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面的劳动教育

2020-10-10莫永豪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面母亲节家务

莫永豪

过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送礼?体面?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体面”。他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

讲究“体面”,有人称之为仪式感,外表光鲜亮丽。

劳动节,孩子给家里扫地拖地。家长随手一拍照,一晒朋友圈,孩子就“成长了,懂事了,独立了”。母亲节呢?看看朋友圈,有孩子给妈妈捶背洗脚的,有送花送亲吻的,有制作小卡片的,有送精美礼品的……形式多样,母亲感动得合不拢嘴,附上一句:“‘神兽长大了。这是母亲节收到最好的礼物。谢谢宝贝。”这很体面。

从育人的实质——使孩子的身心获得成长,来审视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仅仅一份节日的心意,孩子真的能从中获得成长吗?”

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小学生、家长为对象的调查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比例随之上升,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都行”的比例随之下降。但是关于学生是否有固定家务及经常做家务的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并没有呈现出明显优势,这说明部分家长虽然在教育意识上更重视家务劳动,但是没有将此理念完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学习上,学优生缺乏受挫力,比较自私,嫉妒心强;中等生缺乏目标,动力不足;后进生叛逆、厌学。这些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但学生只要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就会想是不是学业太重?减少作业量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家长也为此困惑。笔者总是推荐家长带着孩子去劳动,虽然劳动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述心理问题。遗憾的是,“劳动”二字太过平凡,无法激起家长的兴趣和重视。

有关研究表明,开发智力理应从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做家务正是一种好的训练。热爱劳动的学生可以获得安全感、亲密感、成就感、规则感。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就是不去落实,这是家庭教育的通病。这对家长在劳动节给孩子拍照,“晒”朋友圈,刻意感动,是极大的讽刺,是对教育沉重的打击,是对孩子未来的漠视。学生的劳动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为了“应”节日的“景”。

一年级的小曦同学活泼好动,上课坐不住,作业粗心,学习上经常让母亲担忧。然而,他妈妈并没有埋怨,而是根据他的好动特点安排特殊的周末作业。每到周末,小曦时常挽起裤脚,拖着一条长长的水管冲洗自家的楼道,拿着扫把卖力地扫水,越干越起劲,满头大汗而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对于好动的孩子,让他劳动,消耗其精力,锻炼其体魄,磨炼其意志,增长其技能,正是这位母亲教育的高明之处。

体面的劳动教育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不可急功近利。孩子总会调皮,不小心摔破碗,弄坏绿植,地越扫越脏。此时,有的家长就会焦虑,觉得仪式感没有了,没法拍照“交差”,很丢脸,因此训斥孩子要配合。生活即教育,科学的教育孕育幸福的生活。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一张照片,一种与平凡日子、苦难生活割裂的虚荣,那一定是失败的。追求表面虚荣的体面背后,是人性教育的缺失,切不可舍本逐末。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猜你喜欢

体面母亲节家务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体面过冬
不一样的母亲节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母亲节
母亲节
点亮母亲节
张强:“求包养”何来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