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教研新体系强力支撑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10-10曾令鹏钟守权梁惠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意见

曾令鹏 钟守权 梁惠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打造高水平基础教育教研体系,有力支撑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于5月印发。《实施意见》紧扣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主题和教研工作的使命任务,系统谋划广东基础教育教研新体系建设蓝图,对推动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明确任务使命,促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

教研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独有的智库制度,是基础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东省教研工作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职能,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进入新时代,教研制度必须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大势,更加突出服务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决策的主题主线,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着力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任务使命,致力于促进教研工作履职尽责,发挥新作用,做出新贡献。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研新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使命。《实施意见》首先阐明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段论述,清晰阐释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及总体任务使命。思想性的本质是方向问题,教研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而不是陷入唯分数、唯考试、唯升学的泥淖。政治性的本质是立场问题,在教育领域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要求教研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科学性的本质是遵循教育规律问题,坚持和践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勿以分数“优”替代全面“优”,勿以少数“优”覆盖学生整体成长状况。新时代教研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突破了以往教研工作过于囿于课程、书本、课堂、考试,为开创更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科学意识、质量意识的教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研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命。近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文件,聚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作主题。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三大抓手:一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动实施,二是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引领发展,三是高效能的体制机制保障有力。这其中,教师是关键,是高水平研究成果实践转化和高效能体制机制有效赋能的主体,而研究力量的强弱、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的效度则是基础教育内涵、优质发展的内生力、驱动力,这是新时代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为此,教研工作必须摆脱传统的一味“择优”的取向,即不能仅仅择优秀教师而宣,择优秀成果而奖,而忽略大面积教学问题、忽略大多数教师需求、忽略广大学生成长需要,应该将教研重心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全体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兼顾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和普遍问题解决,实现优秀教学成果与实践问题的解决相统一。《实施意见》开宗明义,明确“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基础教育教研新体系建设的价值所系。

(三)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是教研新体系建设的内在任务使命。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总体面临由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向均衡、公平、优质发展的转变。与之相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也面临由传统的注重考试、命题、评教、评学等职能向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四个服务”职能的转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并对教研管理体制、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精准教研,提高教研队伍专业化水平”的要求。由此,建设教研新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需要,也是教研工作自身变革、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提出“建成富有广东特色、国内领先、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新时代教研体系”基本目标,为各级教研机构系统改革建设提供了指引。

二、锚定实施重点,倾力打造新时代教研新体系

《实施意见》将今后3-5年时间教研新体系建设归结为六大重点,即健全教研机构及其职能职责、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落实教研主要任务、创新教研工作機制、创新教研实践样态、构建教研开放合作格局。六大重点22条内容刀刃向内,强调教研系统自我革新,既包括教研机构、职能、队伍等“硬”建设,又涉及教研任务、工作机制与方式、工作格局等“软”建设,是广东教研新体系构建的核心关键。

(一)机构建设:保持完整性与独立性。最近一段时间,在教育事业单位整合调整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教研机构弱化、教研职能不清、教研员边缘化等现象,教研机构不完善、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削弱教研工作对基础教育内涵、优质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省内部分地区基础教育教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教研效能、指导能力等甚至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质疑。出现上述问题的主因还在教研体系内部,主要表现为教研观念老化、教研内容老套、教研方式老旧,存在不思进取、不思变革等问题,教研机构、人员及职能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大势。打铁还需自身硬,改变教研机构陈旧的、不适应教育新形势新发展的面貌,必须从自身改革开始。有鉴于此,《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地级以上市要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有条件的县(市、区)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暂不具备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条件的县级单位,要在相对统一的教育事业单位内独立设置,并具体提出“可实行一支队伍、两块牌子,教研机构与教师发展中心并行”的机构设置方案,为实现国家提出的“健全五级教研工作体系”提供了机构保障。

(二)职能职责:四项职能、八项职责。《实施意见》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提出教研机构“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四项职能,明确“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组织教学研究、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培育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八项职责。这四项职能、八项职责是对教育部提出教研机构“四个服务”任务的细化和分解,这就要求教研机构彻底摒弃以考试成绩和升学任务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改变圈定在学科领域进行听课、评课、命题、考试、奖优等过于功利、狭隘的工作内容,明确教研机构必须站稳国家事业单位立场,体现国家教育使命担当,履行好国家教育政策实施、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教师整体发展的推动者、指导者、服务者角色,当好教育管理机构决策的参谋、助手。

(三)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专兼结合。《实施意见》对教研队伍建设提出5条具体内容,含岗位配置、专业标准、能力建设、培训机制、交流机制等内容。突出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在专职教研员配置方面,提出“全省专职教研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队伍建设是发挥机构职能的首要前提。目前,广东这一比例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紧迫而艰巨;二是提出教研员“政治过硬、道德良好、理念先进、水平较高、能力较强”5大专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健全教研员以此标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三是提出专职教研员“教学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三大关键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理论导向、信息化导向意义;四是提出建立良性持久的“旋转门”制度,以期实现教研员与学校一线教师的密切交流和互动,强化教研的研究指导与实践转化相统一的功能价值。

