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光强:不忘初心 逐梦而行

2020-10-16杨一

今日民族 2020年8期
关键词:外加剂混凝土客户

□ 文·图/杨一

梦想照进现实的距离有多远?阿光强说,是一颗敢于逐梦的初心,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一份勇于创新的责任。

10 余年来,云南森博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博”)董事长阿光强坚守改变命运、造福家乡的初心,在这个行业里奋勇逐梦,创造人生七彩。

筚路蓝缕,苦难造就少年梦

1983 年,阿光强出生在景东县澜沧江边的一个彝族山寨中。村里不通公路、没有电灯,条件十分艰苦,父辈们都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上学!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但是,山里的彝家孩子,很多人十来岁还不会讲汉语。“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给我们小学生授课,声母韵母都分不清楚。”阿光强回忆,一直到了五六年级,换了外面来的新老师,学习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开始有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小学毕业,阿光强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县城最好的初中录取。“记得去学校报到那天,天还没亮就被父亲喊起来赶路,走了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再坐班车去县城的学校。当时镇上到县城每天才一趟班车,如果赶不上,就要坐一整天的拖拉机才能到。”阿光强说,那时自己就在想,何时家乡才能通一条联通外界的路。

第一次,阿光强萌发了筑路深山,造福家乡的梦想。

来到新学校,阿光强一个月只有一百块的生活费,舍不得乱花!为了维持正在生长发育的身体需要,他每天精打细算,确保生活费够支撑到月底。他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每晚大家睡熟后,经常偷偷爬起来在路灯下看书,恶补小学落下的“短板”。

初中3 年,阿光强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前,当时思茅专区(今普洱市)、景谷县几所高中的校长都来学校动员,表示只要报考他们学校并被录取,不仅可以减免部分学费,每月还可以补贴生活费用。然而,一心想要尽快改变命运的阿光强却只有一个选择——读中专,尽早学习技能、尽早毕业、尽早赚钱养家。

缘定建材,好学苦干崭露头角

1999 年中考,阿光强取得全县第四名的成绩,并如愿被他自认为毕业后最能挣钱的云南省建筑学校录取。

当时,正是房地产兴起的时候,昆明各种楼盘工地如火如荼。进入学校后,阿光强边学习专业知识,边收集考察昆明的房价和市场。偶有偷闲,则泡在图书馆看一些历史、传记类的书籍。

2003 年,阿光强到一家生产混凝土外加剂的公司实习。才来了半年,就遇到实验室老主任跳槽辞职。当时公司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勤劳能干的阿光强临危受命,被任命成了新主任,开始独立带团队做配方设计、做技术和开展营销,一个月拿到了2000 元左右的工资。

“那时候,外加剂市场才刚刚起步,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高,‘小材料改变大世界’蕴含无限商机。”阿光强说,他发觉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有意思”,渐渐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爱学习、善钻研,既机灵又能刻苦,阿光强干得越来越如鱼得水。毕业后,直接留在该公司又干了一年多。直到渐渐地,他感觉到该公司平台和空间不足以承载自己的梦想。便果断辞职,并打电话给当时云南一家较大的混凝土外加剂公司老板推荐自己。

“没想到对方竟然答应了,但给的职务却是去开展难度最大的项目上做销售。”阿光强说他当时没有犹豫,简单准备轻装奔赴项目一线。

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理念,阿光强去了不到半年,就顺利拿下了项目。显露的才能很快得到老板赏识,任命他回来公司担任实验室主任。“当时,项目起步顺利,前景在望。如果坚持在此项目做下去,等两三年项目做完,自己可以拿到近60 万元的绩效提成。”然而,阿光强却没有过多考虑,当即交接手续就赶回公司任职。

担任实验室主任不久,阿光强又顺利接了总工的班。之后的两三年间,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多个技术难题,研发出五六项新技术、新产品,成为混凝土外加剂业内小有名气的技术新星。

百炼成钢,收获成长笃定前行

2006 年,时值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时期,阿光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行业专业化又有差异化的市场前景。23 岁,他正式下海了。

“创业的全部家当就两把洋铲、一个天平和一个检测仪。”离职后,两手空空的阿光强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以小作坊式的生产,开始接一些别人不愿做的小项目。

