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师“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020-10-12王宇颖蒋晖

艺术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工匠精神

王宇颖 蒋晖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历史,阐述中国古代匠人社会身份的逐步转变。从伦理道德和生产目的两个角度,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突出表现文化及经济对“工匠精神”的影响。从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及现当代设计师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两个方面,写明当代设计师自我印证、利国利民的巨大责任,明确指出现当代设计师需要继承与发展“工匠精神”,刻苦研习、善于观察生活的优良品质与传统美德,才能引领祖国建设走向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匠;儒家思想;现代设计师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9-00-04

“工匠精神”是华夏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体现中华民族人们智慧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各界积极投入响应,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井然有序地开展。在如今浮华喧闹的时代背景下,秉持可持续的思想,创新文化,既要大胆创新,又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2]。思考如何传承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1 中国古代匠人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中就开始出现使用手工技艺的氏族工匠,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几人到十几人不等的小型群体,共同完成生产,如擅于制作陶器的陶氏、擅于制作斧头的绮氏等。到了殷商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社会等级逐渐分明,出现了阶级的区分,士农工商开始各司其职。

《淮南子·齐俗训》书中写道:“人不兼官,官不监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秦汉时期,官府开始征调有特长的工匠到官府作坊或大型工程中服役,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对官匠进行管理,以区别于当时少数的民匠。阿房宫、长城之类的国家大型建筑、火器等一系列军事物件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促使官匠专职服务的时间比例以及征调人数也增加。发展至唐代时期,更多的官匠是被官府招募的匠人,相当于民间的有酬劳动,而非强制性征调。而到宋代这一时期,随着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没落,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占据主要经济版图,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集市,为商人、匠人提供了更好的交易场所。宋朝繁荣之景在北宋画师张择端约16尺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孟子·滕文公》中写:“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屡织席以为食。”记述的就是当时匠人不止于生产、修理以自我供给,还会拿去售卖。市面上涌现的一大批手工匠人,有别于官府招募的官匠。在元朝实行的匠户制度下,将工匠编入官匠、民匠、军匠3种匠籍,军匠是为军队服务的手工业生产者,实际上也是官匠的一种。这里出现的自由交易则是匠户制度下收编的民匠进行的。民匠在更多的时间里是自发地生产、售卖,相较于官匠的社会身份更加自由。“工在籍谓之匠”,民匠的生态在元朝受到匠户制度的影响,又一次遭到了打击。到了明朝,官匠的体系出现松动,轮空可以自发经营生产。明朝中期,推行纳银代役制度,官匠只需每年缴纳规定数额的“匠班银”,就可以自由选择生产或休息。到了清朝,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进一步没落,匠户制度取消,官匠和民匠已然不分彼此。

从古代工匠的发展可以看出,匠人是中国浩荡的千年历史进程的缩影,象征着阶级制度的衰颓与振兴,在很大程度也与特定时代市场经济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工匠的生产性继承和创意开发互为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3]。

2 中国古代匠人的精神诉求

2.1 精益求精

汉武帝时期儒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朱熹在《论语》中注解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一行为范式,约束着古代匠人的行为始末。从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记载的五谷、纺织、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陶瓷、铸造、车船、锻造等一系列生产制造工艺的工序,可以看出古時候匠人对待手工业生产乐于在烦琐中求取精微的品质。在生产时,以“切磋琢磨”的钻研态度,不辞辛劳地对待每一件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自己心中期待的“至善”“至美”。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只有先行根植打磨产品的信念、神思,作品才会在技艺的沉积下,有更高的上限。古代匠人用心信奉和追随“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匠品先行于匠技。

故宫的雕梁画栋、兵马俑的神情各异,一个个老物件经过时间,更可观之匠心的凝聚,是对社会精神风貌的展现。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体,匠人亦是。古代工匠所制作的物品是整体文化氛围的体现,是社会精神对社会每一个个体的驯育。文化精神层面推动人的行为所彰显出来的表现力,虽然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却根深蒂固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是心性的印证。“心合于道”“道义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工匠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经世致用

先秦《考工记》开篇写“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为“百工之事”的特点,即造出物件是要使用的。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文中同样贯彻了对“关乎民生日用”这一点的重视,若不能“呈效于日用之间,既得黄金,至高而无民事”。二书皆为考究我国古代技术史的重要史料文献,都着墨表现了匠人生产需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元代著名思想家许衡提出的“治生说”,强调“言为学者,治生最为重要”,把是否利于民众作为对于技艺创造的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与《墨经》中的“功,利民也”所表达的内涵如出一辙。诸多著述表明“百姓日用即为道”,这一点正是古代工匠的道德实践思想。这种本质上的“利他”行为构成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行为模式,相对于艺术的孤芳自赏,匠人手下的作品更加接地气,更能走进大众的视野,服务于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匠人鲁班制作锯子、曲尺、墨斗、云梯、石磨等,就是完全能够投入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

以经世致用作为目的,形成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集体追求,他们以潜心锻造的姿态,努力恪守心中的双重道义。