(四)教研任务:聚焦“四个服务”。承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實施意见》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教研任务“四个服务”的内容。这其中,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是任务主体,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是着力点,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是归宿地,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是当然义务。这四个方面任务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统一,共同服务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任务。落实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四个服务”任务,关键在于提高工作站位、强化服务意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全局观。提高工作站位,就是要求教研工作既要沉下去、接地气,密切联系基层教育教学实际,又要登高望远,胸怀国家教育发展大局、远眺未来教育变革路向。强化服务意识,重点是转变工作角色,避免命令式、说教式的工作方式,以平等合作的姿态开展工作,以国家教育政策的实践者把握工作,以学生发展的爱心使者倾注工作。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教研工作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守育人情怀,潜心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跟风唯分数、唯应试、唯升学倾向。建立教育全局观,就是要建立教育的国家观与个体成长相统一、各学科学段相协调、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相协同的思想,要求教研工作既立足学科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指导,又关注各学科学段之间教育的整体性,放眼教育系统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的关联性。

(五)教研机制:重心向下。基础教育教研机制必须立足基层学校、基于学科课程、导向有质量的教学实践。为此,《实施意见》提出促进教研工作重心向下的四种机制建设,即四级教研联动机制、基层教研联系机制、改进常规教研活动机制、健全教学视导机制,其中,四级教研联动机制、基层教研联系机制、教学视导机制具有体制机制变革意义,是本文重点解读的对象。首要的是四级教研体系的创建。在国家层面为五级教研体系,省级层面则为省—地市—县(市、区)—学校四级教研体系建构。四级教研体系的建构立足学校基层,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创造,关键有两点:一是学校教研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这是四级教研体系建设的关键支点,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二是四级教研体系之间的协同关系的创建,要真正发挥四级教研体系的联动、整合、共振效应,必须深入探索四级教研体系之间的有效运作机制。创建基层教研联系机制是广东首创提法,主要内容是建立省、地市、县三级教研机构联系各级基层和学校的教研工作机制,这是教研工作重心向下的创新举措。这项工作机制的要义是要求省、地市、县(市、区)级教研机构,扎实深入基层和学校,确实带动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质上是在点对点的责任落实当中,考察教研机构及其人员能否发挥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引领、指导、带动作用,改变教研工作职责不清、绩效模糊现象。教学视导机制是基于传统教研工作经验的制度化提炼,以往,这种机制只在地市、县级教研机构中普遍实施,《实施意见》将这种机制覆盖至省级教研机构,并明确各级教研机构视导的频次、内容和效益价值。

(六)教研实践:讲求实效。教研实践问题本质是教研方式方法及其效益问题,是有效教研实现的晴雨表。《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三个方面的变革:智慧教研新方式构建、教研帮扶新模式探索和实证研究新范式建立。这其中,最亮眼的是智慧教研方式构建,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引入教研工作方式,改变的不仅是技术和方法,而且是内容和效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教研帮扶模式瞄准教育均衡、公平、优质发展,强调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的辐射力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而这种辐射力、共享性反过来有助于促进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在更大范围的实践转化和成果的再提升、再精炼,扩大影响力。建立实证研究范式是对教研工作者方式转型的大考,更是教研员能力转型提升的新要求。实证研究范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问题、长期蹲点、跟踪研究、对比效果、形成或创新理论,这就要求教研员摒弃以往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想一出是一出的随意性浅表性的教研工作范式,真正沉下去、静下心,以解决问题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价值导向开展教研工作。

(七)教研格局:开放合作。深入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研工作的主责主业,但绝不是教研机构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能够实现的,教研工作者必须有博大胸怀、宽阔视野,善于学习、善于团结、善于协作,打造有质量、有实效的教研共同体。《实施意见》从“与中小学密切合作”“与相关教育业务部门和高校教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提升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研协作力度”“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教研合作”四个方面,提出“构建教研开放合作新格局”,是广东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理解的新高度,显示出开门办教研的开放胸襟和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意志,也是落实《实施意见》提出“建成富有广东特色、国内领先、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新时代教研体系”基本目标的具体举措。如何通过开放格局实现共享、共育、共同促进初衷,还需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夯实保障措施,焕发教研体系生机活力

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内部变革、发展固然重要,但相关保障措施、激励机制亦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教研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考核评价等保障缺失是困扰教研机构作用和职能发挥的难题,《实施意见》提出三大保障要求。

(一)组织保障: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党的领导,就是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教研工作把方向、定责任、强化保障。《实施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三项具体要求,即“将教研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困扰教研工作全面深入有效开展的体制机制、条件配备等关键问题”“建立完善促进教研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三项具体要求意在着力解决教研工作的规划、制度、发展三大问题,是保障教研工作稳定、有效、可持续开展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经费保障:加大投入。《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研经费投入,将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要求学校加大校本教研经费投入,保障教研费用。加大教研经费投入首先是个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教育绩效观问题,如一些地方和学校仅仅为了升学率考量,将一切力量集中在毕业班甚至少数重点班、优秀生身上,忽略了常规教育教学、违反了由始而终循序渐进的教育法则,导致后劲乏力、整体提升乏力。教研是基础教育的一种软实力,投入多,见效不一定快,但它在教育教学大面积成果孵化、经验积累、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效应可谓厚积薄发,久久为功,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有长远眼光,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大胸怀、大格局,确实发挥教研对教育质量的支撑力引领力。可见,投资教研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襟和责任。

(三)考核评价:督政与督研一体。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重点督导评估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研工作实效等”的要求,《实施意见》致力于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的大局中规划教研考核评价,主要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具体化。教研工作评价对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教研员。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评价包括教研机构设置、教研队伍建设、教研职能履行、教研条件保障等内容;针对教研员的评价包括教研职责落实、教研工作实效等。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了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教研工作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教研机构本身以及一线教师和学校,把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反馈意见作为改进教研工作的依据。三是考核激励导向。将综合评价纳入考核,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研员职称聘用、岗位竞聘、评先奖优、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纳入教师队伍荣誉与表彰体系。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房小铃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意见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评“小创”,送好礼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