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里存山河岁月有慈悲

2020-10-15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底子哈姆雷特读书

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书对一个人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完善对世界的认知,教会人们如何与身外的世界相处,它还可以打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人们常说的文质彬彬浓浓书卷气,便是经年累月的诗书浸染在人身上悄悄留下的痕迹。这种精神气质,一旦形成,将伴其终生,有如流年牵出的一身素雅,芬芬迷人。

钱理群先生讲,读书最重要的意义是打下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精神发展的底子。终身学习的底子打好了,就掌握了自主学习,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获得独立观察世界打量周遭的眼力,不被喧嚣的时代和从众的心理定势拘囿,迷失自我;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打好了,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就会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懂得尽人事,敬天命,心装慈悲怀感恩。

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阅读常常被功利裹挟,走向了快餐化和浅表化。忙碌的人们在习惯碎片化知识获取的同时,也往往迷失在碎片化的丛林中,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判断。因此,读什么和怎么读在当下尤为重要。

人们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总结出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是说不同年龄层次、身份背景、人生阅历的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不同的感受。尽管见解殊异,但这部作品是唯一的,是一切解读的起点。这就间接告诉我们,追源悟理的最好方式是读原著,它不仅可以摆脱个体易受“他者”观点的影响,还可以将浅表化、碎片化的知识引向深入,形成体系。

由于职业的关系,免不了与书打交道,也偶尔涉猎文史哲、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但杂而不精,学无所长,眼界不为开阔,学养甚为浅薄,提笔常词不达意,枯肠倦烦,教训刻骨铭心。故而,对阅读的人而言,书可泛泛取,大可选择一些与职业相关或无关的书籍,但品位须正,思想须纯。当然,偶尔涉猎点稗草,方知良黍珍贵,以加强辨识力也未尝不可。书取来后,亦可泛泛读,把自己暂时会意不明揣摩不深的先放下,不必执著一念,放弃整片“森林”。但放下不等于弃之不管不顾,冷处理不是不处理。冷处理是换个时间换个角度换种心境再读,甚至待有了更广的知识储备,更多的阅读经验,更开阔的眼界,更深的阅历后再去读。不求甚解的目的是为了深读精解。所以,泛读是基础,深读才是根本。深读须深入知识内部,探寻知识和事物背后蕴含的真理和事理,或与书中人物的脉博一起跳动,感受人物的悲喜起伏、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成功或失败,通过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把握天道人事的发展规律,形成主动规划人生和打量周遭的能力和自觉。

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还缺少不了社会实践。司马迁不探幽览古,奔走河山,绝然写不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杜甫不用笔墨丈量土地,也绝然写不出记录历史雕刻时光的感人肺腑的诗篇;王阳明不戎马倥偬,身背青囊剑指远方,也成不了无数人为之景仰的一代圣贤。只有把个体投身于广阔的社会实践,才能检视读书所学所悟的对与错、得与失、浅与薄。进而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滋养心性,健全人格。

人们常说,知识分子的“骨头”是最硬的,大抵讲的是知识滋养的“浩然之气”内化为宝贵的人格风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更有知味的时光,沉香的岁月,慈悲的衷肠。

身处一个忙碌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高度发达的通信技术,日益拉近。无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同处地球村,一呼百应千知。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从未因此靠得更近。有人戏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阉割了现代人心中潜藏的情怀和诗意,我们恐怕再也回不到诗唐词宋。同样,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反而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愈发困难。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是,无论男女老少或街角马路或公园广场或白天暗夜,各自拿着一部手机聊天游戏抖音追剧,我们恐怕也很难找回从前天伦共享融融其乐的温馨。

在这样的夜晚,我們都很孤独,我想伸出手来握住你的手,这又有什么不对的么?《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这段经典台词,有如寓言般戳中了现代人精神的窘状。既然心事无法尽付与他人,一颗孤独又渴望交流的心,交付给阅读便成为理想的选择。更何况,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件破事如影随行败你心情,总有那么几张丑陋的面孔叫人想逃离。

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那就姑且端坐光阴,温一壶茶,执一卷书,听一曲云水禅心,把自己埋进书香,品几段雨巷丁香,五四情长吧!

都说,万水千山,愿你归来仍少年,我愿你诗书漫卷,归来星河还滚烫,岁月有慈悲!

猜你喜欢

底子哈姆雷特读书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我们一起读书吧
金玉良言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