“离职时,自己没拿一分钱,靠着妻子辞职时结算的2400 元工资,租房子、置办锅碗瓢盆。原材料、设备等等,都是找过去的老熟人、老客户赊借的。”阿光强回忆。

然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艰难的环境里破土发芽。一年后,阿光强正式创立了昆明森博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并且以两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台旧机子,开始自己的产品之路。“以过硬的技术基础和扎实的服务理念,到2007 年底,森博已基本具备了一个工业企业的样子。”

“这一年,是森博排除万难、破土而生的一年。”阿光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缺少流动资金,也没有物流货车,自己硬着头皮说服岳父借了20 万元,买了第一辆货车。白天生产、晚上装货,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不分白天黑夜。50 公斤一袋的原料,自己一次可以扛三袋。”

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干劲与诚信,阿光强和森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合作客户与好评。

“客户是衣食父母。”阿光强始终坚信,只有给客户提供最优的价值共享与服务体验,才能和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

阿光强向来高度重视客户满意度,除了针对客户需求亲自研发产品外,更多的时候,他还兼任着合作方的技术顾问,经常深入一线给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2010 年,森博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阿光强身家达到上千万。不甘平庸的阿光强,又带着森博开启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征程。

当时,市场上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正停留在青黄不接的环节。“老产品性能上不去,又没有企业愿意投入精力去研发新产品。”阿光强带着团队苦练“内功”,着手研发性能更强的羧酸产品,得到了客户和市场的极大认可。第一次转型,就让森博这个当时只有17 个人的小公司做到了9000 多万元的年销售收入。

“2011 年,我们在云南推广第一代羧酸减水剂,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也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性价比,到2013 年底,企业产销量达到1 亿多元,市场份额占到全省的60%左右。”阿光强说。

生产车间

疫情期间,阿光强(左)深入一线指导员工

在不断的成长历练中,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2013 年,阿光强带领森博转场杨林经开区,并先后购置了共64 亩土地投资建厂。这年,昆明森博正式更名为“云南森博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从漂泊创业到定根发芽,在前行路上,阿光强变得越来越笃定。

玉汝于成,坚定信心开创未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路走来,阿光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创业者的身份。

创新,一直是阿光强带领森博前行的最大法宝。2013 年以前,森博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是阿光强亲自操刀,采用最传统的“笨”办法进行反复实验。从2014 年开始,森博有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公司专业从事研发、技术和服务的人员达到了20 余人。

在阿光强的高度重视下,森博每年把总产值的5.6%用于产品研发,近5 年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3000 多万元。目前,森博研发团队中,研究生占比达80%左右,专业涵盖材料、高分子化学、医学等,有高级职称1 人,中级职称人数达一半以上。

“以客户为根本、以技术为核心、视质量为生命”,阿光强自信地介绍,森博长期坚持“客户至上、技术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检验全过程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加之过硬的技术服务能力,因此,混凝土和外加剂的问题,只要找到森博,基本没有搞不定的。

好的企业领导是什么?答案莫衷一是,但最有力的回答是:把企业做出品牌,做出一定利润并持续稳定发展的企业主就是优秀的领导人。

时至今日,森博公司总资产已达3 亿多元,2019 年销售额2.30 亿元,上缴税收1353 万元,公司取得发明专利共计45 项,生产研发成熟可靠、绿色环保的外加剂产品20 多个系列,广泛运用在矿山、桥梁、隧道、公路、水利水电工程等项目中。生产基地遍布云南、贵州、甘肃、广东等地,产品远销越南、老挝、缅甸、孟加拉等国家。

“所有的创业都会遇到苦和难。你要学会拥抱苦难,树立目标,持之以恒地各个击破,达成目标只是时间的问题。哪怕被别人说是一根筋。”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和坚持,阿光强不断创造奇迹,赢得社会认可。2016 年森博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 年被中央电视台《品质》栏目评为中国建材行业500 强和最具成长性100 强企业,入选第三届中国制造2025“品质百强企业”。2017 年,阿光强个人荣获“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2019 年8 月荣获第八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

如今,阿光强回家乡的路早已通了,而其带领的森博企业,却仍在筑梦更多通向远方的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森博正在积极转型升级,研发和拓展方向延伸到了化学废料、工业废料的分离再利用,医学废弃物处置,污水处理、环保家居等多个领域。

猜你喜欢

外加剂混凝土客户
混凝土试验之家
浅谈煤矸石在固废混凝土中的应用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建筑工程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检验
复掺外加剂对硫氧镁水泥性能改性研究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机会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改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