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元东:从门外汉到制砚达人

2020-10-16罗嘉,赵芳,孙铭

今日民族 2020年8期
关键词:楚雄州云南文化

伍元东

《中国苴却砚古砚图录》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 年,一封被网友誉为“史上最任性的辞职书”爆红网络。“生活与诗二选一”这一话题,因戳中众多“工作汪”的心而引发广泛热议。

其实,此前十年,伍元东就以自己的方式,在“苟且的生活”与“心中的远方”之间作出了抉择。2005 年,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他顶着各方压力,毅然辞去了铁道部第二勘探设计院昆明分院的地质工程师一职,全身心投入到“苴却砚”的文化复兴和工艺传承中去。

从门外汉到制砚达人,15 年间,伍元东在各方见证下完成了事业上的华丽转身。如今,在谈到当初的选择时,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凤庆如意扇形砚

望子成龙砚

圆形螭龙砚

探寻苴却砚文化之根

放着舒适体面的生活不过,硬要和冰冷僵硬的石头搞在一起,伍元东的“任性”,曾让亲友们都为他捏一把汗。

“没有了正式工作,往后的日子你怎么过?”离职之初,这样的问题被反复提及,伍元东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他知道,在梦想没有照进现实之前,说什么都像是空谈。

与其说,不如做。

支撑伍元东前行的,是苴却砚带给他的那份“别人不懂”的信心。

“眼、膘、青花、水纹、金线……中国四大名砚的特点,在苴却砚身上几乎都能找到。此外,苴却砚还具有发墨滋润、存墨不腐、耐磨益毫的特点,品质不输于其他名砚。”原产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的苴却砚,民国初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受到文人雅士青睐。但受开采困难、交通不便、时局动荡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展几经中断,加上能工巧匠相继谢世,在云南几近失传,让人颇感遗憾。

上世纪在行政区划调整时,苴却砚主要原石产地被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到了80 年代之后,在邻省雕刻艺人努力下,苴却砚迎来产业复苏,成为四川美术工艺品中的一块儿金字招牌,而在它的出生地——永仁反而濒临衰落。这让身为楚雄人的伍元东心里很不是滋味,“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充分挖掘利用起来”。

让他不解的是,苴却砚虽曾闻名遐迩,但相关资料对它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从横空出世,到盛极一时,再到跌落谷底,没人能讲清苴却砚“抛物线”式的发展历程,这也成为日夜折磨伍元东的一道谜题。

“文化要有根,传承才有魂”。秉持这样的理念,伍元东踏上了苴却砚文化寻根之旅,昆明—永仁—攀枝花成为他生活中的“三点一线”。

为解密苴却砚的前世今生,他拿着大不如前的薪酬在民间作坊学艺,顶着烈日在金沙江畔踏勘石坑,翻山越岭在乡野村寨寻访古砚,向文化学者虚心求教。那时的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误入歧途、自找苦吃”的工程师。为了筹措资金,他甚至卖掉了昆明的两套房子。

没有人知道伍元东究竟在“寻根”过程中走过多少路、流过多少汗、掉过多少泪。毕竟,有些路注定只能一个人走。孤独的愉悦无法分享,辛酸的泪水也难以言说。

大家最终看到的,是这个不善文辞的“工科男”花费三年时间写成的《中国苴却砚古砚图录》。在书里,他把四处收集而来的一百多方古砚一一做了介绍,较为系统地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苴却砚的材质、形制、工艺、图案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云南苴却砚“文化失语”的问题。

有专家评价,此书“填补了云南苴却砚图录研究的空白”。对一个“越俎代庖”者来说,这样的褒奖,分量远重于鲜花和掌声,“云南苴却砚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重新引起社会关注,我这些年来的努力和付出都值了”。

复兴云南苴却砚文化产业

摊开“图录”会发现,历史上的苴却砚设计简朴,既没有讲究的刀工,也没有过于花哨的图案,有的甚至就是一块儿“干净的”石头,非常符合云南人粗犷的性格和崇尚浑朴的审美旨趣。

“时代在变,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理念要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然能确保原汁原味,但客观上会造成苴却砚的内容单调与形式呆板,缺乏生气和市场竞争力。”在伍元东看来,文化产品需要在历史积淀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而兼收并蓄众家之长,有助于继往开来。

为此,他自费前往广东肇庆、安徽歙县、甘肃洮州等中国名砚产地拜访制砚名师,在广泛吸收其他门类营养之后,返回永仁县创立了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公司,立志将云南苴却砚重新发扬光大。

在攀枝花市,苴却砚发展如火如荼;在永仁县却几乎无人问津。“冰火两重天”使伍元东认识到,传统技艺传承的历史使命,不能只寄托在一两个“工匠大神”身上,“要注意吸取‘匠人单传,数代而亡’的教训”。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伍元东联合社会力量,在永仁县开设传承培训班,聘请名师免费提供苴却砚制作的系统培训,为振兴苴却砚播下种子。

选材、切坯、设计、雕刻、质检、打磨、打蜡、包装,伍元东将工序环节与技术要点倾囊相授,以吸引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加入到苴却砚的传承、研究和开发中来。

学员在学成之后,有的加入到伍元东的公司,有的带着技术返乡创业,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今天云南苴却砚推广传承的中坚力量,苴却砚也得以在永仁“枯木逢春”,再次成为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伍元东因其作出的特殊贡献,获评“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行百里者半九十,文化传承没有终点。一方品质上乘的砚台够一个家庭使用很长时间,加上现代书写工具的改变,以及“四大名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品牌效应,留给苴却砚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如何在市场推广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摆在制砚人面前的新课题。

近年来,伍元东与业内人士携手,将传统工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了苴却石材制作的茶具、文具、雕塑、挂件等多种周边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伍元东坦言,相比于做一个工艺美术师,他自己更想做好一个“村支书”,尝试改变苴却砚“一个单品打天下”的格局,帮助更多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猜你喜欢

楚雄州云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云南图片库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谁远谁近?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
张必有书法作品赏析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