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10-12施煜樊晓盼刘一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企业需求新农科

施煜 樊晓盼 刘一鸣

[摘 要]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高校人才输出和企业用人需求相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协同培养真正将专业和行业融合,强化学生新兴技术掌握能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从完善培养方案、拓展教学资源、建立双导师制、健全监督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新农科;工科专业;企业需求;协同育人

[课题项目] 2018年度天津农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18-B-50);2017年度天津农学院重大教改招标课题“天津农学院工程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7-B-00)

[作者简介] 施 煜(1983—),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8-0050-02    [收稿日期] 2020-02-18

未来智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径[1]。面对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中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面对未来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农业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2]。这对高校如何立足行业办学背景与自身优势特色,促进教与学、供与需和谐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积极从多方位进行改革和探索,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学无法与企业深入联合。

1.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输出质量滞后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内在自身的运行体系,如高校一贯追求人才知识的灌输,以最大程度输送专业化的人才和产出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性成果为发展目标;而企业往往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的需求设定其发展目标。由于二者目标的不一致,导致校企双方在组织机构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等農业院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知识深度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输出质量滞后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3]。

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过于简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往往一蹴而就,缺乏深入性、长期性和系统性。高校为企业提供短平快的资源,如“学生工”“暑期工”或“寒假工”,或者是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参观实习机会,没有将校企协同育人落实到企业生产实践指导的全过程,缺少进一步拓宽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行业的动态的渠道与举措。

3.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匮乏。以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部门需求的高等农林专门人才为目标,各专业虽然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但人才培养模式仍受到理论先于实践的影响,实践教学依然依附于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偏多,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更新率低。其次,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速度慢,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造成专业实验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受到制约,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严重影响了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开展,使得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是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前,由于缺乏具体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受到人员规模、办公场地和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校企协同培养中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地方农业高校,又迫切需要拓展更多的机会与中小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师资培训[2],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此外,高校缺乏将校企合作教师纳入绩效考核的实质性举措,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后不能获得高质量的人才供给,这些都导致校企协同育人无法高效运行[4]。

二、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涉农专业工科专业协同育人

1.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完善培养方案。以培养能够通识农业的生产过程的“新农人”为目标,强调工农结合,面向服务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需要,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辅体。发挥企业专家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企业标准的关联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衔接度进行分析,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每两年面向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校企协同,让专业学习对接产业行业需求,课程设置对接新技术新知识,最终实现实践对接能力、能力对接素质、素质对接发展的良性职业发展态势。

2.拓展实践实训教学资源。构建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建立可供交叉学科应用的实践训练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享设备资源。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骨干担任指导教师,根据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提高企业工程开发项目在实习实训环节和毕业设计中的比例。取消选择班导师的专业限制和年级限制,分阶段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专业多样化和年级层次多级化,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进并实现校企结合、科教融合,达到产教融合。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从创新走向创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团队领导能力以及工程伦理意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雙导师制度。发挥校内指导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的明显优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承担与企业合作的工程实践类项目,及时捕捉产业、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工匠精神。建立企业级指导教师聘任制度,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校企教师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计划和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方面达成共识,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以真实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现对行业新技术和项目开发管理流程的认知,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推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教学过程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过程、生产实践过程监控和监管手段的有效性,注重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加强信息反馈、改进意见的落实和运用。建立校内外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以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检验标准,动态监测培养机制的优势及不足,对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行审核把关,组织校企两级督导员巡查督导,确保教学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以社会需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准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企业全面、深入、持续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是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去面对未来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对接能力,能力对接素质,素质对接发展的良性职业发展态势,满足行业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而提升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璐璐,危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34(01):48-56.

[2]晋梅,杨方,等.“学科交叉”在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7,46(21):136-137.

[3]李桥,梁华,李明媚.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3-5.

[4]伍丹.校企合作中激励机制的缺失及建立[J].中外企业家,2014(12):131.

Research of Enterprise Demand Oriente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SHI Yu,FAN Xiao-pan,LIU Yi-m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talents and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working ability and adaptive ability.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n truly integrate profession and industry,which strengthens students' abilities to mast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explore unknown areas.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terprises.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perfecting training programs,expanding teaching resources,establishing the dual tutor system,and completing the supervis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Key words:New Agriscience;engineering specialties;enterprise demand;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企业需求新农科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