3 现当代设计师需要传承“工匠精神”的原因

要清楚地了解现代设计的本质是“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對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明白当代设计更应强调的是一种系统化的行为模式,并不只是简单的元素的构成以及视觉冲击的引导。只有在清楚行为的本质之后,才能深挖行为背后或缺失或过剩的原动力。

3.1 科技革命带来的职业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取代许多重复、无技术难度的工作。在The future of employment(《就业前景》)一文中明确指出,47%的岗位正在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局面。由麦肯锡公司的研报Where machines could replace humans and where they cant(yet)(《在哪些方面机器能取代人类而在哪些方面不能(当前)》)中可以看出,18%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工作(如医生、律师、设计师等)和7%需要创造和决策力的工作(如商业大拿、经融分析师等)不易被替代。因此,现当代设计师首先应该摆正自我定位,不是绘图员也不是软件操作员,应成为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的人。为了构建更多元的思维模型,要避免线性、单一地看待问题,从而大幅度降低未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应有意识地储备各种领域的专业知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尚贤》一书中记载的“博乎道术”的理念就体现了这一点。要涉猎更宽广的领域,精准定位沉潜,成为一个“杂家兼士”。

同时,当代设计师也应该更好地理解软件和人工智能“如同手工工具一般,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是可以被人使用而不是全然替代人效能的时代红利。只有在人情的温暖和技法的沉淀下,机器的冰冷才会显得逊色。掌握合适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从古至今的匠人是一脉相承的。不会有人固执地用锤子去砍树,这是简单但正确的逻辑。现当代设计师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研习设计学科本身的奥秘,而追求效率地在软件的学习、人工智能的操控上倾注心血,短期来看,后者确实发展更快,但最后在工具中迷失的作品都难免浮于表面,变成素材的堆砌,缺乏生活的温度与思维的厚度。这种行为是本末倒置,不值得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并未褪色,设计师仍需要自我沉潜,恪守本分,完成本职工作,思考相对于可量化的机械工作,难度其实大很多。这个层面的“精”更加深入,在一部分的精度已经可以用机器、人工智能实现的情况下,更加审慎精微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3.2 设计师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

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精神的挖掘,如今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4],设计师急需进行自我审视。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表示,现在的建筑师陷入了新的困境,“他们不知道自己代表谁,他们需要同时面对甲方,面对外国的评论家,面对中国的学界,自己那一点,很容易丢失”。这种巨大的失衡感充斥在每一个时代浪潮下拼命呼吸的人心中。相对于古代工匠严格的户籍制度,如今设计师的社会身份变得更加自由,他们变成了自己作品的主导者。但正是这种自由带来了过大的腾挪空间,使很多人难以掌握分寸。面对高难度与高效益的两难,尊崇自己内心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尚书·说命中》写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就是说了解知晓一个事物没有那么难,但按照理念去践行却困难重重。这需要设计师凝练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对墨子强调的“自苦为极”的理念有所思考和实践,同时不过度地被他者例如名声、金钱影响。比如现在很多车展以及奢侈品牌的展览会,动辄千万的投资,几周的短时间工期,品牌效益、会场本身的优越感会促成巨大的资金回收。

现代设计师需要知道感官刺激、物质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偏离了现代设计本身,甚至这份逻辑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变成了“艺术是手段,收益是目的”。如果清醒地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发现中国现在有很多设计成为了经济泡沫狂欢的最佳载体。真正的设计的正确逻辑应是“创新是手段,实用是目的”。

使更多人有更好的物质体验,才是设计的究极追求,我们不应该用狭隘的眼光看待设计。清华工业设计教授柳冠中先生说:“真正的设计是对生活的研究。”在一次演讲中,他以洗衣机为例,每个厂商都想革新洗衣机,找到下一个卖点,却没人思考如何使人不费力地洗净衣物这种本质的问题。这需要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中国设计师应该学会打破思维的定式。“功,利于民”,本质上依然要保持经世致用的匠人思想,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师站的“肩膀”太高了,从看似完满的生活中寻找缺憾,需要其敏锐地、花费心思地去观察。一切都在生活之中,对设计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4 结语

在如今商业逻辑横行的时代下,每个设计师都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话语权何去何从。如果仅仅用效益定义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就是默许了许多华而不实的作品的产生。经过对古代“工匠精神”中儒家思想道德的研习后,他者的权威会相对弱化,自我的价值会在作品中体现。设计师要先慢慢形成“匠品”,再去理顺“匠技”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师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约束,来制衡内心的欲望,需要以慎独、精细的研究态度,潜心学习卓越的技法。经过漫长的时代、制度的演变,当今设计师对自我的认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工匠精神”也有了当下时代的特质,即由对器物打磨的精微逐步演化为思想上高度的钻研、创新精神,这是现代设计师对古代“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进。而对产品经世致用的需求,自古有之。现代设计师稳固“设计行为”的本质,清晰自己的定位,设计出打破思维定式的产品,更有利于民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建设、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2]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3] 管雪松,柳叶淳.南京云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意开发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1):111-113.

[4] 缪玲.金悦欣.肖家祺.吴文化影响下的无锡阳山桃花节文创产品设计[J].设计,2020(7):75-77.

作者简介:王宇颖(2000—),女,江苏无锡人,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等。

蒋晖(1985—),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等。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工匠精神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