池驳岸等建筑现状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树木等植物扎根于建筑本体的缝隙中,随着不断的生长,根系在缝隙中产生巨大的机械力,将使岩石裂缝增大,直至岩石裂开、建筑坍塌(图27)。

(二)整体修复目标及策略

在中国援柬项目I期和II期实施的20余年中,中国政府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CCSA,以下简称“援柬中国队”)积累了大量柬埔寨石构建筑的修复经验,并不断加深对吴哥文明的理解。

作为中国援柬III期项目,王宫遗址的保护修复将以国际和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理念、法规、宪章、准则等为依据,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以往援柬经验,科学制订具体保护修复策略,有效保护、展示王宫遗址这一吴哥古迹的重要核心遗存。在此基础上,援柬中国队基于对《吴哥宪章》⑬《吴哥宪章》是一部专门为吴哥保护工作者进行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应遵循的理念、原则和行动纲领的技术文件。由国际保护吴哥协调委员会(ICC)以及参加吴哥修复的各国主要专家学者联合编制,于2012年最终定稿。该文件对于吴哥古迹的保护工作,既是一种总结,同时也是今后工作的一部导则和规范。的原则与理念深入理解王宫遗址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通过文化遗产修复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推进中柬双方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

针对王宫遗址极为复杂的遗产构成,援柬中国队将采取集合考古学、建筑学、规划、景观、岩土、石质文物保护、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实施综合统筹协调的保护策略。

1.统筹协调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保护修复工程与考古、历史研究。考古先行、研究支撑,保护修复措施与做法将充分依据考古发掘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2.统筹协调保护修复工程的传统工艺与先进科学技术。结合王宫遗址的各遗产要素本体保存状况及实际条件,使用传统工艺及材料对遗产开展全面的最小干预修复,局部使用先进技术进行关键难点修复、科学记录以及遗产展示与阐释的创新提升。

3.统筹协调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王宫遗址的修复过程对社会开放,坚持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相结合,突出吴哥古迹王宫遗址整体平面布局的展示与阐释,以不伤及文物本体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展示,建设高品质的展示与阐释设施;

4.统筹协调吴哥古迹王宫遗址本体保护与环境发展。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提升遗产整体景观环境品质;重视当地社区引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综合的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和提升公众认知的行动计划。

依托前期科学、详细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修复项目将对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工程,排除王宫遗址安全险情,整体保存王宫遗址的考古信息与建构筑物特征及石刻艺术价值。通过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保护修复工作,援柬中国队将不断深化遗产保护理念及方法,推动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发展并加强对外交流,使之成为优质的文化遗产合作修复项目。

王宫遗址的修复项目将严格按照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完整展示与阐释吴哥古迹王宫遗址总体平面格局、维护王宫遗址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风貌,提升其整体景观环境品质。

通过对王宫遗址科学、合理的利用,进一步揭示和宣传吴哥古迹王宫遗址文化内涵和整体价值,增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发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援助项目在对外宣传、世界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引领作用;促进当地社区各利益相关者对吴哥古迹王宫遗址的理解和认知,发挥当地社区在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使吴哥古迹王宫遗址成为吴哥保护修复国际舞台中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中心区域。

猜你喜欢

吴哥王宫宫殿
画画
神秘宫殿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通向王宫的路
扶贫工作中的一段“插曲”
记忆宫殿
张辉版画作品
阿掘的宫殿
辽宁沈阳汗王宫遗址
探秘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